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世界 > 收藏

文青皇帝乾隆的小书房,藏着9999间半的故宫最罕见的宝贝?

2024-07-24收藏

乾隆六年(1741年)的一个夏日,年轻的乾隆皇帝独自坐在紫禁城内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书房里。他的手指轻轻抚过一方精美的砚台,若有所思。这间名为"三希堂"的小屋,藏着乾隆最珍视的宝贝,也承载着他对自身修为的期许。

砚台:文人雅士的心头好,皇帝也爱不释手

砚台,这个看似普通的文房用具,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的心头好。它不仅仅是研墨的工具,更承载着文人的精神寄托。从汉代开始,砚台就已经成为文人必备之物。到了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四大名砚",分别是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和山东的鲁砚。这些名砚不仅质地上乘,更因为与名人雅士的渊源而身价倍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砚台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款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砚台的收藏价值更是水涨船高。不仅文人雅士为之痴迷,就连皇帝也对砚台爱不释手。像乾隆皇帝,就曾亲自编撰了【西清砚谱】,详细记录了宫中收藏的各种名砚。

一方小砚,牵出三位忠臣的故事

说起砚台,就不得不提到南宋名将岳飞的那方端砚。这可不是普通的砚台,它上面刻着"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字。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说,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被恶劣环境所影响,正如砚台不会因为磨砺而变薄,也不会因为染墨而变黑。

岳飞这方砚台,可真是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岳飞被害后,这方砚台辗转流落,先是被南宋抗元名臣谢枋得得到。谢枋得这人也是个硬骨头,他在宋亡后拒不降元,宁死不屈。后来,谢枋得又把这方砚台送给了文天祥。

文天祥是谁?那可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主。他和谢枋得一样,宁死不降,最后被元朝处死。这一方小小的砚台,竟然连续落入三位忠臣之手,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疯狂的石头:有人为它散尽家财,有人让妻子抱它同眠

砚台这东西,可真是让不少人着了魔。清代有个叫查小山的土豪,简直把收藏砚台当成了人生的全部意义。他不仅花重金收购名砚,还在家里蓄养了十二个绝色丫鬟,专门伺候这些砚台。这哥们儿可真是会玩,把砚台都当成了大爷似的供着。

后来查小山卷入了盐商舞弊案,被罚了一大笔钱。这下可好,家产没了,砚台也得抵押出去。你猜他怎么着?把抵押换来的钱一天之内就挥霍一空!回家后想到赎不回砚台了,又是大哭又是狂笑,说自己是"千古之能散财者"。这哥们儿可真是为砚台疯魔了。

还有个更离谱的,叫黄任的。这位仁兄一辈子就当了个芝麻大的官,却把积蓄全用来买砚台了。他最得意的是自己收藏的"十砚",每一方都取了文绉绉的名字,什么"美无度"、"古砚轩"的。更绝的是,他居然让自己老婆把这些砚台抱到床上一起睡觉!理由是可以吸收女子的阴气,让砚台更润滑。这脑洞可真够大的!

顾二娘:用脚尖点石成金的女制砚大师

说起砚台,就不能不提到明清时期的一位奇女子—顾二娘。这位顾二娘可不是一般人,她是苏州制砚名家顾德麟的儿媳妇。顾德麟号称"顾道人",是当时有名的制砚高手。可惜他儿子早逝,于是这门手艺就传给了顾二娘。

顾二娘可不是花瓶,她继承了公公的衣钵后,很快就成了吴门一带有名的制砚高手。她有一套独特的本领,据说只用脚尖轻轻一点,就能判断出石头是否适合做砚台。因此,人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顾小足"。

顾二娘对制砚可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说:"砚为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做砚台不是随便找块石头就行,得让它圆润饱满,才能显出制作的水平。要是做出来又瘦又硬的,那跟原来的石头有什么区别?干脆别做了得了!

顾二娘的砚台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她自称"非端溪老坑佳石不奏刀",意思是说只有最好的端砚石料才配得上她的刀工。这话说的,要不要这么霸气?

有意思的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十砚老人"黄任,就找过顾二娘做砚。这老头儿千里迢迢把自己珍藏的石头带来,顾二娘被他的诚意打动,亲自为他制作了几方精美的砚台。这些砚台后来成了黄任最得意的收藏,也成了他晚年唯一的慰藉。

顾二娘制作的砚台,到现在还是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宝贝。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技艺高超,更因为她把自己的心血和灵魂都注入到了这些小小的石头里。每一方砚台,都凝聚着一位女性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从岳飞的那方刻着"持坚守白,不磷不缁"的砚台,到顾二娘用脚尖点石成金的绝技,再到那些为砚台疯狂的收藏家们,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块石头的故事。这些小小的砚台,承载着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它们不仅仅是研墨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研墨作画。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精美的砚台时,是否也能感受到那份文人的雅致和匠人的执着?也许,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要保留一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