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是軟是硬,與第一任老師:家長,息息相關!
很多孩子在同學面前不爭不搶,一副老好人的樣子,但是回到家卻完全變了個人。肆無忌憚地和父母頂嘴,不高興了就亂發脾氣,目中無人,家裏家外「兩面派」,實在讓父母頭痛......
孩子窩裏橫的原因:
1、孩子窩裏橫的背後都藏著溺愛的家長。
在探討孩子行為差異的根源時,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在家中顯得霸道無禮、專橫跋扈的孩子背後,往往站著一群過度溺愛的家長。記憶中,有那麽一幕深刻:一個孩童對奶奶頤指氣使,撒嬌耍賴,地面成了他情緒宣泄的舞台。然而,當父親威嚴的聲音響起,簡單一句「站好!」,孩子瞬間收斂,乖巧如初。
孩子的這份「機智」,實則是對人際關系微妙平衡的精準把握,他們敏銳地辨識出誰是可以任意撒嬌的物件,誰又是原則不可動搖的守護者。在不少家庭中,孩子被寵溺成了「家中霸主」,需求無不應允,長輩皆圍其左右,百般呵護。
然而,這種溫室中的嬌寵,一旦環境轉換至幼稚園這片小小社會,便顯得格格不入。孩子們突然變得異常依賴教師,面對同齡夥伴時卻退縮不前,失去了那份在家中的自如與自信。這背後,正是家庭教育中過度溺愛導致的獨立能力與自我約束能力的缺失。孩子們未能在家中學會獨立行走,自然難以在更廣闊的世界裏自信奔跑。
2、孩子在家中表現出的「小霸王」行為,實則對映出情緒調控的稚嫩與心靈的細膩敏感。
成人社會亦不乏此類現象,往往將怒火傾瀉於最親近之人,而對外人卻展現出溫和之態。職場或社交場合的委屈,轉身化作了家中的挑剔與不悅,皆因深知家人的懷抱是無條件的理解與接納,是永遠的避風港。
孩子的「家中強勢」,亦遵循著相似的心理軌跡。他們尚未練就應對挑戰與挫折的堅實鎧甲,面對難題時,既缺乏解決之道,又難以找到合適的情緒出口,最終,這份無助與不解化作了淚水與無理取鬧的表象。
換言之,孩子的心中也懷揣著展現美好的願望,只是受限於成長的步伐,尚未能自如駕馭情緒的風帆。在外,他們或許已學會戴上禮貌的面具,克制情感的流露;但一踏入家的港灣,那份純真的自我便不再掩飾,情緒如潮水般自然流淌。這不僅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也是家人間理解與引導的重要契機。
孩子在外面慫的原因:
在成年人的復雜世界裏,偶爾也上演著「內剛外柔」的戲碼,對至親之人無意間釋放的鋒芒,卻對泛泛之交展現溫文爾雅。外界的委屈與壓力,往往化作歸家後無意識的挑剔與情緒波動,這份「窩裏橫」背後,藏著的是對家人無條件接納與守護的信賴。
同樣,孩子的「窩裏橫」現象,也對映出他們成長的脆弱面。面對挫折,他們尚不具備成熟的應對機制,困惑於解決之道,更難以用恰當的方式抒發內心的波瀾,於是,哭鬧與無理便成了他們最直接的情感宣泄。
這並非意味著孩子故意為之,而是成長路上必經的迷茫與掙紮。在外,他們學會了戴上小小的面具,謹慎地管理著自己的情緒邊界;而家的溫暖港灣,則成了他們卸下防備、真實自我的小小舞台,情緒也因此更加容易流露與放大。
簡而言之,孩子的「窩裏橫」,實則是他們能力尚待提升,內心渴望被理解與指導的訊號,而非有意為之的任性表現。
如何避免孩子窩裏橫:
1、設定規則。
從家庭的溫馨港灣出發,我們可以引領孩子踏上理解社會秩序的第一步。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導師,可以精心設計一系列基礎的家庭規範,並持之以恒地踐行這些準則。
想象一下,餐桌上的溫馨時光,全家人共同等待,直到每一位成員就緒才開啟用餐的序曲,這樣的場景不僅加深了親情的聯結,也讓孩子學會了耐心與等待的價值。再如,玩具世界的小小秩序,鼓勵孩子在享受遊戲樂趣後,主動將玩具歸位,這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也教會了他們尊重物品與空間的重要性。
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習慣,如同細雨潤物般,悄然間塑造了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與對他人的深切尊重。在家庭的溫馨懷抱中,孩子們學會了社會的基本禮儀,為未來的成長之路鋪設了堅實的基石。
2、強化社交能力。
很多孩子,大部份時間都是待在家裏,不是自己做遊戲,就是對著手機、平板、電視。
家長要讓孩子多出去接同齡孩子,多與他們交流,遇到矛盾問題讓孩子自己解決,大人盡量不要幹預。
3、強身健體。
如果孩子膽小膽怯, 首先要把身體練上去, 身體有保障了,孩子心理也會跟著強大起來。
最後想問問:你有沒有遇到過家裏慫,外邊橫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