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龍山早期的5.3ka BP 幹冷氣候事件與晉南地區粟絕對優勢地位的確立

2024-01-10科學

近日,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環境與生業考古團隊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合作在國際期刊 Agronomy 上發表題為「Long-Term Responses to a 5.3-ka BP Climate Event and the Absolute Dominance of Foxtail Millet in Early Longshan (4800–4300 BP), Southern Loess Plateau, China(龍山早期黃土高原南部對5.3ka BP 氣候事件的長期響應及粟絕對優勢地位的確立)」的研究成果。論文第一作者為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孫澤娟,通訊作者為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陳雪香,共同作者包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毅,山西大學副教授王小娟,山東大學博士後王慶鑄,博士生劉洋、王冰言和郭林。

氣候事件會對人類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現有研究更多關註氣候事件的即時性影響,而往往忽視了其對人類社會潛在的長期影響。該研究以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下王尹村郭家棗園遺址為中心,探究了5.3ka BP 幹冷氣候事件對黃土高原南部生業系統產生的深遠影響。

圖一 郭家棗園遺址及研究區域位置示意圖

圖二 郭家棗園遺址出土部份炭化植物遺存照片(a) 粟 ( Setaria italica ); (b) 黍 ( Panicum miliaceum ); (c) 水稻 ( Oryza sativa ); (d) 大豆 ( Glycine max ); (e) 狗尾草 ( Setaria viridis ); (f) 胡枝子屬 ( Lespedeza sp.); (g) 草木犀屬 ( Melilotus sp.); (h) 鐵莧菜 ( Acalypha australis ); (i) 葡萄屬 ( Vitis sp.) (比例尺: 1 mm)

文章主要分析了郭家棗園遺址2009年發掘采集的浮選土樣所獲得的炭化植物遺存。根據碳十四測年分析,郭家棗園遺址年代為cal. 4850-4400 BP。文章對植物遺存的分析結果表明,在5.3ka BP事件結束後不久(幹冷事件在黃土高原地區結束時間下限是4.9 ka BP),氣候事件的影響並沒有隨著事件的結束而停止,而是深刻影響了龍山早期郭家棗園遺址先民的生業策略及糧食生產選擇。文章指出郭家棗園遺址先民有三項重要的生計策略,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增強社會的韌性和復原力,減少脆弱性,以應對可能的危機。

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強化粟的種植,確立了粟在農作物中的絕對優勢地位。文章指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促使先民首選粟作為主要的農作物。首先,當時的氣候環境適宜粟的生長,並且與黍相比,在增加生產投入(如施肥、灌溉等)的情況下,粟可以獲得更高的產量。其次,在經歷過氣候事件後,人們發展出了新的農耕技術(如土地施肥)來增加作物產量,而剛剛經歷過饑荒的人們也非常願意付出更多的勞動來收獲更多的糧食。較早遺址的如大地灣等已經發現了存在土地施肥的可能性,郭家棗園遺址粟產量的激增也暗示了可能存在土地施肥等活動。最後,粟更適合長時間的儲存。郭家棗園遺址多個灰坑中浮選發現的大量粟種子表明糧食窖藏坑的存在。足夠的糧食儲備是增強應對災害性氣候事件能力的基礎和保障。

郭家棗園遺址先民的第二個生計策略是努力保持作物結構的多樣性。除了粟以外,郭家棗園遺址還發現有黍以及少量水稻和大豆。多樣性的作物種植,可以使人們有更多的食物選擇,從而降低風險,增強社會的韌性。

此外,郭家棗園遺址先民可能還努力發展牛、羊飼養等新的生計方法。遺址上發現大量胡枝子屬( Lespedeza )和草木犀屬( Melilotus )豆科植物種子,這些豆科植物是優良的動物飼料。郭家棗園遺址發現了少量牛、羊的骨骼,豆科雜草種子很可能與牛、羊飼養有關系。新的食物來源,可以進一步增強郭家棗園遺址生計模式的抗風險性,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的極端氣候事件帶來的挑戰。

圖三 黃土高原南部粟黍比歷時性變化

圖四 黃土高原南部種子密度歷時性變化

圖五 黃土高原南部各作物出土機率歷時性變化

圖六 黃土高原南部各作物數量百分比歷時性變化

透過對郭家棗園遺址進行系統植物考古學研究,文章從一個長遠的視角揭示了5.3 ka BP氣候事件對於晉南地區龍山早期社會生業結構產生的深遠影響。文章強調了長遠視角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研究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方面,這些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廣泛地了解古代社會如何應對氣候環境變化,同時對當前關於氣候韌性和永續農業的討論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Agronomy 是植物科學及農學領域的國際知名期刊,被SCIE收錄,該刊2022年影響因子/JCR分區:3.7/Q1。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3390/agronomy14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