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教育

窦锋昌:一个报纸专栏如何能办120年

2024-03-26教育

作者: 窦锋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级编辑;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 「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媒体之所以是媒体,是因为始终有一些东西是稳定的,是不变也是不能变的。

2024年1月6日,日本【朝日新闻】的头版上,一个名为「天声人语」的专栏以一篇短文纪念了一下自己120岁的生日。1904年1月5日,在大阪发行的【朝日新闻】上,「天声人语」首次亮相,文章开篇写道:「呼云起雨的是龙年的新年。」以中国农历纪元,那一年是甲辰年,到如今正好完成两个甲子。

图为2024年1月6日【朝日新闻】「天声人语」专栏

「天声人语」 是一个评论专栏,每天固定刊发在头版,每篇只有六七百字。这么短的文章却都要力争表达出「微言大义」,因此惜字如金,甚至通篇不起段,需要段落间隔的地方,只以一个黑色的三角符代替。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豆腐块」专栏,已经连续刊载了120年。

「天声人语」为何如此长寿?第一个密码可能就藏在专栏的名字里。【朝日新闻】1月6日的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1921年,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上海的一座戏院里,看到了「天声人语」四个大字出现在舞台的栏杆上,芥川推测这个词汇很可能是从中国引入日本的。古代中国认为天是与人间相交融的存在,历代皇帝虽然被认为蒙受了天命,但这一点是否成立,只能通过老百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因此,「民声、百姓之声即为天之声」。通过回溯名称的由来,【朝日新闻】想说的是,「天声人语」这个专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能够「毫不顾忌地,今天明天都说出真相」。

这样一种追求也体现在进入2024年之后的几篇专栏文章上。新年伊始,日本能登半岛地震、东京羽田机场撞机等大事件接连发生。作为一个为民发声的栏目,当然不能失声无语。

图为2024年1月5日【朝日新闻】「天声人语」专栏

1月3日专栏关注的是能登半岛地震。文章开头带有专栏一贯的文艺气息,「冬天的日落时间较早,在黑暗中被迫疏散、忍受寒冷的痛苦是何等地艰辛,停电和停水持续,通信状况也恶化,一些人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中等待救援」。文章的结语明显带有悲愤:「大自然宣告着季节的变迁,有时候也会显露出獠牙。虽然我们知道灾害可能随时发生,但在正月里,还是忍不住会问,这是为什么呢?」

1月4日专栏的主题是东京羽田机场的飞机事故。文章先是介绍了飞机经常发生事故的「魔鬼11分钟」,也就是起飞后的3分钟和降落前的8分钟,然后回顾了1977年发生的造成583人死亡的「特内里费空难」。最后的落脚点是羽田机场的这次事故,认为必须进行公正的调查,制定并且彻底执行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1月5日的专栏再次回到地震主题。文章指出,尽管能登半岛地震已过去三天,但救援物资仍未送达。避难所内不时传出「TKB+W」的呼吁,因为T(厕所)、K(厨房)、B(床)以及W(温暖)仍然无法实现。文章说,灾区缺乏的不仅是物资,还有信息。地震之后,广播电视和手机信号中断,传入的信息骤减。当无法与外部世界联系时,人们会产生被遗弃的孤独感。同时,流言蜚语、虚假信息开始泛滥。文章最后说,为了制止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传递准确的信息,这也是媒体的使命。

当然,作为一个天天都要出版的专栏,「天声人语」的选题不只是重大突发新闻,在没有大事发生的时候,它的选题非常自由发散,涵盖人生哲理、文学艺术、自然环境、人际关系、历史文化、教育成长、科技与未来等领域,但不管探讨什么问题,都力求以简练的文笔写出深度,为读者提供思考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天声人语」不是一个纯粹的时政评论专栏,而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小品文或杂文专栏。

比如,2023年12月23日的专栏说的是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日本的「引入史」。当时还是大正时代,【昆虫记】的首个译本由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大杉荣完成,并命名为「昆虫记」。写评论都要有由头,此文的由头是法布尔诞辰200周年,他于1823年12月在法国南部出生,至2023年12月,正好是200年。法布尔说过一句话:「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看到更遥远的地平线。」有了这句话,文章也就有了点睛之笔。

再如同年12月26日的专栏,谈的是日本现役最古老的星象馆,在兵库县明石市,位于东经135度的日本标准时子午线上。那里有一台1960年开始运行的德国制造的老型望远镜,可以一窥璀璨的星空,60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去参观。通过讲述这段历史,文章想告诉读者:「在这里欣赏美丽的星空,会让人觉得自己身处宇宙之中,是宇宙的一部分。」

在120年的历史中,「天声人语」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年代,涉及的选题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比如战后重建时期,它关注社会和经济复兴,探讨日本面临的挑战、政治变革和社会重建等议题。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它探讨日本的经济崛起、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专栏聚焦于对日本社会及政治的反思和批评。到了如今的数字化时代,「天声人语」在内容传递和读者互动方面也与时俱进地采用了新媒体技术手段。

选题之外,「天声人语」生命力持久的另一个原因是其优雅而深刻的写法。前面说了,专栏的文章很短,要在六七百字的篇幅里把道理讲清楚很困难。但是专栏对此孜孜以求。这些写作追求包括但不限于:「寒风凛冽,树影婆娑」等简洁而生动的描写,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境;「时间如白驹过隙」等巧妙的比喻,传达出深刻的时光流逝之感;「人生如梦,梦醒时分方知真实」等富有哲理性的表达,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

同时,要打动读者,就要想办法让读者「共情」。1月3日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或许有人与亲戚朋友一同庆祝新年,或许有人选择在旅途中与家人共度。但在元旦的傍晚,以石川县能登地区为震源的一场强烈地震发生了。从北海道到九州,海啸的影响范围广泛覆盖了日本海一带。电视屏幕上反复显示着‘海啸危险’和‘逃离’的字样,令人胸口发闷。」这样的写法,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地震的现场。在诸如此类长期不懈的追求之下,专栏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经典的写作样板,甚至成为日本不少中小学校教授日文写作的范本。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日本媒体界,「天声人语」的长寿并非特例,和它类似的历史悠久、深受读者喜爱的专栏还有很多。【读卖新闻】【每日新闻】都有多个评论专栏,致力于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评论,为读者提供不同层面的观点和分析。它们是【朝日新闻】的老对手,这种互相竞争的生态无疑也是媒体着力培养百年栏目的内生动力之一。

要有百年栏目,首先得有百年大报,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日本,五大主要新闻机构都有超过或者接近100年的历史。【朝日新闻】创办于1879年,【读卖新闻】创办于1874年,【每日新闻】创办于1872年,【日本经济新闻】创办于1876年,【产业经济新闻】创办于1933年。五大报中的四份报纸都和我国的【申报】(1872年创办)属于同一个时代。

媒体业之外,「天声人语」这样的长寿栏目也和日本历史的连绵不断有关。据介绍,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公司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时期,这个叫做「株式会社千年屋」的公司创办于公元578年,属于日本的奈良时代,尽管该公司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时期和所有权变更,但一直保持着其传统的建筑业务。「千年屋」的个案可能有点特殊,但是,放眼现在,三菱、三井这样的百年老店可以说俯拾皆是。

今天,笔者讲述「天声人语」120年的故事,真正要表达的是,在这个新技术新做法层出不穷的时代,新闻媒体必须融合发展,要热切地拥抱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化,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媒体之所以是媒体,是因为始终有一些东西是稳定的,是不变也是不能变的。1月6日的「天声人语」最后说,虽然有时会「无所作为」,但有一点一直在坚持,那就是「与读者站在一起,有时愤怒,有时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