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易点发现:希望农村仍是大中华最厚实的战略纵深

2024-02-06三农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璀璨夺目,只是朝代却如「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这变换轮转的各朝各代中,其实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史学家: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朝代能够长治久安?总是有风波在朝代的中后期产生,逐渐累积出巨大的风险,最终被新的朝代给替代?

其实这个问题,不少史学家和清醒人士都有了正确的答案:也就是那些各朝各代的管理者,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农民、农村问题。

所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希望农村,依然是我们大中华厚实的战略纵深。

简单地说,就是农村越厚,我们越好。

理由有四:

第一条理由,农村是我们十四亿人口的粮仓。

这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0000亿斤;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1791亿斤;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980斤。

这个数据值得庆祝,毕竟,我们的粮仓一直是稳定和增长的。

但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数据。

其一是进口粮食数量,2023年我们进口粮食达1.62亿吨即3200多亿斤,又一次创造最高峰值。所幸的是,这其中大豆占比超6成,也就是主粮进口并不多。主粮进口中,2023年大米进口263万吨,小麦进口1210万吨。

其二是耕地面积,2023年我们的耕地面积19.14亿亩,在2021年19.18亿亩连续几年保持不变的基础之上,下降了约400万亩。

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包括集约化与机械化种植,都在解放着劳动力提升着生产力,还有在种子方面的不断进步,也在不断提升着粮食产量。

但是,目前在这一块的风险在哪里?一会再讲。

第二条理由,地域纵深是我们文明传承的根基。

中华文明曾经无数次遭遇危机,特别是外敌入侵,曾经是压在我们民族头上两千年的阴影,而近百年来,最大的仇恨就来自于日本对我们的蚕食和大举侵略。

但最后,我们在全民族的努力下,终于抗战成功并获得了民族再次复兴的机遇,那么这背后,农村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认为,地域纵深,就是我们文明传承的根基,也是无数外部力量想制约、残害、侵略我们但最终铩羽而归的根源。

再简单地说,如果我们中华民族是像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依靠城堡、市镇来推进历史的话,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或者说我们已经没有资格站在这里说文明传承了。

地域纵深不但带来战略上的保障,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地域景观,并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极为壮观的文化成果,也促进了社会流动和财富的增值与积累。

还有,地域纵深不是简单的地方大,像撒拉尔大沙漠,再大也没有用。

第三条理由,人口繁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从资源有限分配的全球精英理论来说,必须控制各等级的人口增长,以防止全球资源的无限浪费。

曾经的资源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撑人口爆发带来的消耗,我们也曾经在相当长时间内采取了十分激烈的人口控制手段。

但在今天,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还是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说,我们都不能再去控制人口增长了。

2023年,我们的人口不但没有增长,还减少了200多万。

有人会说,这与农村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就生育率来说,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哪里?

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知道农村对于保证我们的人口繁衍有多么大的作用了。

现在在继续大量把农村人口迁移进城市,其结果是生育率将进一步降低。

当然,现在的农村,也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难题。这就要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资本化的时候,农村会遭遇城市同样的生育障碍?请看第四点。

第四条理由,全生态内循环构建了农村的护城河。

原来的农村,基本上能构建出自己的全生态内循环。

什么意思?

就是自给自足。产出、消耗、积累,基本上都在农村内部实现。

比如吃的米、油、肉、菜,不需要外购或者很少外购。

当然,不能否认,完全的全生态内循环是不靠谱的,毕竟,有限的生产力会弱化农村的向前动力。

但是,基本意义上的全生态内循环,构建了农村的护城河,也就是在低投入低产出的情况下,农村具备足够的安全边际。

但是,现在的农村,吃个青菜都需要去集市上去买?这样的结果就是原有的农村基本积累迅速消耗一空,农民骤然面临一家人生活所需要的吃、穿、住、用必须需要用钱的现实难题,而这些难题最终转嫁为生活成本压制着农民的生育意愿。

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原有的全生态内循环已经轰然崩塌。

好,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要把农民送进城?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上促使很多的农村人到城市打工,并且最终定居在城市,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政策在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前往城市谋生、安家,成为新城市人。

我们的农村人口占比,已经从过去的80%,下降到目前的53%,而且还将在各种措施的刺激下继续降低。

农民进城,为全体社会带来了几个好处。

一是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了全世界最全面的工业体系建设。没有农民工进城,就无法提供那么多的产业工人。

二是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了城镇化的大比率提升。城镇化,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使这些年的GDP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三是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的收入水平与人口素质提升。简单说就是农民在城市赚的钱,一部分反哺了农村,并在经济提升的基础之上,提升了包括教育、生活、思想各方面的素质。

当然,农民进城,对房地产、消费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接下来,农村、农民、农业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走向?这自然有上面的各种政策引导。

但是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慎重考虑和对待。

一是过度产业化将使农业不再具备自动造血能力。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育种能力的专业化,使农业种植的收获更大。但是,农业不再有自动造血能力,简单说就是如果没有产业支持,农业将无种可种。

而转基因作物的大力推广,将进一步加大这种风险。关键的是,现在转基因是一种仍然存在巨大争议的领域,它是否会带来农作物生物基因的改变进而带来人种的基因改变是一件没有答案的事情。

二是过度资本化将使农民产生生存风险。为什么在封建时代,土地兼并成为一个无法根治的顽疾?就在于「资本化」的结果。

当然,那个时候,不存在资本这个说法,也就是买卖。

我们目前的农村土地都是集体性质,如果最后连这一条也无法坚持的话,那最终会走向何处,是个无法想象的问题。

三是过度空心化将使农村千里无鸡鸣。在城镇化的道路中,本来就已经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而过度空心化,加剧了这一局面。

也许,农村空心化,能够保证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行?比如房价的稳定,比如消费的稳定,毕竟现在城市产值占我们总产值的比重非常大。

我们现在的农村,这些年当然也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以交通为例。村村通工程是从2006年开始的,截止目前,全国70万个行政村村村通硬化里程超过3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超过75圈。我的老家,是湘南一个县与县交界的小山村。大家都知道,湖湘多丘陵。那在县与县交界的地方,则是漫漫丘陵中一个十分偏僻的地方了。但现在,一条水泥路直接通到各家各户门前,再无小时候「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的泥路窘况了。

而在2005年,上面宣布取消农业税。几千年以来,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就此成为历史。这个举措,也是一项减轻农民负担,终结皇粮历史的千秋伟业!

目前对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上面到各级会基于大局而出台一些措施和规定,短长期利益有时候无法兼顾,所以最终无法评判结果。

只是,无论是何出发点,无论是如何保大局,农村在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一定是压舱石,农民一定是我们最需要尊重和保护的对象,农业是始终不能掉以轻心的产业。也只有这样,我们几千年来的战略纵深,才有可能在现在,直到遥远的将来,依然具备相应的战略优势。

希望农村会更好!

说明:本文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易点发现,爱好工作和写作。相信相信的力量!年龄越大,越坚信:想美好,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