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本土Biotech接連被國外藥企收購,對中國醫藥創新生態有何影響?

2024-03-29股票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繼阿斯利康收購亙喜生物,諾華收購信瑞諾醫藥後,又一家中國Biotech被國外藥企收購。

3月26日,葆元醫藥釋出訊息稱,已與Nuvation Bio Inc.(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程式碼:NUVB)達成最終協定,Nuvation Bio以全股票交易方式收購葆元醫藥。收購交割後,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葆元的前股東將持有Nuvation Bio約33%的股份,而 Nuvation Bio的現有股東將持有Nuvation Bio約67%的股份。本次收購已獲得兩家公司董事會的批準,尚待經過葆元股東批準並滿足其他慣例交割條件。本次收購將使 Nuvation Bio成為一家擁有多個後期階段臨床開發計畫的全球性腫瘤醫藥公司。收購預計將於2024年第二季度完成。

而從此次交易情況來看,葆元醫藥的主要資產他雷替尼在完成兩項關鍵研究後將成為兩家企業的主要資產,他雷替尼是一種差異化的新一代ROS1抑制劑。Nuvation Bio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David Hung博士表示:「Nuvation Bio的資本充足,本次全股票交易使我們強勁的現金流得以維持,近期不需要為開發新資產和現有管線進行融資。」

根據公開資訊顯示,3月5日,葆元醫藥和信達生物共同宣布,新一代ROS1絡胺酸激酶抑制劑(TKI)己二酸他雷替尼膠囊(「他雷替尼」)的第二項新藥上市申請(NDA)已獲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受理,用於未經ROS1 TKI治療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ROS1陽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線治療。

緣何選擇葆元醫藥?

對於Nuvation Bio而言,此次收購屬於裏程碑事件。

David Hung表示:「這項交易對我們公司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反映了Nuvation Bio為最難治療的癌癥患者開發療法的持續努力。葆元的主要資產他雷替尼在完成兩項關鍵研究後將成為我們的主要資產,它是一種差異化的新一代ROS1抑制劑,具有成為同類最佳的潛力,可以克服現有療法的重大局限性。」

在此次收購交易完成後,Nuvation Bio將繼續由其現有管理團隊領導。葆元中國和美國的員工預期將加入Nuvation Bio團隊。收購交割後,葆元的投資人德誠資本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崔相民博士和葆元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王鈞源博士將加入Nuvation Bio的董事會。

收購結束時,Nuvation Bio將向葆元證券持有人發行Nuvation Bio的約43,590,197股的A類普通股(包括由Nuvation Bio將承襲的葆元股權激勵所對應的A類普通股的股份)、851,212股A類無投票權的可轉換優先股,以及可行使2,893,731股A類普通股購買權的認股權證(行權價格為每股 11.50美元),換取葆元全部流通的股票、期權和其他證券。

在經Nuvation Bio股東批準後,Nuvation Bio在收購中發行的每股A系列無投票權可轉換優先股最初將可轉換100股A類普通股。此外,在收到Nuvation Bio股東批準之前,收購中發行的認股權證將受到限制。任何持有葆元股票的非認可投資者股東都將收到現金,以代替Nuvation Bio證券。約90%葆元流通股的持有人已簽訂投票協定,根據該協定同意投票贊成收購及其他事項。

公開資訊顯示,Nuvation Bio於2018年創立,公司專註於開發腫瘤療法,其產品組合包含具有多種候選藥物的各種腫瘤學計劃。2021年,Nuvation Bio透過與SPAC公司Panacea Acquisition Corp合並實作在紐交所上市。而在後續的全球生科寒冬裏,Nuvation Bio股價一路下滑,跌幅超70%。2022年,Nuvation Bio CDK2/4/6抑制劑因副作用終止臨床,引發股價大跌。隨後其決定裁員35%,以保證資金再流動5年。

如此,在手握資金的情況下,Nuvation Bio急需尋求核心產品以解除公司危機。

有券商醫藥行業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部份優秀企業的崛起往往是某強勢管線產品獲得突破,帶動該公司股價快速上升,甚至帶動該醫藥板塊上升的效果。

「按照國外創新企業和大型跨國藥企合作模式,可以分為為跨國藥企技術服務取得收入,管線轉賣取得裏程碑收入以及保留未來銷售分成,研發平台轉賣,公司整體轉賣 (被收購)。這些模式雖然形式不同,但商業實質是創新公司負責研發活動,跨國藥企負責資金投入以及銷售活動的承擔,是雙方的分工合作。」該分析師認為,如果Biotech研發能力夠強,已售管線的未來裏程碑收入或者分成收入達到可預測水平,該企業也是一個合理存在的商業主體,可以長期存在,被收購是一個不錯的結束機制。

「不過,需要註意的是,強勢管線的出現存在一定的偶然性,科學研究的天然不確定性,單一衛生事件的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甚至是地緣政治等因素都會影響到醫藥行業的發展。當前,市場陣痛的時間長短是不可預測的,理性選擇收購物件也成為中外藥企需要關註的重要問題。」該分析師強調。

Biotech被收購成趨勢?

2023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將以總價12億美元收購亙喜生物,是第一個MNC收購國內Biotech的事件。隨後,今年1月諾華制藥宣布收購信瑞諾醫藥,以及此次Nuvation Bio收購葆元醫藥……種種跡象不難看出,中國明星Biotech被收購已經逐漸演變成常態。

這也是由於,在生物醫藥的產業環境遇冷、上市環境趨嚴、投融資環境日益嚴峻等多重作用傳導下,生物醫藥企業的IPO數量收縮、節奏放緩,這導致企業的結束機制受到一定的影響。因而,當前核心產品尚未商業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著復雜的生存考驗,投資方也面臨著巨大的結束壓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資本。而被收購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新的結束路徑,除了成功上市、發展成為Biopharma,Biotech的結局其實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有Biotech企業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從全球範圍來看,跨國藥企收購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執行的商業模式,資本寒潮中,資金鏈充裕的跨國藥企更是屢屢出手。在與自身發展戰略契合的基礎上,跨國藥企精細評估Biotech的管線資產以及創新價值之後,收購目標企業從而完善產業布局。對於Biotech來說,在目前行業環境下被MNC收購,可以說是突圍生存困境的新選擇。跨國藥企具備成熟的藥物開發和商業化經驗,後續Biotech可以借助跨國藥企的資源去繼續推進最佳化計畫的開發和營運工作。

「我們可能會看到國內Biotech走向整合並購的數量上升,但短期內不會成為主流趨勢。未來,或許有更多跨國藥企收購Biotech事件發生,手握優質資產的中國Biotech將看到更多行業機會。」該藥企高管說。

未來Biotech的結局會如何?對此,摩根大通大中華區醫療健康行業研究主管黃旸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最近的大規模收購案給Biotech帶來了較好的開端,但如此大規模的收購在中國市場或者對本土Biotech企業而言,較難成為長期性的頻發事件。

「中國大多數Biotech企業的上市地還是會選擇在內地或者香港,我們預期真正意義上的並購較難形成大規模的現象,更可能是偶發的事件,對大多數的Biotech公司而言,這可能並不是一個最好或者機率最大的結局。」黃旸說,這並非壞事,畢竟,從摩根大通的觀察來看,今年IPO情況預計較去年會有所改善,相信諸多企業依舊能穿越周期。

當然,要想穿越周期,企業布局管線不僅要能面向中國,還要有全球化的潛力。同時,在早期就啟動商業化布局,並且已有不少上市產品來實作現金流儲備。此外,在創立初期就具有明確的戰略布局方向,明確自身所具有的差異化有利競爭。

不過,上述分析師則認為,一方面,從需求端看,未來五年跨國藥企將面臨專利懸崖,急需在專利保護期內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和技術護城河完成交接,於是開啟了全球「掃貨」模式。此外,國內傳統藥企也存在轉型壓力,面對不斷稀釋的利潤,也需要透過收購完成技術、人才甚至產品的積累。

另一方面,從供給側來看,海外歸國科學家群體帶來的技術紅利疊加資本市場的培育,使近年來藥企前段研究能力、臨床開發效率和管線市場價值都有了質的飛躍,中國迅速站在全球創新藥第二梯隊的前排,對全球生物醫藥的影響力逐漸顯現。與此同時,IPO通道收緊的背景下,收購成為生物醫藥公司緩解現金流壓力、資本結束的選擇。更多的企業開始認真考慮這一選項。

「所以,跨國公司收購本土Biotech這一現象未嘗不是一件具有積極意義的事情,借此改變此前中國市場投資結束路徑比較單一的局面,將使中國的生物醫藥生態更加趨於成熟和完善。」該分析師說。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