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張立軍I古泉百珍之「莒邦大刀」考辨

2024-06-12收藏

作者 張立軍

華夏文明是滿天星鬥,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區域,中原(河洛)、東夷(海岱)、南蠻(江漢),各地區均有獨立的發展序列。

以東夷來說,它的歷史文化序列可排列為: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後漢書·東夷傳】載:「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而莒就是這其中的一支的後裔。

莒地在商朝時屬於商王朝冊封的方國之一,稱為「姑幕國」。嬴姓,甲骨蔔辭中稱「虘」,東夷分支之一。莒國在歷史上雖然存在度不高,但卻是一個神奇的存在,莒地雖是商朝諸侯國,但卻不服從商朝的管理,迫使商王經常對東夷用兵。這在出土的甲骨文蔔辭中有記錄,如蔔辭計有「伐虘方、戌及虘方、征虘方、冊虘方」等記載,可知商朝的「虘」為東夷強國,時服時叛,反復無常,曾屢遭商王軍隊的懲罰。在商紂王時期,大規模的東征討伐東夷的戰鬥中,「虘」也是被重點打擊的目標之一,可是直到商朝滅亡,莒人也沒有被征服。 由於商紂王的主力部隊在東夷征戰,殷都空虛,使周武王,抓住機會兵臨朝歌。直接帶來了商王朝的滅亡,歷史不能假設,如果商紂王,當時主力部隊不出征東夷,以商紂王的武力值,周武王沒有什麽機會。而且這段歷史直接衍生出一段野史,說商紂王在東夷的部隊在主帥攸侯喜的帶領之下,穿過冰封的白令海峽,到達了現在的美洲成為瑪雅人的祖先。並信誓旦旦的說早期瑪雅人早期的奧爾梅克文明中發現了與商文化相似的器物,當然了,這肯定是子虛烏有,因為商王朝已經熟練廣泛的運用戰車,但是奧爾梅克文明及其後續瑪雅文明連輪子都沒有使用。

西周初年,發生「三監」叛亂,包括莒地在內的東夷諸國也參與了反抗周朝統治的運動,周朝派兵東征滅莒。周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開始大舉分封諸侯,少昊的後代被封在莒地,這就是新莒國。紀姓,還是屬於東夷的一支。

莒國 (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431年)共歷30世,享國運600余年 。【世族譜】雲:「周武王封茲輿於莒,初都計斤,後徒莒。」計斤,即春秋時代的介根(今山東青島膠州西南),後來迫於魯國的壓力,遷都莒地(今山東莒縣)。春秋前期,莒國比較落後,不光其它諸侯國稱莒國為夷,莒國國君也自稱「辟陋在夷」。在軍事上,莒國卻表現強悍,勝在民風,屬於不知天高地厚的那種。

莒國國君一般無謚號,多以地名稱之。如紀公、犁比公、著丘公、莒郊公等。其次,莒國國君爭奪君位比較殘酷,比如「莒紀公生太子仆,又生季陀,愛季陀而黜仆,且多行無禮於國,仆因國人以殺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太子仆因其父莒紀公愛季陀,且無禮於莒國貴族,太子仆得國人相助,殺其父莒紀公……由於莒國君主昏庸暴虐,政局動蕩,所以在莒國的卿大夫階層中,經常發生攜帶土地投敵求榮的事情。如「莒務婁、瞀胡及公子滅明、大厐、常儀糜」四名卿大夫奔齊以自保,「夏、莒牟夷、牟婁」棄莒奔魯為求穩。

莒國作為小國,因深受夷俗文化影響,加上宗法制度不夠嚴格,國內局勢震蕩,所以莒國對外關系比較復雜。作為小國,為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經常與周邊國家發生戰爭,導致被大國討伐。如【春秋·隱公二年】載:「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說的是莒國國君娶了向國國君女兒為妻,這個向國應該是姜姓國家,與齊國有淵源,因此這位妻子被史書稱為向姜。向姜與莒國國君結婚後,感情不和,就偷偷跑回娘家。莒國國君透過私下手段與向國交涉,想讓向姜回家。但向國國君心疼女兒,不答應莒國國君的請求。莒國國君感到被羞辱,一怒之下帶領大軍,殺奔向國而來。

大軍抵達向國,【左傳】對這件事的描述用了「莒人入向」的說法,何為「入」?【谷梁傳】解釋說:「入者,內弗受也。」就是說向國是不答應他們入城的,而【公羊傳】也說:「入者何?得而不居也。」意思是攻破城邑卻沒能占領。綜合來看,這位莒子解決家庭矛盾的手段是非常暴力的,居然指揮大軍攻破了向國的城池。這件事最後結果是向姜向丈夫妥協,跟他回到莒國。莒國與向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郯國、鐘吾、徐國三個小國,莒國國君帶領大軍,不遠千裏行軍,穿越三個國家的領土,去向老丈人討還公道,最終帶老婆回了家。途徑的國家居然不敢阻攔,而向國的城邑在強大的攻擊力下也顯得不堪一擊,可見這位莒國君主的性格是多麽豪橫,這完全不能代表山東人!

【春秋·隱公四年】載:「莒人伐杞」,公元 前719 年,莒國與杞國關系惡化,杞國建國於夏朝,姒姓,是夏禹的直系後裔。這個國家歷史悠久,國祚綿長。「杞人憂天」的典故就是出自杞國。司馬遷在【史記·陳杞世家】中說:「杞小微,其事不足稱述」,因此,杞國在春秋初期應該是一個貧弱的小國。莒國國君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故意在莒杞兩國之間挑起事端,其用意昭然若揭。莒國悍然發動戰爭,派大軍攻擊杞國,不久就被攻破邊邑牟婁。這次莒國國君卻沒有「入」,而是不客氣地吞並了此地。對莒國的這一舉動,孔子及其弟子們,深惡而痛絕,認為莒國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創諸侯之間互相吞並的先河。這個第一名被山東人拿到了,山東人武力值還是可以的,可惜沒用對地方。

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又有「莒人滅鄫(魯的屬國)」等戰爭,就受到齊、魯、楚等大國的反擊。其中齊國伐莒五次,魯國伐莒四次。楚國伐莒次數不多,但傷害極大,最大的一次是在魯成公九年(公元前582),楚軍在12天之內連克莒國三都(渠丘、莒、鄆),這使莒國遭到沈重打擊。莒國為了避免大國的侵略,即找中原霸主做靠山,如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魯季武子伐莒取鄆,為此事,莒人告於會,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莒牟夷以牟婁及防、茲奔魯,為此事,莒人訴於晉。只不過因晉國距離莒國過於遙遠,加上晉國自身也有問題,經常性對小國的訴求無能為力,所以莒國又轉向齊國、楚國求助,這樣又引來晉國的懲罰。晉國軍人以盟主的身份「執莒子、邾子以歸」,直接抓住二國國君,命莒國、邾國歸還侵占小國領土的同時,也阻斷了二國靠武力發展壯大的野心。

春秋之際,莒國自恃與齊、魯平等,而且莒國國君勇於擔當,這樣莒國就成了多國避難者的首選地。莒國附近的貴族在本國受排擠時,多奔莒國避難。正如【春秋大事表】中所言:「莒雖小國,東夷之雄者也」。從考古發現來看,莒國不僅占據有30多座城池,而且防守也是固若金湯,對當時的大諸侯國來說,簡直就是一塊難啃的骨頭。正是因為莒國強悍的防禦力,吸引了當時大批的流亡者到莒國謀生,逐漸的莒國也就成了王公貴族們的「避難聖地」。

從【左傳】的記載來看,在莒國強盛時期,不僅接收普通的逃難百姓,還對各國的重要大人物來者不拒,而且都奉為座上賓,整日好吃好喝的伺候著。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討伐魯國,不料兵敗而返,在回逃的路上經過譚國時,卻遭到譚國國君譚子的無禮對待,於是這一年冬天,齊國就發兵滅了譚國,逼得國君譚子逃亡莒國。公元前660年,魯國慶父作亂殺了魯閔公想自己當國君,不料陰謀敗露,最後遭到魯國貴族的集體反對,還要殺慶父為國除害。慶父走投無路,便投奔莒國,以保全性命。公元前574年,齊靈公出兵討伐鄭國回朝時,其夫人聲孟子汙蔑大臣高無咎和鮑牽造反,於是齊靈公一怒之下砍掉了鮑牽的雙腳,而高無咎聞訊後,嚇得便立即跑到莒國避難。

最為人所熟知的還是齊桓公奔莒,早在齊桓公年少的時候,其父齊襄公統治殘暴,濫殺無辜,所以齊國大夫鮑叔牙便帶著齊桓公到莒國避險,以免遭到不測。在莒國待了二年以後,到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於是,鮑叔牙連夜帶著齊桓公回到齊國,繼位為齊國國君。在鮑叔牙、管仲等賢臣的輔佐下,齊桓公勵精圖治,成就一番霸業。而在此期間,鮑叔牙經常提醒齊桓公「勿忘在莒」的經歷,警醒齊桓公要勤政愛民,不可貪圖享樂,同時也不可忘記莒國當年的救命之恩。

周考王10年,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楚國勢力擴張到淮上,先滅蔡國,進而滅掉莒國。但由於莒國離楚國本土過於遙遠,難以長期占有,後來莒國疑似復國。齊國發展起來以後,自恃其強,屢次欺壓莒國,莒國君幼言輕,最終於公元前343年被齊國吞並滅國,齊人以莒為「五都」之一。到春秋晚期,越國滅吳,北上爭霸。齊國為了防備越國,在莒地南部開始修築長城,用以防禦越國。

最早發現的「莒刀」,僅是1930年山東章丘東平陵城西南出土的一截大型刀幣刀頭,通長56公釐,寬27公釐,重不詳(圖一)。此刀頭先是為天津古幣收藏大家方若所藏,拓本發表於【古化雜詠】,後此刀首入藏天津博物館。

此刀背鑄有二條粗橫紋,刀面部鑄有二字,舊釋「譚邦」,原因是章丘春秋時期屬於譚國。方若覺得這個刀的首字是「譚」,他在【古化雜詠】中寫道:「平陵縣境西南地,古有覃邦此在焉,若異刀文加竹首,以言易邑亦新鮮。」鄭家相在【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一書中寫到:「簟、覃古通譚---按譚,見莊七年。」杜註:「譚國、子爵,為齊桓所滅。」其地在今山東濟南東南龍山鎮附近。 【左傳·莊公十年】載:(公元前684年)「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有學者認為此刀應是齊桓公滅莒後所鑄,又因其文字與齊明刀背文莒字相似,所以如今此字釋讀為「莒」字。如果這個觀點正確的話,「莒邦大刀」就應該是莒地入齊後所鑄。還有一種可能,莒邦大刀是莒國在沒有被齊桓公滅國之前鑄造,由於莒國,立國比齊國要早很多,若此說成立,那麽齊國刀幣的來源問題將發生重大覆寫。這一切的最終答案,將依賴更多的出土資料佐證。

完美無缺的「莒邦大刀」出現在1978年,為山東青州穆世友首獲,後來轉讓給淄博孫氏叠藏。此刀通體呈紅斑銹色,刀身有廓,刀首略尖,首刃內凹,呈半弧形。刀身弧背凹刃,刀面鑄有清晰完整「莒邦大刀」四字大篆銘文,刀脊背外凸止於刀柄連線處。刀背首部下方鑄有二條粗橫紋,中間鑄有護幕星紋,刀身下方鑄有銘文「十」字。刀柄面背二側均鑄有二條平行的直紋,刀環厚凸呈圓形。「莒邦大刀」通長180公釐,重64克(圖二)

國內泉友楊氏和日本泉友中塚氏分別藏有「莒邦大刀」各1枚,具體數據不詳(圖三、圖四)。圖五這枚「莒邦大刀」據聞出於即墨鄉間,通長184公釐,重39.9克。莒邦大刀因為傳世極其稀有罕見,實物難見,被泉界專家學者譽為「齊刀之王」。

(圖一)「莒邦大刀」刀頭

「莒邦大刀」刀頭拓片

(圖二)

(圖三)

(圖四)

(圖五)

古泉文庫系列叢書

●古泉文庫成立宣言

●第一種【壽泉集拓】

●第二種【古泉大全】

●第三種【足齋泉拓】

●第四種【古泉雜誌】

●第五種【絲路創會精品集拓】

●第六種【海上絲綢之路古國錢幣要覽 】

●第七種【沐園百廿泉拓】

●第八種【沐園日記】

●第九種【故宮清錢譜】

●第十種【山陰道上集】

●第十一種【戴門弟子藏泉選】

●第十二種【董遹錢譜】

●第十三種【開元通寶精品集拓 】

●第十四種【衡門百泉拓存】

●第十五種【中日友好泉友交流紀念泉譜】

●第十六種【首屆元明錢幣研討會紀念拓集】

●第十七種【西夏錢幣集】

●第十八種【北韓王朝古錢譜】

●第十九種【越南歷史古錢】中文版

●第二十種【金匱論古合刊·金石編】

●第廿一種【昭和泉譜】中文版(即將面世)

●第廿二種【中國甘寧青金銀錠】

●第廿三種【益泉齋藏泉】

●第廿四種【思古樓泉集·唐錢圖錄】

●第廿五種【新訂乾元重寶錢譜】

●第廿六種【讀史譚泉文存 中國歷代古錢幣精品輯要】

●第廿七種【中國貨貝圖集】

●第廿八種【清代四川州縣銀錠略考】

●第廿九種【天壤閣雜記·王懿榮泉拓精選】

●第三十種【梁五銖土範圖說】

●第卅一種【幣緣堂館藏精品圖鑒】全五卷

●第卅二種【戶部鐵錢局錢法章程】

●第卅三種【鑄錢述略】

●第卅四種【中國近代貨幣集拓】

●第卅五種【丁氏古泉叢書】十五種

●第卅六種【觀雲軒藏泉】

●第卅七種【清錢編年譜】中文版

●第卅八種【先秦貨幣組譯】

●第卅九種【新編華夏古泉圖錄】

●第卌種【輯古泉從一】

●第卌一種【珍泉集拓】

古泉文庫出品書目

【讀泉記】||【無為七秩壽泉集拓】||【淳豐堂七旬壽泉集拓】||【百福堂七十自選集】(原拓本)||【館藏錢幣圖錄】江西農商銀行錢幣博物館||【平冠集】||【龍泉齋七秩善泉拓集】||【傳承與革新】泉幣研究的探索與實踐||【三國兩晉南北朝隋錢幣圖述】||【福善先生耄耋輯拓】||【戎畋松七秩壽泉集拓】||【戎畋松七十自選集】(原拓本)||【話說青蚨】||【聽泉·鹹豐大錢蠡測】||【清代牙雕呈部樣錢】原拓本||【豐齋四十泉拓】||【儲建國 錢卓兩翁古稀壽泉集拓】||【杜維善先生追思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