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科技

把人脑塞进机器人里,这事儿还真被干成了?

2024-07-25科技

文 | 单纯喜鹊NU

编辑 | 单纯喜鹊NU

关注我,带你解锁幸福密码,开启快乐buff!点赞关注,让你幸福一路飙升,好运挡不住!

科技的浪潮奔涌向前, 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如果说 ,人工智能让我们惊叹于机器的「智慧」,那么,一种正在悄然兴起的技术——类器官智能,或许将彻底颠覆我们对「生命」与「机器」之间界限的认知,试想一下,未来操控机器的, 不再是冰冷的芯片 ,而是一个个跳动的「人造大脑」这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造大脑真的来了?

一则消息在科技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天津大学和南方科技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

成功将一个生物大脑植入机器人体内 ,使其能够完成躲避障碍、跟踪目标、抓取物品等简单操作,这项听起来颇具科幻色彩的技术, 正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类器官智能(OI ,OI)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工智能(AI)不同,类器官智能的目标并非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而是试图从生物层面,创造出能够像人脑一样学习、思考、甚至「感受」的「人造大脑」, 简单来说 就是用人造的大脑来控制机器 ,实现更复杂、更智能的任务执行

那么, 这种「人造大脑」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来的呢?科学家们利用一种被称为「类器官」的技术 ,从人类干细胞中培育出类似于大脑皮层的3D组织结构,这些「类器官」虽然只有几毫米大小, 却包含了数百万个神经元 ,能够像真正的大脑一样进行信号传递和信息处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芯片更「聪明」的大脑?

与传统的AI芯片相比, 类器官智能有着独特的优势 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点 ,就是其超低的能耗,众所周知,训练大型AI模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而人脑在处理信息时却表现得异常高效 ,这是因为,人脑的神经元之间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信息传递,这种方式比电子芯片的电流传输更加节能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器官智能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自适应性, 人脑的神经网络具有高度可塑性 ,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任务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这意味着,类器官智能不需要像AI模型那样,依赖海量的数据进行训练,而是能够像人类一样, 通过自身的经验和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

举个例子, 澳大利亚一家名为CL的初创公司 ,就曾利用类器官技术,开发出了一款能够学习玩经典游戏「P」的「人造大脑」,这个「人造大脑」由80万个脑细胞组成, 仅仅经过5分钟的学习 ,就能够熟练地操控游戏中的球拍, 与对手进行对抗 ,相比之下,传统的AI模型需要至少90分钟的训练才能达到同样的水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缸中之脑」的伦理困境?

尽管类器官智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就是「人造大脑」的寿命问题,目前,实验室培育出的「类器官」寿命普遍较短,一般只能存活几个月的时间, 类器官智能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争议 ,这些「人造大脑」是否具有意识?我们该如何定义它们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未来「人造大脑」的智力水平超越了人类我们又该如何与之相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随着类器官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迟早会摆在我们面前, 届时 我们将需要谨慎地权衡利弊 ,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以引导这项技术朝着安全、可控的方向发展

人机融合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尽管挑战重重, 但类器官智能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一些科学家认为,类器官智能有望解决AI发展面临的瓶颈,例如高能耗、数据依赖等问题, 未来 ,我们或许可以看到, 类器官智能与AI技术相互融合 ,共同创造出更加强大、高效、智能的机器系统

更令人期待的是, 类器官智能还有可能应用于医疗领域 ,例如修复受损的大脑组织、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试想一下 ,如果未来我们可以利用「人造大脑」来替代受损的脑组织, 那么像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顽疾 ,或许将不再是不治之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切都还只是未来的可能性,但可以肯定的是, 类器官智能的出现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 ,在这个世界里,「生命」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人机融合将成为现实,而人类文明也将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你认为人造大脑最终会超越人类智慧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分享积极内容,无侵权行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