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一顆彩椒如何「長」成億元產業

2024-05-31三農

溫室大棚內的彩椒 。曹能興鑫/攝

東斟灌村地處山東省壽光市的最東端,既不靠近交通要道,也沒有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1993年以前,「靠天吃飯,土裏刨食」曾是村裏的真實寫照,不少農民祖祖輩輩以種「大路菜」為生,經濟效益較低,有的連基本口糧都難以自給。

但如今,東斟灌村成了全國聞名的彩椒種植專業村,年產彩椒2.3萬噸,產值超過1.6億元,銷路已拓展至海外。

曾經「往外走」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回鄉創業。現在,這個不到600戶家庭的村子裏,從事大棚種植的「70後」「80後」「90後」占到了菜農數量的56%。逐漸挑起大梁的「棚二代」,為村子的發展註入了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希望。

村裏的年輕人回來了

4月下旬,東斟灌村的一座彩椒大棚內一派仲夏景象:30攝氏度以上的室溫,上百根盤滿彩椒藤蔓的細繩上綴滿了正在成熟的彩椒,紅黃交錯,深淺不一,更多的正由醬油色轉為亮紅色。再有半個月,就能全部待價而沽了。

今年34歲的李紀民是土生土長的東斟灌村人,和許多年輕人一樣,大學畢業之初他選擇在大城市打拼。他說,以前在外月收入平均在1.3萬元左右,但前些年在與發小們閑聚中得知,當年選擇回鄉種大棚的朋友們紛紛在田間地頭找到了新財富,「收入是我的三四倍」。

2021年李紀民回到家鄉,從父母手中接過「接力棒」,開始種植五彩椒,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棚二代」。

經過深思熟慮,李紀民用自己的積蓄和父母的資助,同時借助農村信用社提供的30萬元貸款,共計投資超過100萬元,成功建起兩座長達170公尺的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

同樣是種地,與父輩們不同的是,李紀民更懂得用科技來提高生產效率。

「就拿打藥作業來說,已經換了三代裝置:第一代是背式手動打藥器,第二代是電動噴藥器,第三代是軌域式噴霧器。」李紀民手拿遙控器輕輕一按,棚頂的軌域式噴霧器就一邊噴水霧一邊沿著軌域緩緩前行,1個小時不到,整座大棚就完成了作業。

李紀民在大棚裏檢視彩椒長勢。曹能興鑫/攝

「用這個,可以噴水、噴藥、噴水肥。以往的手動打藥器需要連續作業六七個小時,現在輕松太多了。」李紀民說,過去種一座2畝地的大棚,父母兩個人幾乎天天紮在棚裏;現在他一個人輕松管理兩座5畝地的大棚,一般情況下,每天只需要在棚裏工作兩三個小時。

據了解,過去三年間,東斟灌村新建了100多座新式高標準大棚,並普遍配備了自動放風機、自動控溫機、水肥一體機等現代化裝置,實作了農業生產的精確感知、精準操作和精細管理,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棚二代」在奮進,「棚一代」也沒有被淘汰。隨著村裏的彩椒產業不斷壯大,種植戶的收入穩步上升,與此同時,也催生出了包括栽苗、打杈、采摘等多支專業化工作團隊。「村子裏沒有建新棚打算的老一輩們,憑借自己豐富的種植經驗,可以靈活選擇承接無法用機器代替的工作,如落蔓、栽苗、采摘、蓋地膜等。薪資都是按小時計算:落蔓,一個人一小時22元;采摘,一個人一小時28元……」李紀民說,這種模式不僅和有想法、有沖勁兒的年輕人形成了互補關系,同時也為當地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直接實作了富余勞動力的村內轉移。

如今,李紀民不僅成為當地返鄉創業的帶頭人之一,還擔任了東斟灌村黨支部委員、文書。這些年,像李紀民一樣回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去年價格好,一年下來平均能賣到4塊錢一斤。我一般是在每年的9月種苗,一直采摘到來年7月。簡單算一下,每棵苗結的彩椒能賣30塊錢,除去10塊錢的成本,每棵凈賺20塊錢。一座棚能種大概11000棵,兩座棚就是22000棵,所以,去年我兩座大棚的純利超過了40萬元。三年時間,不僅回了本,還有不少富余呢。」對於李紀民來說,種植頭兩年就迎來大豐收,這份驚喜和鼓勵一直延續至今。

「今年爭取再擴建一座大棚。」「無債一身輕」的李紀民,對未來充滿期待。

組織做後盾,種植戶抱團發展

其實,東斟灌村的彩椒致富路並非一日之功。

當年,為了改變村民們「靠天吃飯,土裏刨食」的生產生活方式,東斟灌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與村「兩委」成員外出考察學習,接觸到了以色列的「五彩椒」,該品種不僅富含維生素、營養價值高,還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李新生意識到,實作村子發展轉型的機會來了。

一年後,承載著全村發展期望的椒苗,終於在試驗田裏長成了。令人欣喜的是,與原先種植黃瓜相比,純收入增加了約20%,這讓李新生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50戶、100戶、200戶……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種植五彩椒的行列中來。

隨著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問題也隨之而來。以往「一家一戶單打獨鬥」的種植方式使得客商成了擁有主動權的一方,因此時常出現蔬菜批發商扯皮壓價、克扣菜款、打白條甚至欠款跑路等情況,村民經常吃「啞巴虧」。

為解決群眾「賣菜難、維權難」的問題,村黨支部公開征求群眾意見後,於2008年10月成立了斟都果菜專業合作社,全村種植戶入股,集體辦蔬菜批發市場,實行「買賣分離,分頭結算」的營運模式。同時,村「兩委」在技術、農資、行銷、品牌等方面直接為菜農提供全方位服務,為村民收益上了「雙保險」。

李新生表示,按照「黨建引領+村社互動+抱團發展」的思路,形成了「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模式,效益很快得到明顯提升。

從最初的嘗試,到交易量逐漸增加,想種菜的村民越來越多,但村裏的土地卻不夠用了——最多的農戶有10畝地,最少的僅1畝地。

為切實化解土地「耕種難」問題,2012年3月,在土地流轉群眾自願、土地價格群眾自定的基礎上,由村「兩委」領辦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采取「動賬不動地」的辦法,將土地承包權轉化為股份,交由合作社統一規劃和管理。

記者了解到,這些土地將被重新分配給具備勞動能力和種植意願的村民,而不願參與耕種的村民,則可透過股權分紅的形式獲得穩定收益,如同辦了一份土地養老保險。可以說,不論種地的還是不種地的,都得到了實惠。

李新生(左二)在村民李保先的大棚裏察看五彩椒長勢。東斟灌村村委/供圖

「此外,我們會根據人口變動,股份一年一調整,承包費三年一調整。今年,在綜合考量當前土地市場價格以及大棚建設年限和地塊差異的基礎上,土地價格由過去的每畝600元分別上調至900、1000、1200元,村民年分紅增加至每人1200元。」李新生補充道,土地流轉後,全村發展起大型農業園區6個,實作年收益8000萬元,村集體收入實作成倍增長。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專職從事工業、服務業發展。村民年人均增收1萬多元,村集體收入也從過去的30萬元增加到180萬元。

解決了土地問題,規模經營大幅提升後,資金又成了制約進一步發展的瓶頸。為解決村民建棚、生產中的資金難題,2015年10月,村黨支部創新領辦了資金互助合作社,既盤活了村民手中的閑錢,又解決了規模發展的資金難題。目前,全村已有376戶村民加入資金互助合作社,先後為200多戶村民提供貸款共1000多萬元。

從果菜合作社到土地合作社、資金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全村人共同譜寫了「彩椒」華章,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又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為現代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生動範例。

讓農產品賣得更快、更遠

蔬菜種植面積那麽大,賣不出去怎麽辦?品牌化是產業發展的關鍵。2011年,果菜合作社申請註冊了「斟都」商標,獲得良好的品牌效應,實作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2013年,「斟灌彩椒」申請並透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彩椒種植戶均增收達2.2萬元,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

2019年,合作社登記了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產品出口至俄羅斯、哈薩克、新加坡等國,「斟灌彩椒」的名聲漸漸叫響。2020年,合作社又成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認證生產基地,「斟灌彩椒」端上了大灣區百姓的餐桌。

工人正在分揀彩椒。東斟灌村村委/供圖

此外,隨著電子商務、網上交易以及約定配送等新型交易業務的迅速崛起,合作社依托京東生鮮、順豐優選、抖音等電商銷售平台,開辟和延伸了新的市場空間,客商越來越多,銷路越來越廣。

「像這種還帶點醬油色的彩椒,通常采摘下來就會送到邊貿市場,在長途運輸中它會自然成熟,不會對品質和口感產生任何不良影響。」蔬菜大棚裏,李紀民輕巧地拉動一根彩椒藤蔓向記者展示。「其實,不只是村裏的五彩椒,整個壽光蔬菜一直以來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現在有了全產業鏈的保障,我們只管放心種,根本不愁賣。」

值得註意的是,發展農村電商,遠不止是賣貨,更為關鍵的是搭建起智慧暢通的物流體系。這意味著,在「種得好」「銷得廣」之後,還要保證能夠將農產品快速順暢地運出去。

為直播電商準備的展示台 東斟灌村村委/供圖

2024年中央一號檔提出:「推動農村流通高品質發展。深入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健全縣鄉村物流配送體系,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共同配送。」

為構建多元化聯運物流體系,一方面,壽光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健全完善公路、鐵路、水路等交通網路,為現代物流業發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壽光市已形成了三大物流片區:以晨鳴國際物流中心、快遞物流園等為主的西部市場物流片區;以臨港物流園、侯鎮計畫區物流園、魯清鐵路物流園等為主的北部臨港物流片區;以山東壽光果菜批發市場等為主的東部果蔬物流片區。

另一方面,壽光至哈爾濱的「綠色直通車」,至日本、南韓的「藍色通道」,至美國、委內瑞拉等國的「空中走廊」……一系列班線的開通,實作了農產品銷售「海陸空」齊發,每年有數萬噸蔬菜產品出口到歐美、日韓、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截至2023年,壽光市物流企業達到700余家,營運性機動車保有量3.2萬輛,港航企業有20家。

如今,行情節節走高,產銷體系逐漸完善,群眾致富信心滿滿,東斟灌村的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說個最明顯的變化,現在大部份鄉親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靠自己就能實作再擴張,幾乎不再需要信貸支持,甚至還成了各家銀行的香餑餑。」談及這些年東斟灌村的變化,李新生欣慰地說。

未來,東斟灌村將持續加大蔬菜標準化種植技術的普及與套用,以品質提升和科技支撐實作單產與品質的雙重提高。同時,註重蔬菜品牌建立,擴大蔬菜銷售,積極促進蔬菜生產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註入新的活力。

作者:胡夢飛 本刊記者

來源:【中國新聞釋出】雜誌2024年第5期(總第029期)專題報道欄目

聲明:本刊出版版權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本刊文字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