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农业气象站促进智慧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成长安全

2024-06-09三农

农业气象站又称农田气象站、小型农业气象站、农业自动气象站,农业气象站用于监测和记录农田气象数据,主要监测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气象要素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风力信息、雨量等气候环境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远程在线采集环境温湿度、养分和气象信息,以实现农业生产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

智慧农业生产有两方面影响。一类是自然物候现象它是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农事活动,如冬小麦、水稻等开始播种的日期,这易受人为的影响。但其最早开始播种日期是受到气侯条件的限制。何况我国农民二千多年来均是有观察物候定农事活动的习惯。因此古代农谚和古农书中反映的某些作物播种和收获日期也可作为估计当时气侯的参考依据。

第一次气候波动大约包括夏朝、商朝和周朝,即公元前八世纪以前。在这一时期中气侯经历了由温暖到寒冷的变化。在夏、商温暖时期生长季比现在长1个月以上。当时主要农作物有小米、豆类、小麦、水稻等,实行一年一熟,河南安阳人在阳历3月种水稻,比现在早一个月。从殷墟发现的十万件甲骨文中有数千件是有关求雨求雪的记载。说明干早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子,而对气候寒暖变化似乎无须担心。

第二次气侯波动大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六世纪。

春秋初期气侯开始转暖,并持续到秦代.在这段时期生长季比现在长10至20天以上。很有趣的是这一段时期冬小麦收获季节比现在明显提早。据【吕氏春秋】说孟夏四月(阳历5月)麦子登场.这在今天似乎是不可想像的.现在冬小麦登场,在北京郊区一定要到6月中下旬,西安、洛阳一带一定要到6月上中旬。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在阳历5月可割小麦。在【春秋左传】中两次提到5月麦成熟。一次是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郑公派人到河南温县抢刈麦子,另一次是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在5月要赏新麦,把麦子煮熟后没有来得及吃就死去了.到战国时期人口的增多及铁农具的使用,使农业有了显著发展,加上气候温暖在黄河下游有可能实行一年两熟。在近代,在淮河以北习债于两年轮种三熟,因季节太短,不能-一年种两熟。

第三次气候波动,大约从隋朝至今。隋唐时期是离今最近的一次温暧时期,当时生长季比现在长10天以上,大约在公元862年,樊绰写的【蛮书】中说,曲靖以南(北纬24°45':东往103°50'),滇池以西,人民-年收两季作物,九月收稻,,四月收小麦或大麦,现在曲靖一带的农民很难照样耕种,因为他们发现现在生长季太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胡豆来代替小麦和大麦。

从历史上看,气侯寒暧变化对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影响。这要求我们通过风途农业气象站及时掌握气侯变化规律,准备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