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教育

這5種行為,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父母別當成了無理取鬧

2024-03-28教育

這5種行為,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父母別當成了無理取鬧

這幾天,看了一個真實的兒童咨詢的案例,心跟揪著一樣,五味雜陳。

一個7歲的小男孩,一言不合就扇自己耳光,啪啪作響,把小臉扇得痛紅。

與此同時,男孩全程伴隨著 痛苦的尖叫與自我控制

嚴重的時候,甚至會手撕自己的小雞雞,把臉抓出血痕。

家人表示,孩子在5歲左右,就出現了這種 自殘現象

平常的學習中,也表現出過度的「執念」,在書寫時,會在一個字上,多次覆蓋描摹。

我們總以為,孩子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沒有負擔也沒有煩心事。

殊不知, 孩子也會有無法消化的負面情緒,更有走不出的心理困境。

而且,比起成年人,當 孩子進入死胡同時,他們很難有力量自救、更不會求救

只能不斷地向內攻擊自己,用自毀來解決問題,呈現出各種異常行為。

而這些 「異常行為」,其實都是向父母發出的「求救訊號

如果你發現孩子有以下5種異常行為,就是他們在「求救」!

請一定要引起重視, 看見孩子的求救,積極回應 ,帶孩子走出心裏困境!

01

行為倒退,能力退化

前兩天,閨蜜抱怨:「孩子是不是有800個心眼子。」

原來,他家已經幼稚園大班、分床睡半年多的老大,居然要回到他們的大床。

閨蜜說:「每天晚上就像「夾心餅乾」,左邊老大,右邊老二,朝老二多看一眼,老大就又哭又鬧。早晨上學更崩潰,這麽大了,還天天哭著要必須我送,就連在家裏吃飯,也要我餵。」

我一邊調侃,一邊提醒她: 孩子這是「退行」了, 不要簡單的定義為「爭風吃醋」。

退行」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當人在受到挫折,或焦慮、應激等狀態時,就會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行為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來應付局面。

具體到孩子身上,在分離焦慮、家庭成員變化、承受壓力過大時,就很容易發生「退行」行為。

曾經應對自如的事,突然之間不會了,比如, 突然尿床、亂發脾氣、大喊大叫、纏著父母不放等

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孩子出現「退行」,千萬不要責怪孩子,否則只會越來越糟。

父母一定要 及時覺察,究竟是哪一方面讓孩子感到不安與焦慮

從孩子的癥因入手, 理解並接納 孩子目前的處境,給予更多的 關註、耐心與理解

當孩子感受到愛與力量時,便會重新發出,再次成長。

02

喜歡撒謊,總是逃避

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孩子這樣的行為:

問他作業寫完了,他斬釘截鐵說寫作完;

電視機明明熱得發燙,拒不承認一直在看電視;

把所謂交班費的錢,拿去買了玩具......

面對孩子的撒謊,家長很容易就會忍不住生氣。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撒謊,不過 是一種自我保護。

當孩子感到恐懼或承受不了壓力時,就會選擇把撒謊當成防禦。

電視劇【家有兒女】裏,劉星和滑鼠考試不及格,老師要求家長簽字。

他倆知道爸媽看見這個分數,一定會是一頓胖揍。

為了逃避懲罰,倆人決定互相模仿對方家長簽字。

撒謊,多是孩子無法應對父母的過度懲罰。

謊言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孩子決定用謊言繞開你,一個孤軍奮戰在成長的路上。

家庭教育裏,父母要時刻謹記,當孩子犯錯,譴責沒用,幫助才有用!

少批評,多幫助,多接納,多鼓勵誠實的行為。

03

緊閉心門,拒絕溝通

經常聽父母抱怨:小時候,孩子追在屁股後面嘰嘰喳喳說不停,為什麽長大了你剛說一句話他就嫌煩。

是什麽導致了孩子拒絕與父母溝通呢?

說話,是一個人內心的外露展示;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紐帶。

當孩子關起心閉,拒絕溝通時,既是對自己的失望,也是對父母、生活的拒絕。

換句話說, 孩子在用隔絕自我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以免再受傷害

更說明, 親子之間的信任關系,已經透支嚴重

不妨反思一下:

當孩子興致勃勃跟你分享時,你是在吐槽,還是在正向回應?

當孩子忐忑不安向你求助時,你是打擊批評,還是傾聽,給予幫助?

父母一定要 積極改變,重新和孩子連線

孩子說話時,認真傾聽;

孩子難過時,溫柔陪伴;

孩子求助時,積極回應。

當父母能走進孩子的心門,教育的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04

頻繁失眠 ,無法入睡

做心理咨詢的朋友提出有兩個「抑郁關鍵詞」: 失眠、自殺

一般情況下,中重度抑郁才會想自殺,但即使是 輕度抑郁,也會頻繁失眠

在臨床醫學上, 50%抑郁癥患者的先發癥狀就是失眠,而失眠最常見的癥狀就是早醒。

‍早醒是指:淩晨2-4點之間醒來,醒了之後無法入眠。

更糟糕的是,抑郁和失眠,會形成一個惡性迴圈,醒越早越容易抑郁,越抑郁醒得也越早。

孩子睡不著,往往是因為身體已經困了,可內心還持續緊張,無法放松。

要是 孩子持續兩周睡眠不好,一定要及時送醫,以免耽誤病情。

脾氣暴躁,激動自殘

熱播劇【大考】中,陽光男孩潘小軒在備戰高考進入尾聲時,突然情緒低落,逃避上學。

經醫生診斷,患上了抑郁癥,還發現他有過自殘行為。

心理中,有一個概念叫「 情緒饑餓 」,指的是人缺乏精神寄托與情緒體驗,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狀態。

自殘行為,便是孩子掉進了「情緒饑餓」,無法掌控外界, 唯有自己的身體可以自由處置的。

用一位抑郁女孩的話來說 :我一看流血了,我就冷靜了。

而實際上,這種對自己的傷害,更是 在用無聲的行為,向父母發出求救的訊號

「爸爸媽媽,我現在很痛苦,你能救救我嗎?」

「你能幫幫我嗎?我太難了。」

當孩子發出自殘行為時,父母要挖掘背後的原因,反思家庭環境、教育方式,切勿以暴制暴。

當你看見孩子的需求,並去理解他,才能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引導他們正確管理情緒。

情況嚴重時,尋求專業幫助,陪孩子一起走出困境。

05

有人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能夠重聚,而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分離。」

事實是,這條通往「分離」的路,並不好走。

為人父母,一定要在孩子需要時,看見孩子的需要,在孩子求救時,看見孩子的訊號。

給予孩子迎難而上、乘風破浪的勇氣。

這些勇氣,源自於孩子退後時的陪伴;

這些勇氣,源自於孩子犯錯時的接納;

這些勇氣,源自於孩子焦慮時的理解;

這些勇氣,源自於孩子成長時的智慧......

孩子的未來,是抵達詩和遠方;

而到達詩與遠方的車票,則是父母智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