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财经

董建华家族和东方海外

2024-10-14财经

董建华于 1937 年在上海诞生,1949 年其全家搬迁至香港。他的父亲是海外航运集团的董浩云。董建华在香港开启了他的人生历程,为香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受打击】

80 年代中期,香港经济遭地产、股市暴跌及银行连串危机重创,航运界亦受世界航运大萧条威胁。70 年代中后期,日本经济渐衰,传统工业萎缩,对轮船需求骤减,发展本国轮船,动摇了香港航商根基。

80 年代初世界航业面临威胁,船东却订造航舶下水,导致航运能力过剩。日本经济环境变,香港本地货运量不满足要求,海外租户退租破产。香港四大华资航运集团中,环球航运包玉刚「弃舟登陆」,万邦航业曹文景缩船队避灾,董浩云、赵从衍因看错周期深陷航运萧条。

【陷入危机】

陷入危机的董氏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东方海外实业,因对市场前景判断有误,在不当时机过度扩充。其主要业务为经营货柜轮船,1980 年 4 月以 12 亿港元收购富纳西斯,致船队吨位猛增,资产负债飙升,负债率达 83%超警戒线,收购后改组遭雇员反对,背上沉重包袱。

后来,东方海外实业持续扩张。先向大股东董氏家族购入诸多资产,如纽约、悉尼及新加坡的物业等,还购入 6 艘货柜船壮大船队。1982 年船队增至 368 万吨,比 1980 年增两倍。期间负债率超 78%,仅利息支出就达 5.61 亿港元,是除税后盈利的 3.3 倍。

东方海外实业采用负债经营策略,期待世界航业复苏。1984 年航运业竞争激烈,运费难升反降,影响其盈利能力。1985 年航运业衰退,集团财务危机显现,债务高达 200 亿港元,资不抵债,触发危机。

【力挽狂澜】

彼时,董建华担任董氏航运集团及东方海外实业主席,面对的是全球商业史上第三大的企业挽救方案,前两宗分别是美国的佳士拿车厂和洛歇飞机厂,其压力之大显而易见。董建华是董浩云长子,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返港后加入家族生意,董氏家族从事航运事业已逾 30 年。为完成集团债务重组,他多次赴日,与相关商社、造船厂艰难谈判,还与 200 余名债权人展开 17 个月磋商,成功机会不足一成。

谈判期间,董建华先成功劝服日本造船厂接受小量赔偿并取消 12 艘新船订单,获中国银行率先贷 2000 万美元,其他 11 家债权银行也各贷 2000 万,筹得 2.4 亿付新船款,获喘息之机设计重组方案。关键时刻,董建华得霍英东协助,答应注资 1.2 亿港元,使东方海外继续营建。

【重组之后掌舵人】

1987 年 1 月,董建华成功与债权人签署集团债务重组协议。成立新公司东方海外国际管理 31 艘货柜船,专司货柜运输。霍英东注资 1 亿美元获 35%股权,东方海外实业持 65%。债权人将债务转为股权,共占 67%,50%及董氏家族 23%股权注入董氏控股基金 15 年,原股东持 10%股权。

董氏集团旗下的金山轮船公司进行了类似的重组,其 100%股权由董氏控股基金持有,该公司管理着 34 艘油轮和散装货轮。此次重组使董氏航运集团避免了被清盘的命运,也为其在全球航运业市场重建地位提供了契机。

自此,东方海外实业全力整顿资产,持续出售非核心业务与投资,如英国富纳西斯股权、香港国际货柜码头 20%股权等,还有多宗价值以亿元计的资产,成功套现 20 多亿港元资金,以此改善财务状况并专注经营货柜运输业务。

80 年代末期,世界航运业呈现复苏态势,东方海外实业的盈利状况得以改善。1989 年 12 月及 1990 年 3 月,该企业先后向债权人购回票据与部分优先股。

1992 年 5 月,董建华精心经营东方海外实业,使其具备终止债务的能力,随即宣布再次重组计划,将各类证券进行转换。同年 7 月,东方海外国际在港上市,取代东方海外实业,成为董氏集团的上市旗盘。

1993 年,乃重组后的第七年,东方海外国际开始稳定盈利并首次派息,董氏家族对其控制权回升至 50%以上。1994 年,东方海外股价飙升 66.94%,居香港股市十大升幅榜首,当时借贷约 38 亿港元,流动投资组合 30 亿港元,财务改善,业务重回正轨,董建华多年奋斗终获回报。

在历经亚洲金融风暴的洗礼后,东方海外的业绩呈现出了显著的复苏态势,展现出了强大的恢复能力。

东方海外最令人向往的并非其航运业务,而是其港口资产。集团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纽约及新泽西州运营着多个港口,资产净值达 3 亿美元,高于东方海外 17 亿元的市值,此前市场传闻和黄近年积极拓展港口业务,有意收购这些优质资产。

香港回归之后,董建华的声名在大陆可谓家喻户晓,在香港富豪的排行榜里,他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