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三农

24岁大学生回乡种田 四川眉山永丰村这位种粮大户有了接班人

2024-06-09三农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秧苗落地两个月了,这几天,永丰村种粮大户王元威的心情越来越好。

一边是3000多亩的水稻蹭蹭长,丰收在望;另一头,自己学农学的儿子即将大学毕业回来种田,种粮事业后继有人。

6月8日,走在绿油油的高标准农田里巡田,王元威感觉风都是甜的。

永丰村的高标准农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王越欣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的永丰村,历来是种粮大村。作为土生土长的永丰村人,关于种田这件事,王元威干了一小辈子了。从2002年从别人那转包过来的200多亩,到现在的3000多亩,王元威成了永丰村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

这3000余亩的土地中,有2500亩都在永丰村,全是高标准农田。就连四川农业大学马均教授管理的1500亩、全川最大的水稻中试基地,就是租他的田。而中试通过的优秀品种,也由王元威率先种植。「我现在种的这个品种,就是前两年试验出来的成熟品种」。王元威说。去年,王元威的田平均亩产达到了700多公斤,喜获丰收。

种粮22年,每年都有新变化;今年,王元威又投入了30多万,新添了育秧流水线和码盘机械臂,实现了育秧的全线自动化。「以前一直都有育秧机,用来自动撒种子,但是摆盘、施营养土,取盘都得人工来,现在有了这些机器,基本上就是全程机械化。」王元威说,这样的好处就是,人工成本大大减少,且机器可以连续不间断运作,效率翻倍。

自动传输机将秧苗盘从车上运送下来。图据受访者

而这一全套流程操作下来,一天可生产1.2万盘育秧盘,可播种水稻600亩左右。今年,有了新机器的助力,王元威不仅自家加快完成了育秧,还为周边种植户提供社会化服务,育了大概1万亩的秧田。

当然,除了育秧效率大大增加,王元威说,机器育秧还有优点:「种子撒得更均匀,不漂秧,秧苗的整体质量也更加稳定。」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王元威感慨道。

「00」后「农二代」即将回乡

不过,再厉害的机器,也要由人来操作。虽然王元威这半辈子都在与各式各样的农机打交道,但这次新购入的自动育秧机器却也难倒了王元威:「要输入什么程序,我们这些哪搞得懂,都是我儿子整的。」王元威摆摆手笑着说,语气间却有些小自豪。

原来,王元威24岁的儿子王海聪,大学学的正是农学专业,今年即将毕业。去年寒假在家的时候,王海聪天天跟着父亲学种田。

王海聪拿取运输机上的秧苗盘。图据受访者

如何种田、管田,王海聪自然比不上父亲这位「老种田人」,但操作农机,王海聪却能帮父亲解决许多难题。「他们老一辈对新机器有的不太懂,我们年轻人上手要快些。」

对于操作农机,王海聪得心应手,育秧机、平田机、收割机样样都会。去年,王海聪还拿到了无人机驾驶证。在家的这段时间,王海聪正好遇到春耕。在帮忙收了田里的青菜后,王海聪也开始了每天育秧、播种、整田等种田生活。「每天6点多就起床干活,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虽然很辛苦很累,但王海聪乐在其中。对于未来回乡种田,王海聪是认真的,也早早做了准备。

王元威(右一)蹲在地里,和儿子王海聪(左下角蓝色衣服)及工人交谈。图据受访者

「现在种田的大都是老人,年轻人再不加入进来,以后就怕没人种了。」从小就跟着父亲耳濡目染这么多年,王海聪对种田是真心感兴趣,也有种自己的想法:「国家对农业很重视,政策也好,我觉得农村一样大有可为。」

这几天,因为毕业论文的事,王海聪又回到了学校。等下次王海聪回家,金灿灿的稻穗也将缀满良田,迎来收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