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的認為,上了中職自己的孩子就矮人一頭,面子上過不去。有的表示:職業學校教育品質有問題,學生在裏面學不到紮實的技能,很多人就是混三年時光,而且還容易沾染壞毛病。與其這樣,還不如讓孩子初中畢業直接出去打工,還讀什麽職高。
實行普職分流,或許真的是為了大家的孩子們好!
當老師時間長的都有一種觀點,持續學習新知識並能熟練解題,這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種能力並不能透過搶跑及不斷灌輸就能達到的。
我想很多家長對此也深有體會。
孩子還沒有出生就開始胎教,一上幼稚園就開始報各種早教班,一上小學就開始參加各種補習、培訓。日日陪讀,夜夜監督學習到晚上十二點,課外輔導花了十幾萬……,結果一考試才發現,自己的孩子還是一包渣,中考孩子的成績也就只能上個職高。
是自己錢花的不到位,還是孩子不夠努力,不夠卷?其實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在於: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天賦加成,學習也不例外:
就像有些人考駕照多次不過,有人一看就會,剛學兩天就能跑去開大貨車;有些人一輩子燒飯都整不會,有些卻能輕松成為大廚一樣。
你說如果讓這兩種學習稟賦差異太大的都上高中,坐在同一個教室裏會出現什麽結果?
結果1:學習好的被學習差的影響,打架鬧事,欺負同學, 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讓誰都不得好過。結果就是,明明可以上重點的上了一本,可以上一本的名落孫山。
如果你是這些學習好的學生家長,你願意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生活、學習嗎?
結果2:學習差的被學習好的逼瘋,上課睡覺,逃課曠課,坐在教室就像坐在監獄, 每一分鐘就是煎熬。結果就是,原來可以上職高學點一技之長的,三年下來什麽也沒有學到,最後說不定連個大專都考不上。
如果你是這些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家長,你是願意讓孩子趁早學點技術,還是讓他們在高中度日如年,荒廢青春?
這兩種結果在我們許多一線教師的從教經歷中都有活生生的例子。我這裏只講一個。
我們以前的縣三中,是一所12年制一貫學校。雖然不是重點學校,但每年初中、高中升學率都還行。
在初中當班主任的時候,班上有個學生非常奇怪,上課的時候幾乎不怎麽聽講,整天就看他低著頭在桌子上寫寫畫畫。
走過去一看,才發現這家夥在搞篆刻,而且字也寫的非常漂亮。
本來想批評他幾句,但反過來一想,他自己學不進去,沒有影響別人就不錯了,就沒有管他。
初中畢業的時候,他成績一塌糊塗,高中肯定上不了。恰巧許多職高和技校來我們這裏招生,我看他還有點特長,就向他的家長推薦了一個藝術學校,跑去上了。
沒想到從那以後,這小子開了掛。憑借銅板雕刻,在國外尤其是日本南韓闖出了一片天。30多歲的時候就成為了青年專家,經常出國去辦展覽,個人成就遠超同期的任何一個同學。
孩子如果是塊學習材料,就好好培養培養。如果孩子實在不適合讀書,就讓他進入職高或者技校,結合自身愛好,學一門好的技術。這樣各得其所,你不焦慮,孩子也不會過於焦慮。
更何況,從今年五月一號開始,國家將實施新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要擴大職業本科、套用型本科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計劃,滿足中職學生接受高層次教育的需求。到時候為中職學生高考後填報誌願提供的選擇將會更多。
如果你的孩子足夠努力足夠優秀,不僅可以就讀本科甚至可以攻讀職業研究生。將來的就業前景和成就未必比上了高中的人低。
因為我們現在看似還是在比學歷,但學歷已經卷無可卷,一畢業就失業的大學生比比皆是。未來我們一定是比技能,得技術者得天下。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處於同等的地位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讀書上大學並不是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
這一點,無論是德國還是新加坡都為我們作了很好的典範。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教育路徑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職業方向,決定以後到底是上大學讀書,還是走技術當工人。
而全球基礎教育排名世界第一的新加坡第一次全國性分流是在小學三年級,此後還要經歷兩次分流,分別在小學六年級和初中畢業,目的就是透過分流考試,根據學生的成績,將孩子分為不同的班級,學習難度不同的知識,來實作因材施教。
看到這些國家的例子,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也問問自己:為什麽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沒有這麽卷,讀到哪裏算哪裏,也沒有逼迫你。為什麽社會進步了,我們做了父母卻做不到了,卻要沒日沒夜地逼自己的孩子?
所以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希望家長們做好思想的轉變,充分接納職業教育。我們要堅信:只要認真對待,不論是職業教育還是普通高中教育都可以實作自己的理想,成為社會上有用的棟梁之才。
對普職分流,你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