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李玫瑾教授说:「刻苦努力」不可能超越「遗传智商」,有些片面了

2024-03-21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人之常情。每位家长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进入顶尖的大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家长毫不犹豫地投入大量资源,从孩子还未出生就开始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有些家长确实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但大部分家长却感到失望,尽管他们的孩子进入了最优秀的学校,接受了一对一的辅导,但学习成绩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家长开始对孩子产生不满,抱怨他们不够努力,认为他们辜负了自己的付出,并因此给予孩子更大的压力。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追求孩子学业成功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力。盲目地追求名校和高分,而忽视了孩子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习中失去动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术成绩。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享受成长的过程。在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李玫瑾教授以其深厚的心理学背景,为家长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心理养育基于心理发育】的精彩主旨演讲。在演讲的众多亮点中,有一段特别聚焦于学生成绩的决定因素,引发了与会者深刻的共鸣。


李教授指出了一个关键的现实:学生的学业成绩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具体而言,就是智商的作用不可忽视。她强调,尽管刻苦努力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它无法超越遗传所赋予的智力潜能。换言之,无论学生们如何勤奋地刷题或学习,他们的成果可能仍然无法与那些天赋异禀的人相匹敌。对此,李玫瑾教授提醒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摒弃那种「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取得优异学习成绩」的过时观念。同时,她警告不应过于严苛地逼迫孩子进行机械式学习,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孩子能力的提升,反而可能会引起反效果,导致孩子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节奏都是独特的。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发现,某些学生能迅速理解新概念,甚至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自学成才,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即使经过多次解释和练习,仍旧难以掌握某些知识点。这一现象再次证实了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即我们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方法来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关于李玫瑾教授的论述,公众意见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她的天赋差异观点获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和认同;另一方面,也存在质疑声音,比如一位网友评论说,小学和初中的知识水平尚未达到需要依靠天赋的程度,他认为恰当的学习方法加上努力就能够取得良好成绩。


对此,李玫瑾教授明确表示,人的天赋差异其实从儿童出生后不久便开始显现,远在小学初中之前。她坚持认为,认为小学阶段不需要拼天赋的观点显然是缺乏教育现场经验的。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有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孩子们刚进入一年级不久,经常不需半个学期,老师们就能明显分辨出哪些孩子天资聪颖,哪些孩子在学习上有所困难。尽管大多数学生的智商大体相似,但在这种情形下,勤奋就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懒惰的学生往往会逐渐落后,而勤奋者虽有所进步,但往往还是难以追赶那些聪明绝顶的同学。此外,有网友在讨论中戏言,幼儿固已显出智力高低。虽然这话听起来似乎带有玩笑的成分,但实际上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智力的差异确实在幼小的年纪就可见端倪。说白了,李玫瑾教授强调的是,天赋的差异是早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而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些个体差异会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学习成效上。因此,认识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适宜的教育和指导,对教师和家长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教授李玫瑾的观点虽然准确,但这并不意味着某些学生可以放任自流。实际上,尽管我们可以从幼儿园阶段就初步判断一个孩子的智商水平,但直到大约15岁时,个体的智商才基本稳定。因此,持续的努力对于智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与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是激发和提升智力。古人所讲的「启蒙」正是此意。有的孩子可能天资聪颖,但如果未经启发,他们的潜能也许永远无法得到发挥。孩子们的心智开窍早晚各不相同,这正突显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这一过程,与学生的勤奋程度密切相关。


然而,如果一个孩子尽管聪明,但懒惰不前,那么无论外部条件如何有利,其结果往往是成为所谓的「聪明的差生」,这种现象在当前并不少见。我们鼓励努力,因为适度的努力对智力开发有益。但这并非意味着越努力越好,盲目的过度努力反而无效。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和掌握孩子的正常承受力——即孩子感到愉快、积极参与、不易疲劳并能取得成效的状态。一旦孩子感到不满、练习变得毫无效果或学习无进展,便说明已达到了他们的承受限度。此时,不应继续强迫他们努力,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不良后果。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关于知识的灌输,更是关于激发潜能,培养思考能力的过程。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引导而非强迫,让孩子在愉悦和充满成就感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在校园里的课程繁重,往往精疲力尽。然而,一些家长却无视孩子的疲劳,给他们额外增加了学习任务,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科学,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家长缺乏理性,即便孩子的学业成绩已然不错,他们仍盲目送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这不仅对孩子帮助有限,反而成了家长心理安慰的开销。与其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在效果甚微的补课上,不如为孩子选择一个艺术班。艺术教育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探索兴趣,培养爱好的平台,同时还能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感。艺术类课程不仅让孩子放松心情,更有助于其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哪怕他们将来不选择成为艺术家,这些艺术体验也将成为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总的来说,家长应当更加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健康,而不是一味追求分数上的提高。通过合理的课外活动安排,如艺术课程等,可以让孩子在享受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这样的成长经历,远比枯燥乏味的补课班里的经历,要来得更有意义。#教育优质作者发文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