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數位

模擬時期老錄音的高碼率數位重制問題

2024-07-07數位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說說,心裏放了很久了。就是多年前南韓做高檔MP3的AK,和美國著名爵士樂唱片廠牌Blue Note的一次合作。推出的機型是當時最高級的AK240的Blue Note紀念版本,或者叫聯名款。Blue Note提供了其錄音史上的75張經典專輯的高碼率版本,存在TF卡內,和機器一起交給使用者。

南韓AK240隨身播放器

這個賣點確實很有意思。它對JAZZ樂迷的吸重力是很大的,因為那些確實都是很經典的專輯,而且市面上要麽是LP,要麽是CD,沒有渠道可以獲得這些經典專輯的高碼率數位拷貝。

後來我透過關系拿到了包含著75張專輯高碼率檔的那個TF卡,把專輯都拷貝了出來(現在要獲得很容易了,閑魚上找賣家)。SORRY我對AK240播放器沒什麽興趣,所以沒去買機器,僅僅是獲取了高碼率音樂。這批音樂我就一直存在電腦裏,有機會就聽個一兩張,包括有時試聽數播的時候也會COPY進去聽個幾首。

但是,我一直對這批「資源」有一個看法。我覺得它的聲音不是很自然,有一種模擬老錄音突出解析和過分銳化的效果。我更多是認同其音樂價值,但對於這項Hi-Res重制老錄音的工作,我不太認同。這些經典專輯我有些聽過或擁有LP,有些聽過或有過CD,對其聲音還是熟悉的。這批Hi-Res的聲音,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不如原始模擬錄音來得自然。有時候我甚至懷疑這項工作是依靠升頻來完成的(沒有證據)。

日本ESOTERIC推出的SACD碟

說起模擬老錄音的高碼率重制,其實有一個名氣遠遠更大的計畫,就是日本ESOTERIC一直在做的雙層SACD(上圖)。最初是古典音樂,後來發展到爵士樂。這套ESOTERIC的碟,網上也討論了很多了,應該說比較公認的是,它也是強調解析、線條感、帶明顯銳化痕跡的數位重制。和那些錄音的黑膠唱片相比,ESOTERIC SACD或哪怕是CD層,聽起來都有些「提細節」的感覺。聲音不是很自然。當然,喜歡這種處理的發燒友也有,但不喜歡的同樣存在。我個人是寧可聽原版LP的。

這就歸結到一個問題:六七十年代的模擬錄音,和現代錄音相比,整體而言是偏糊一些的,但從整體上看那是一種完整的風格表達。在數位化的時候(Digital Remastering),為了突出「高碼率的優勢」,為了強調和以前的處理不同,或者說出於錄音師的音響審美,去突出解析、線條感,那麽出來的結果其實是失真原始錄音完整感的。

打個比方,老電影的所謂「數位修復」現在也蠻常見的。老電影的影像也是偏糊的(和現在的技術相比),在修復的時候為了「提高」它的解析度,往往會做一些銳化處理,但如果沒有把握好「度」,會Over-sharpen。就像下圖。最右邊那個就是過度銳化的結果。它真實自然嗎?並不是。

原始影像,正常的銳化,過度銳化

在數位重制過程中被過度銳化的模擬錄音,就給我這樣「不夠自然」的感覺。

有些「過度銳化」其實是故意為之的,目的是在檔次不高的音響系統上重播的時候能出來似乎「細節豐富」的效果。但如果是在中高檔次、揭示力較強的系統上播放,就容易顯得不自然了。

當然,老錄音的數位重制,制作得比較自然妥帖的例子還是有的。也就是,既能夠表現出當今數位技術的優勢(頻寬/細節/動態範圍),同時又能夠把聲音處理得比較自然,沒有Over-sharpen的感覺。比如我聽過的一些環球音樂再版的單層SACD就是如此(下圖),我覺得比ESOTERIC唱片的聲音好。它不宣傳「音效」,不作為「發燒碟」去介紹,但實質上聲音很好。環球音樂的母帶錄音師我覺得聲音方面的修養要勝過ESOTERIC的工程師。

環球音樂出版的單層SACD

以上是我對模擬錄音數位重制的一些個人看法。這項工作真的蠻重要的,所以大的唱片公司對同一個模擬錄音往往會做多次的Digital Remastering(使用不同機構)。隔個幾年、由不同的錄音室制作的Remastering往往聽感頗為不同。它們之間的高下取舍,也是唱片愛好者們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