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營收利潤雙降,股價突然暴跌,光大銀行怎麽了?

2024-03-29股票

作者:石羊,編輯:小市妹

3月28日,光大銀行A股股價一度跌超9%,H股股價一度跌超13%。

從訊息面來看,股價的暴跌可能和光大銀行一份營收利潤雙降的年報有關系。

3月27日晚,光大銀行披露了2023年年報,實作營業收入1456.85億元,同比下降3.92%,實作歸屬於該行股東凈利潤407.92億元,同比下降8.96%;

3月28日上午,光大銀行行長王誌恒在2023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說道「早上我也看到了資本市場對光大銀行的反饋。我想跟大家講的是,光大銀行經營的基本面是穩定的,也沒有應該披露而沒有披露的重大風險事件,請大家放心,我們對光大銀行的未來充滿信心。」

實際上,近年來光大銀行的業績增長已經逐漸露出疲態。

在營收上,光大銀行的營收增速自2019年便不斷下滑,到2023年上半年便陷入-2.47%的負增長,增速更是創出了近10年來的新低。

此外,光大銀行的凈利潤增長動能已經不足。自2014-2020年,公司凈利潤增速大多低於營收,低個位數增長已經是常態。

2019年和2021年隨著行業回暖,光大銀行凈利潤增速曾短暫反彈到10%以上,之後再次進入到低增長區間。到2023年上半年僅增長了3.32%,在9家上市股份行中排在倒數第3位,並不算高。

對於光大銀行業績動能低的原因,一是凈息差問題,近年來隨著凈息差的不斷下滑,規模對利息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小。且光大銀行也沒有透過加快貸款規模投放來抵消凈利息收入的下降。

數據顯示,自2019-2023年上半年,光大銀行凈息差從2.31%一路下降到1.82%,同期資產規模增速自2020年達到13.41%後便不斷下降,到2023年上半年僅7.26%。

也因此,2023年上半年公司的主力業務凈利息收入增速已進入負值區間,為-3.43%。但整體凈利潤增速仍然為正,主要得益於貸款減值損失計提的減少。

而到2023年末,光大銀行凈息差已經降到了1.68%,同比下降25個BPs。

而光大銀行資產規模增長放緩,更多受到資本充足率的限制。由於造血能力缺乏,一級核心資本充足率近年來不斷下降,由2019年的9.2%降到了2022年的8.72%,逐步接近7.5%的監管紅線,只能依靠融資來緩解。

2023年3月,光大銀行300億的可轉債轉股落地,這才使得其2023年上半年核充率反彈到了9.04%。但依靠融資並不是長久之計,加快提升造血能力才是正道。

此外,光大銀行凈利潤增長乏力也與較高的管理費用和貸款減值損失密不可分,對凈利潤的侵蝕很大。

自光大銀行2010年上市以來,隨著營收的增長,管理費用也水漲船高。到2022年,管理費用由125.9億增長至422.79億,增幅為2.36倍;計提的貸款減值損失規模增幅更大,由34.9億擴張至506億,增長振幅達13.5倍,已經超過448.1億的凈利潤規模水平。兩項龐大的開支牢牢限制住了凈利潤規模的增長。

銀行業作為典型的重資產行業,網點及相關人員裝置的投入和維護都造成了較高的管理費用。但對於貸款減值損失這一風控指標,完全可以透過加強風險控制來管理。

如股份行龍頭招商銀行,2022年雖然管理費用超過千億,但貸款減值損失僅567.51億,位居股份行第4位元。

近年來,光大銀行不僅是被罰款,高管被帶走調查、貸款減值損失高居不下等訊息也是屢見報端。在業務轉型道路上,「帶病」前行註定走不了多遠。

近年來,光大銀行不時被爆出大額罰款,已經成了監管層懲罰名單上的常客。

2020年初,因為未按規定辨識客戶身份及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等,監管層對光大銀行的一次性罰款金額就超過了1800萬。

據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光大銀行合計被開出66張罰單,罰款金額達3084萬,在12家股份行中均排在第5位。

與此同時,光大銀行的投訴量也居高不下。

2021年,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光大銀行在當年股份行投訴總量排名中遙遙領先,以18532件的成績領先中信銀行近2000件,妥妥拿下第一;2022年,光大銀行有所收斂,但投訴量也超過了10000件。

2023年第一季度,光大銀行的投訴量為3045件,在股份制銀行中位列第3。其中信用卡業務的相關投訴為2312件,占比超75%。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光大銀行有累計超7400條投訴資訊,涉及信用卡的投訴主要集中在高額收息、強制收取手續費、暴力催收等方面。

屢屢曝光的貪腐問題也是光大銀行內控不力的一大體現。

自2021年以來,整個光大集團就已經有十余位高管落馬,光大銀行成為金融反腐的中心。包括光大集團前兩任董事長唐雙寧和李曉鵬、原黨委副書記,副行長張華宇、南寧分行原黨委書記、行長周江濤、交易銀行部原總經理夏偉等。

此外還有資訊科技部業務經理陳玉河、債務融資和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杜雄飛等也因為涉嫌違法正在接受組織調查。

需要註意的是,光大反腐的余波還沒結束。不僅要拔出蘿蔔,還要把泥給帶出來。例如已經落馬的副行長張華宇,就在查其涉嫌利用職務之便違規安排在光大系統工作的數十名親屬。未來光大還會爆出多少涉案人員仍是個未知數。

如此大面積的管理層坍塌,在整個銀行業都實屬罕見。由此帶來的管理層頻繁變動,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營的不穩定。

在銀行業,得零售者得天下已成為共識,企業紛紛向零售業務轉型,光大銀行同樣如此。近年來,光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零售業務收入已經超過了公司業務。

財表顯示,2022年光大銀行的零售業務收入659.86億,高於公司業務的575.43億。但問題在於,該業務所貢獻的利潤卻只有63.58億,占公司利潤總額比重只有9.64%,還不及公司業務258.44億利潤的四分之一。

要知道,銀行業零售業務的收益率是明顯高於公司業務的。2022年光大銀行公司業務的貸款收益率為4.32%,低於零售業務的6.05%。在零售業務收入規模較高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利潤理應也高於公司業務。

光大銀行這樣的表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零售轉型的成效不佳。

問題的背後,是光大銀行高額的業務管理費用和貸款減值損失的計提,隨著零售業務收入規模的擴大,管理成本和信用風險也大幅提升。

其中業務的管理費用支出為242億,高於公司業務的164.74億;計提的貸款減值損失為346.3億,同比增長了22.9%。兩項費用合計達588.3億,嚴重侵蝕了業務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零售一哥」招商銀行零售業務信用減值損失及其他資產減值損失才339.66億,低於光大銀行零售業務的減值計提規模。

到了2023年上半年,光大銀行零售業務計提的貸款減值損失規模所有減少,為147.37億,相對於上年的179.28億減少了31.91億。相應的業務貢獻利潤也上升到了85.23億,但仍低於公司業務的102.55億。

光大銀行較高的貸款減值規模,必然與其不良貸款有關。

2023年上半年光大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88.21億,其中零售業務不良貸款為179.22億,公司業務為308.99億,雖然公司業務不良貸款高於零售業務,但所計提的貸款減值損失僅為95.31億,明顯低於零售業務。

這直接說明了光大銀行零售業務的風控體系存在漏洞,也是公司內控問題的折射。與招行等成功轉型案例不同的是,光大銀行或許是對業務前景過於樂觀,一味追求規模。然而,業務高收益率往往對應的是風險偏好更高的客群,自然需要更為嚴格的風控。

財富管理同樣是光大銀行的戰略重點,也是前董事長李曉鵬重點聚焦的業務,但效果並不明顯,還需要繼續觀察。

近年來,光大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雖然增長比較快,由2019年的38.45億增長到2022年的80.21億,但無奈收入規模依然較小,只占全部手續費收入的近3成,與超1500億的營收體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車薪。

此外,財富管理業務由於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增速也開始放緩。2022年當年收入近乎平增,2023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7.96%。而相對於自身超2.5萬億的零售資產規模,財富管理業務還有進一步挖掘空間。

對於光大銀行整體的手續費中間收入,自2018年大幅下跌後就一直處在恢復狀態,離2017年前期307.74億高點還有不少差距,對公司營收的貢獻程度也相對較弱。

綜合來看,穩定管理層、強化內部風控仍是當下光大銀行的首要任務。同時加快財富管理業務的挖潛力度,形成新的增長點,才能使其逐步回到良性的增長軌域上。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