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標簽
設計公司:成都凡築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位置: 中國
型別: 建築 景觀
材料: 木材 金屬 金屬線網 鋼 建材及建造體系 合成材料 聚碳酸酯 PC陽光板
標簽: 四川 郫縣
分類: 休閑娛樂 公共空間 涼亭 服務設施
計畫基地位於四川郫縣德源街道田間道路一側,原始建築是一座有四十年多年歷史的鄉村水碾房,水渠從建築底部穿過,常年流水為水磨的驅動提供了原始清潔的動力。隨著鄉村的發展,水碾房功能逐步消失,磚木結構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經荒廢垮塌。連線基地南側的約15畝土地,是一片生態極佳的叢林,鎮政府希望連同水碾房用地一並引資,打造成田間活動場所。我們的設計任務包含整個約15畝用地未來的功能策劃和新建築設計,首先落地的是片區示範點位,啟動資金非常有限。
▼外觀
示範點設計目標是以有限的資金投入提升環境形象,為周邊居民或遊客提供休憩空間,並為來訪的意向投資者提供駐足場所,成為進入整個計畫場地的門戶,為區域的發展更新帶來契機。
▼軸測圖
在地生長
設計註重在地性和生長性,對重要環境要素做出有針對的回應:水渠、樹林、農田。
▼遠觀
水渠是場所內最重要的環境要素,上遊的水渠寬約3公尺,被分水墻劃為兩股,分別引入圓弧形的盡端,由底部圓形泄水孔匯出,其間形成渦流,帶動磨盤轉動。設計保留農耕生產的遺跡,似一座便捷的「橋」跨過水渠,保留水體原有的流動關系,為觀看渦流提供最好的視角。來訪者可在此駐足,欣賞流體的運動,探聽水在重力下變幻的音響,回味彼時此地熱鬧繁忙的景象。
▼渠上的橋
▼由水渠看「橋」
▼水渠上的「橋」
▼夜景
場地內有幾顆大樹,貼著原有建築生長,自然生成的形態猶如老水碾房的描邊剪影。我們在樹下設計的是一個「亭」,一個以原有樹枝樹葉為頂的亭,以此延續在大樹庇護下的場所記憶。
▼林下的亭
▼樹蔭下的「亭」
▼以原有樹枝樹葉為頂的亭
基地東南側為現有農田,新建構築物以 「台」的姿態介入場地,為訪客提供一個可以遠眺田野的二層觀景平台。我們在水渠上、樹蔭下,展望鄉野,思緒隨遠處的炊煙稀釋在日落的鄉村氛圍中。
▼田邊的台
▼可以遠眺田野的二層觀景平台
▼二層觀景平台近景
▼夜景
有效構成
由於經濟性、臨時性的要求,我們制定的設計策略是:以有效的構成,來實作在地生長的抽象風景。設計從裝配式、模數化、可移動三方面給予響應。采用高強螺栓連線,型材預制裝配式建設方式,以減少現場作業,節約建設成本;各部份主要受力構件采用6公尺、4公尺兩種可被12公尺整除的尺寸,以達到加工便捷、減少損耗、節約用材的目的;我們在計畫南側用地上選擇了一塊空地,預設構築物未來的使用場景,為構架的拆解、移動、重組再利用提供了可能。設計從策略和深化加工細節上盡力實作建造的可逆。
▼軸側模數分析
▼主要構件采用4公尺、6公尺規格以集約用材
▼預制裝配式基本框架
▼立體空間增加使用效率
通用空間
我們將構築物的用途定義為「驛站」,期待在集約的基本框架之下構建通用、復合的使用功能。桔紅色框架式構成,將空間體量拉到最大化,路人可以遠遠的看到掩映在樹林下的「紅磨坊」,為場地引流提供昭示性;基本框架內的細節設計:實木桌凳、二層平台、吊籃秋千、鋼制爬架,為田間地頭、路上渠邊的勞動者們提供了休憩和集會的場所;夜晚驛站的燈光泛起,為暮色四中的鄉野燃起微光。
▼軸側環境分析
▼檐下歇腳的路人
▼掩映在樹林下的「紅磨坊」
▼夜晚的「紅磨坊」
▼街道的微光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計畫名稱:紅磨坊 | 水碾驛站 | 凡築ArchFAN
計畫型別:鄉村更新 | 服務用房
計畫地點:四川郫縣
設計單位:凡築ArchFAN | 成都凡築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建築師:鐘梓洵
設計團隊:梁曦、薛傑元、魏映港、程子昱、謝君盟、溫文喆
設計時間:2022年8月-2022年10月
建設時間:2023年7月-2023年10月
結構形式:鋼結構
占地面積:108平方米
建築造價:37萬
建築攝影:存在建築
建築材料:鋼材(型材、鋼網)、木作(防腐木地板)、陽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