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邻水县九龙镇八角村,一对返乡创业的夫妻,靠着传统的豆腐干制作工艺,在村里扎根创业,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这不是一场大城市的创业神话,而是一个乡村小作坊里的现实故事。
打豆、煮豆、压豆腐,每一个步骤都透着乡土气息,却也一步步将这个小作坊带向了「钱」途的未来。
张光勇和妻子王权英,和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夫妻一样,曾在外面打工。两人在工厂的日子,虽然每月能拿到8000元左右的工资,但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三个正在读书的孩子,夫妻俩在2015年选择辞去工作,回到了家乡。
返乡之后,夫妻俩并没有盲目创业,而是抓住了村里已经有的豆腐干传统。「我们村子里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干,味道好,口感好,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
张光勇说到村里的豆腐干传统时,脸上带着一丝自豪。而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豆腐干的生产在村里逐渐减少,但市场却一直存在。
豆腐干的制作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需要细致和耐心。从浸泡黄豆,到磨浆、加温,再到压制、卤煮,夫妻俩用心做着每一个环节。
张光勇提到,「虽然五天就学会了豆腐干的制作,但做出来的产品不能马虎。」因为他知道,只有不掺假的好豆腐干,才能赢得市场。
尽管豆腐干制作的流程不复杂,但每一步都考验着耐心。张光勇从凌晨三点开始卤制豆腐干,到早上8点,所有的工序基本完成。
而妻子王权英则负责销售,将成品豆腐干送到邻水、重庆的客户手中。靠着微信和客运车,他们将乡村手工豆腐干送到了更远的市场。
张光勇的产品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因为他坚持使用二次过滤的豆浆,不掺假不偷工减料。随着口碑传播,他们家的豆腐干逐渐成了「抢手货」,常常是「供不应求」。
「有些顾客来得晚了,货都没了。」张光勇笑着说,每天的产量有限,一天只能做出400多张豆腐干,但每个月能卖出1.8万左右的收入。对比起打工,夫妻俩感叹:「做豆腐干虽然累,但踏实。」
如今,张光勇夫妻俩每天的豆腐干生意红红火火,但他们的目标不仅限于此。他们计划招聘一名工人,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如果能每天做到800张豆腐干,收入还能翻一倍。」
张光勇已经在筹划如何扩大作坊,进一步占领市场。
夫妻俩的创业故事让我们看到,在现代乡村,不仅仅是外出打工才能实现经济独立,凭借传统手艺,返乡创业同样能取得成功。
随着农村电商、物流的不断发展,更多类似豆腐干这样的小生意,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创业不一定要大城市,不一定要高科技,有时候一个小小的乡村作坊,也能撑起一家人的梦想。
其实,张光勇夫妻的创业故事在四川、重庆等地并不是个例。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返乡创业。
比如,在广东中山,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也逐渐返乡,从事特色农业、手工艺品等创业项目。这些返乡创业者靠着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新找到了发展机会。
类似张光勇这样的豆腐干作坊,看似不起眼,但却代表着一种新的乡村经济模式。
乡村不再是只能输出劳动力的「空心村」,而是依靠传统手艺和现代物流,创造了全新的创业机会。
张光勇夫妻的豆腐干生意,正是传统手艺与现代市场的结合。
他们用最简单的手工艺,实现了对品质的坚守,也靠着手机、微信等现代化工具,打通了市场的渠道。这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创业成功,也是返乡创业在新农村振兴中的一次有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