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聽障人群康復需求多多 科技助聽更具提升空間

2024-03-20教育

中新網上海3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3月是愛耳月,記者19日采訪獲悉,隨著民眾生活品質的提升,聽障人群對於助聽裝置的要求亦不斷提升。

「對不同疾病造成的聽力損失性質,我們給予的診療手段建議是不同的,這也令助聽裝置的細分化成為必然。」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防聾治聾技術指導組辦公室主任、世界衛生組織防聾合作中心辦公室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防聾辦公室主任王碩接受采訪時認為。

「當藥物治療效果不好,手術提高聽力的空間有限,甚至有較大手術風險的情況下,科技助聽或許才是目前最有提升空間的途徑。」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謝靜表示。

「目前大部份年輕患者,不像老年人群團於‘全面失聰’,而是單側、輕度的聽力下降,給他們推薦的解決方案,必須考慮他們的使用環境:在嘈雜、復雜的聲音環境中,必須滿足他們單側耳聾的助聽需求。」王碩指出,近年來,骨導式助聽器既解決了單側耳聾的技術問題,同時'隱蔽性'很強,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患者社會性需求。」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馮艷梅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年輕人群中突發性耳聾的發病率較高,其中約20%的患者會因為病情過重或治療不及時,導致持續性聽力下降,甚至是永久性的聽力下降。

「對於這批患者來說,用傳統(氣導式)助聽器顯然不合適,因為突發性耳聾往往會造成單側聽力喪失。氣導式助聽器往往會在兩側放大聲音,造成兩邊不平衡的聽力不適感。相比較而言,骨導式助聽器透過骨導通路傳導聲音,不影響健康側的聽力體驗,配帶更舒適。」馮艷梅亦指出。

作為相關醫療器械企業董事長兼CEO,業界人士普強淩強調,單側耳聾對於助聽裝置要求很高。「單側耳聾患者在尋求獲得與常人相同的雙耳聆聽效果的過程中,對於助聽裝置的技術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其所在企業在研發骨導式耳機的過程中,需要對標的是健康人耳朵聽到的聲音的擬真效果。」他說,「我們希望可以用無創且隱形的方式,為中國及全球的患者提供比肩甚至優於手術植入效果的骨傳導助聽解決方案。」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突發性耳聾患者數量增多,近年來,神經系統腫瘤疾病人群也有增長趨勢。外耳道癌、頸靜脈球瘤、神經瘤這一類的疾病,往往需要手術切除病變。在手術過程中,與切除病變相比,患者聽力的保留或改善、恢復被放在次要的位置。這使得術後康復使用的助聽裝置需求浮出水面。

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常委兼青委會副會長、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西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查定軍表示:「一般神經類腫瘤疾病患者在術後對聲音的感知存在會有很大的障礙,而同時將腫瘤切除與耳蝸植入手術成功完成案例還不多,對於這類人群來說,骨傳導式助聽器可能是他們術後康復比較理想的解決方案了。」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WHO中國防聾合作中心常委、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龔樹生指出:「我們現在也透過一些微創手術來治療相關疾病,但可能會遺留傳導性耳聾,混合性耳聾,感應神經性耳聾等後遺癥,很多患者對術後的聽力提升並不滿意。其中,中耳炎患者術後助聽器佩戴也不方便。這對於用做康復的助聽裝置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普強淩直言,在骨傳導這個領域裏面,其實有兩個技術難題:一是傳導效率;另一個難題,是患者對助聽的要求非常高。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骨傳導技術領域,傳導效率最高的是透過手術的方式。「手術比非手術效率高約10倍,尤其是在高頻段,會高15分貝-20分貝,算下來的能量就是10倍左右的聲音能量。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包括美國這類比較成熟的市場,接受手術骨傳導者人數並不是特別多。這個是骨傳導的一個難題。」普強淩解釋,用無創的方式做骨傳導助聽產品成為業界努力的方向。

謝靜認為,伴隨著助聽裝置技術的升級,患者過去一些固有的印象會發生變化,「手術之後,如果大家覺得戴助聽器和戴眼鏡一樣,都只是為了讓我們聽得更好、看得更清晰,那就說明醫生的科普和市場教育成功了。」她指出。(完) 【編輯: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