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氣庫經受住溫差達30攝氏度以上的波動天氣考驗,在極寒天氣「大吞大吐」完成保供任務,交上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
▲圖為中國最大儲氣庫——中國石油呼圖壁儲氣庫。
作為重要儲氣設施,地下儲氣庫是天然氣供應鏈中的重要組成部份,在中國天然氣調峰、安全保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去冬今春供暖季,全國儲氣庫新增儲氣能力38億立方米,近20年來增量首次突破30億立方米,不斷為天然氣保供增添「底氣」。
「中國石油各儲氣庫在剛剛結束的冬季保供期內調峰采氣量144.7億立方米,工作氣量近200億立方米,最大日采氣能力達2.2億立方米,相當於國產氣一半的日產量,也可以說是一個西南油氣田加塔裏木油田的日產氣量總和。」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下儲庫研究中心副主任完顏祺琪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儲氣庫經受住溫差達30攝氏度以上的波動天氣考驗,在極寒天氣「大吞大吐」完成保供任務,交上了一份可圈可點的答卷。
調峰能力不斷增長
完顏祺琪給【中國能源報】記者的一份數據顯示,截至3月17日,中國石油所有儲氣庫已停采,周期采氣132天,采氣量同比增加17億立方米。其中最大日采氣量1.94億立方米,同比增加3800萬立方米。遼河油田儲氣庫日采氣量突破4000萬立方米,成為國內第一個「4000萬方俱樂部」成員,呼圖壁儲氣庫最大日采氣量3850萬立方米,並保持80天日采氣量2000萬立方米以上,相國寺儲氣庫成為國內第一個提壓執行並達容達產的儲氣庫。
與此同時,去冬今春采暖季期間,中國石油天然氣銷量1200億立方米左右,儲氣庫采氣量占比12%,最大日采氣量占日銷量的22%左右,調峰能力不斷增長。
談及剛剛過去的供暖季,完顏祺琪也道出儲氣庫面臨的挑戰——2023年12月,一場近年來極大的雨雪天氣席卷中國北方及中西部地區,北京地區最低氣溫驟降至零下16攝氏度,天然氣保供壓力陡增。「中國石油儲氣庫接到保供指令,300余口儲氣庫氣井開足馬力,5天時間日采氣量從9000萬立方米增至近2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進一步發揮了壓艙石作用。」
盤點過去120天的采氣周期,不僅氣溫一波三折,儲氣庫供氣量也經歷了大起大落。「儲氣庫經歷三次寒流,兩次大幅降產,不同日溫差達到30攝氏度以上。按照以往經驗,每1攝氏度的氣溫變化,將影響2000萬—2500萬立方米的日消費量。」完顏祺琪解釋道,「由於氣田生產的劇烈波動會造成部份氣田出砂出水影響最終采收率,管道氣的調減會影響照付不議的整體效益,此時承擔天然氣市場波動影響的重任就落在了儲氣庫肩上。」
「最嚴重的是春節期間,全國氣溫普遍回升5—10攝氏度,儲氣庫每日采氣量又從1.3億立方米左右降到2000萬立方米。劇烈的氣溫變化,導致市場需求劇烈變化,給天然氣生產和供應帶來不小的難題。」完顏祺琪表示,雖然整個過程在艱難地爬坡過坎,但在產學研用全產業鏈齊心協力保供下,儲氣庫作為天然氣市場調節的作用不斷凸顯。
盤點規劃好「家底」
在完顏祺琪看來,儲氣庫能夠出色完成上個采暖季的保供任務,與未雨綢繆、盤點規劃好「家底」不無關系。
「一方面,我們針對采暖季的保供形勢、市場需求等情況,制定儲氣庫冬季采氣方案。另一方面,我們在采暖季做好天氣研判,建立日排程跟蹤機制,跟蹤分析各儲氣庫每天的采氣情況,建立庫存—壓力—調峰能力模型,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各儲氣庫采氣量,做到科學管理和註采。」 完顏祺琪說。
完顏祺琪坦言,近年來,隨著儲氣庫數量不斷增多、可調整余地變大,整個冬季保供壓力緩解不少。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石油開展擴容達產、新建及評價儲氣庫計畫24個,采暖季前新投產溫西一、南堡1號、華北文23、柯克亞4座儲氣庫,調峰能力同比增加37億立方米,增幅達23%。
據完顏祺琪介紹,今年是中國石油實作儲氣庫「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按照國家儲氣能力建設要求,2025年中國石油規劃建成儲氣庫調峰能力280億立方米,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兩年儲氣庫調峰能力年增量將達到40億立方米以上。「以280億立方米的儲氣能力為目標,預計日最大采氣能力將突破3億立方米,這將是一個裏程碑時刻。我們還致力於打造東北、西北、西南、環渤海和中西部五大百億方級儲氣中心,目前已初具雛形。今明兩年還計劃新建、續建儲氣庫13座,開展先導試驗工程8個,並全面啟動新一輪的庫址篩查和前期評價工作,為建設目標的實作做好庫址接替。」
「兩部制氣價給儲氣庫建設帶來積極促進作用,同時,技術創新突破也能助力儲氣庫建設和‘調節器’功能發揮。」完顏祺琪說。
【中國能源報】記者了解到,在技術創新領域,中國石油將在老庫庫容達產、復雜型別儲氣庫建庫關鍵技術、油藏和鹽穴儲氣庫建庫關鍵技術方面進一步加大攻關力度。同時,正在前瞻性開展儲氫、儲能、水層及礦坑建庫等關鍵技術研究,為儲氣庫科學快速建設、油氣和新能源業務融合發展積蓄力量。
變身多功能「充電寶」
在完顏祺琪看來,未來儲氣庫角色將不再是單一的「天然氣銀行」,而是一個地下多功能儲能空間。
未來,能源行業利用地下空間重點開展「氣、油、氫、能、碳」安全高效儲存,是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和「雙碳」目標的具體舉措,將增強油氣保供能力,實作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其間,儲氣庫將與地下空間統一規劃發展,從「天然氣銀行」變為 「氣、油、氫、能、碳」地下綜合能源庫。
「能源轉型和清潔利用是發展趨勢,未來儲氣庫的功能不會局限於儲存天然氣,而會向氫氣、氦氣、氨氣等其他清潔能源氣田拓展,同時我們也在前瞻性地探索利用儲氣庫來壓縮空氣儲能,目前在鹽穴儲氣庫上已經實作,未來要在枯竭的油氣藏上開展壓縮空氣儲能,借助我們國家中西部豐富的水電、風光等資源,實作資源的綜合利用。」 完顏祺琪進一步解釋。
儲氣庫資源綜合利用,變身能源「充電寶」,還需要智慧賦能。完顏祺琪指出,目前,儲氣庫資訊化建設已較完善,但數位化、智慧化技術領域還有諸多問題待解。「儲氣庫和儲氣庫相關數據不能像一座座孤島各自為營,未來需要數位化和智慧化賦能,將地下空間能源和資源協同耦合,互聯互通實作最大化利用。」
原標題:儲氣庫「調節器」作用不斷凸顯——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地下儲庫研究中心副主任完顏祺琪
文丨本報記者 渠沛然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責編丨李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