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金融】|陳育林:推動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

2024-03-22三農

導讀: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作「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案子」保險全覆蓋

作者|陳育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局長」

文章|【中國金融】2024年第6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點難點,其實作程度決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成色和含金量。2023年中央一號檔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為金融支持農業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對農業保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四川監管局(以下簡稱四川監管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建設農業強國總目標,堅定不移推動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全力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保險在農業強國建設中發揮的主要作用

  •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升供給保障邁上新高度
  • 一是聚焦大宗產品穩產保供,推動農險提質增效。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四川視察期間明確指出,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把鄉村振興擺在治蜀興川的突出位置,更好扛起糧食、生豬、油料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責任。2023年,四川農業保險原保險保費收入65.04億元,同比增長15.36%;為403.01萬戶次支付賠款45.91億元,同比增長18.76%;累計為1475.04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2786.24億元。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在全省77個產糧大縣全面落地,承保面積3913.16萬畝,為952.18萬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321.71億元,為214.66萬戶次農戶支付賠款7.20億元。支持生豬穩產保供,承保數量4860.46萬頭次,全國排名第3位,賠付支出19.19億元。

    二是聚焦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發揮地方特色優勢。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作「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案子」保險全覆蓋。註重用好用活中央財政對地方特色農產品以獎代補政策,積極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農業保險,圍繞四川農業「10+3」產業體系,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保險,制定「川菜」「川果」種植保險等示範條款,完善四川地方特色農業保險體系。2023年四川地方特色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2.55億元,排名全國第8名,同比增長40.24%。

    三是聚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守護良田良種核心。 種子對農業和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被譽為農業「芯片」。2023年四川承保水稻、玉米等制種保險20.41萬畝,同比增長41.63%,提供風險保障3.4億元,賠付支出2709.2萬元。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為助力夯實天府糧倉建設根基,四川保險業針對高標準農田管護特點,提升服務和保障水平,試點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品質潛在缺陷責任保險,創新引入建後管護服務,由保險機構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計畫提供「保險+服務」,實作管護有主體、有人員、有資金、有標準,有力保障「糧田變良田」。

  • 強化科學技術賦能,謀劃數位農險發展新路徑
  • 一是首創農險社保「一卡通」,源頭保障資金安全。 2021年,四川在全國範圍內率先開展農險賠款社保「一卡通」支付試點。2023年,四川監管局聯合財政、人社、農業等部門,在全省全面實行農險賠款和工作費用社保「一卡通」支付,著力提升農險賠款和工作費用支付的時效性、精準性、真實性,從源頭上防範合規風險,增強受益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2021年以來,透過社保「一卡通」累計支付農險賠款619.22萬筆、35.26億元,惠及農戶373.62萬戶次,一次支付成功率達到99.9%,銀行退票率從試點前的8%下降到0.1%,「冒領」「滴漏」風險大幅降低,「款項到卡不到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搭建資訊化共享平台,持續推動業務線上化。 指導四川省保險行業協會於2021年底上線執行全省農險綜合資訊平台,實作全省農險保單級數據即時歸集、農網機構及人員統計分析、動態監督稽核、承保理賠線上公示等功能,與人社廳社保卡省級平台和農業廳信貸直通車平台均可實作專線對接,有力提升了四川農險資訊化水平,推動農業保險承保理賠規範化、線上化,夯實四川農業保險發展基礎。

    三是力推精準化承保試點,切實治理弄虛作假。 受地域特征限制,四川種植險存在人地確認困難、資訊化程度低下、道德風險高企、面積作物不準確等問題,導致理賠糾紛時有發生。2023年,四川監管局積極推動各農險經辦公司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透過散戶土地確權數據比對上圖、大戶遙感測繪上圖和林地小班比對上圖三種模式開展精準承保試點,著力打造「地塊+農戶+作物」一體化解決方案,實作種植險承保「從平面二維表到三維視覺化」的轉變。試點以來,已完成916個鄉鎮、277萬種植散戶、2300余戶規模種植戶確權比對及向量測繪,涵蓋水稻、玉米、水果等品種。

  • 打造立體保障體系,增強產業韌性開辟新空間
  • 一是深化供給側改革,探索政險商險「雙驅動」。 作為全國生豬養殖第一大省和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四川多措並舉穩產保供,持續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為強化生豬全產業鏈保障,2023年四川監管局指導四川省保險行業協會推出行業統一的商業性生豬保險「川豬保」品牌,以「1+N」模式開展保險供給側改革,著力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生豬保險立體保障體系,更好滿足生豬養殖戶多元化的風險保障需求。截至2023年末,「川豬保1+N」實作保費收入1.63億元,為747.67萬頭次生豬提升風險保障金額81.27億元。

    二是推動保障升級,實作增產增收「雙保險」。 貫徹落實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政策體系,在推廣成本保險的基礎上,探索發展價格和收入保險,助力農戶實作自然災害、市場行情「雙保險」。2023年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承保1027萬頭次,提供風險保障176.99億元,賠付支出5.94億元,幫助生豬企業和農戶分散轉移風險,平滑「豬周期」,使其吃下「定心丸」。推動中藥材收入保險發展,落地全國首單白芨收入保險,更好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升生產積極性。

    三是探索品質保險,啟用農業產業「雙迴圈」。 服務「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支持農產品品質保險探索實踐,助力打造農產品優質品牌,為高品質農產品增信,讓消費者無憂購買,努力推動品質提升風險「正激勵」,農業再生產迴圈流轉螺旋上升。目前省內已開展獼猴桃、柑橘、大蒜、桃品質保險試點。

  •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重點地區和重點群體保險保障實作新提升
  • 一是最佳化資源配置,持續加大支持力度。 引導保險機構提升縣域機構覆蓋面,2021年過渡期以來,全省88個脫貧縣新設保險機構80余個,現有保險機構1613個,實作基礎金融服務基本全覆蓋。支持保險機構對重點地區開展政策傾斜,農業保險承辦公司對脫貧地區和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水稻、小麥、森林保險在普通地區費率的基礎上下降20%,青稞保險下降10%,玉米、油菜、馬鈴薯下降5%。2023年,50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開辦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險種325個,每個縣至少有1款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農業保險保額、產品數量持續增長。

    二是聚焦重點領域,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服務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更有力。2023年末脫貧地區的32個產糧大縣農業保險保額505.26億元、同比增加102.08億元,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品種數量418個、同比增長164個。保險業主動適應四川發展現代農業體系需求,提供責任全、規模高、服務優的靈活用工保等專屬產品,織牢織密農業生產「保障網」。支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更有力。全省33個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點實作保險服務全覆蓋,積極推進「金融+」服務模式,聯合多部門一攬子提供「政務+村務+金融+物流+電商+通訊」等綜合服務。

    三是聚焦重點人群,提升風險抵禦能力。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返貧保險覆蓋19個市(州)79個縣(區、市),2023年為460余萬人(戶)提供防災防病防意外等綜合性風險保障2443.82億元,賠付支出1.44億元,受益群眾16.74萬人(戶)。大病保險業務覆蓋全省21個市(州),2023年傾斜支付7.23億元、13萬人。保險機構承辦72個脫貧縣的大病保險業務,期末有效承保人數2343.23萬人次,賠付金額20.03億元、157.41萬人次,其中對原建檔立卡貧困戶、特困人員、低保物件賠付6.90億元。

    保險在農業強國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是體制機制不健全,難以滿足高品質發展要求。 政府和市場在農業保險制度中的定位和責任許可權有待進一步厘清。跨部門協同推進效率不高,部門間溝通協調難度大、碎片化,不利於形成合力、統籌推進。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強,地方特色農產品、養殖保險等政策支持和補貼力度相對不足,部份農業產業仍然面臨較大風險敞口。

    二是行業能力有短板,難以適應高品質發展需要。 機構發展良莠不齊,弱體機構在人員配置、專業服務能力、永續經營能力方面有明顯欠缺。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宣傳力度不足,服務效率不高,保障不全面,與農戶需求還有相當差距。規範經營仍需加強,經辦機構管理粗放,操作不規範與違法違規行為交織,嚴重阻礙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三是資訊手段欠發展,難以匹配高品質發展目標。 基礎數據流通不暢,涉農資訊資料庫尚未建立。科技手段發展滯後,部份新技術落地套用難,準確性有待提高,與四川省情農情結合不緊密。技術成本居高不下,新科技在農業保險中的套用成本高,投入產出不匹配。

    保險在加快農業強國建設中的發展方向

    一是最佳化工作機制。 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協同推進」原則,進一步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理順和規範地方政府、承保機構、協辦機構的職能職責。加強消費者教育,引導投保農戶正確認識、合理利用農險工具。完善農險績效考核機制,真實反映農險工作質效,避免脫離實際、層層加碼。強化監督機制,重點整治設租尋租、行賄受賄、挪用資金、弄虛做假、強制承保、協定理賠等問題。

    二是提升服務能力。 督促保險機構切實把農險服務能力建設放在首位。強化科技賦能,推進綜合運用衛星遙感、3S技術、農業大數據技術、農業氣象災害模型等,開展數位地塊建設,運用現代科技扭轉傳統農險粗放承保理賠局面,不斷提升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精準度,加快農業保險高品質發展。試點推廣建設農業保險專家庫,建立健全查勘定損第三方鑒定機制,確保農險理賠公平公正公開、真實準確合規。

    三是加強農險監管。 不斷完善農險監管方式方法,建立完善農業保險市場結束機制,保持高壓態勢,強化監管威懾,落實「長牙帶刺」。督促保險機構在產品設計上落實「保本微利」要求,在承保理賠上嚴守依法合規底線。引導保險機構真正樹立社會效益優先、兼顧經濟效益的農業保險經營理念,杜絕惜賠、拖賠、壓賠等問題,做到能賠快賠、應賠盡賠、合理預賠,使農業保險真正惠農利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