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芯片作為數碼時代的腦子、人工智能經濟的黃金,對於一國的科技競爭力和產業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據說全球的芯片產業都有一定的規模和產量,高計算密度、高整合度等「高」被譽為其他產業的核心驅動力。
而在半導體領域傲視群雄的當屬台積電,以「逆天而行」的節奏開創了黃金時代的頂尖地位。
而在2010年,中國半導體行業也掀起一股建立自主本土芯片的熱潮,在這個過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國最大的半導體廠商——中芯國際。
和台積電越走越遠的同時,中芯國際似乎總在追趕的路上面臨諸多改變,其中就有坊間最為關註的梁孟松先生等多位高管的離職,同時中芯國際的離職率也是居高不下,甚至高達17%,而台積電僅為5%。
中芯國際如何能夠留住這些國產芯片的人才,本人愚見。
中芯國際的人才流失。
中芯國際作為中國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在推動中國半導體科技和工業的發展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但是在追趕世界一線芯片制造商的腳步上,中芯國際並沒有如願的那樣。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已經將芯片制造的工藝向7nm的極端紫外光刻技術不斷推進,而在這個領域,中芯國際只是沒有停下來取經的腳步,但是並沒有如願的走到最終的階段。
很多人都非常費解,中芯國際不像微芯、紫光這樣的芯片制造商,只是將門戶大開的將生產線引進國內,而是集中了大量的精英人才進行研發、生產等等工作。
在這種培養人才上,顯然在芯片行業中才會顯得最為重要,任何國際最為主流的工藝器材都是在台積電的生產線中走過的,而中芯國際的員工所接觸的也是最為精密的器材以及最為嚴苛的生產流程,這樣的人才也毫無疑問的都是經過一番選拔的優秀人才。
正是這些人才的努力,才讓中芯國際能夠一步步的追趕上台積電,但是在過去的五年中,中芯國際卻經歷了一場人才的「流失」。
根據中芯國際提供的數據,2019年的離職率達到了2.5%,較2018年提高了0.1%。
這個數據是什麽意思呢?
很顯然,離職率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數據,只有員工對企業有著信任,才會更加的願意在這個企業中找到自己滿意的職業發展。
中芯國際可能在近幾年的發展中一直都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中芯國際董事長賴伯翰先生對外曾說:「中芯國際的定位應該是位於台積電和格芯之間」。
中芯國際希望前一段時間的幾次「發力」能夠將土地的沈寂找回嗎?
實際上這並不是中芯國際的第一次「發力」,在過去多年中,中芯國際曾多次提出自主研發芯片。
但無一例外的,這一系列的自主研發都只是停留在嘴上,並未真正實作。
中芯國際自研的有意義的產品真正用於市場的時間非常短,即使用了也只是小規模使用。
然而在中芯國際的自主研發之路上,離職在所難免。
管理層談何容易。
從制造來講,中芯國際與台積電以及三星等其他芯片制造商相比缺少的就是資金和技術。
而其中最為缺乏的就是技術這一快,資金這一塊未來將會逐漸彌補起來。
因此我們可以將目光聚焦在技術這一塊上。
而這正是資金的所在,而資金、技術、人才是緊密聯系的。
社會上有這樣一種說法:「為了讓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起來,就需要花錢買人,所以芯片制造企業發展的錢一定要花在人身上」。
這也正是中芯國際的原始所在。
很多人都認為芯片是一個錢生錢的產業,然而這個觀點並不全對,雖然芯片的制造成本並不高,矽成本大約是1美元/平方毫米,而將一個100平方毫米的芯片刻制完成的話,大約成本是100美元。
但即便如此,一個芯片制造生產基地卻需要用到幾十上百億投入,單就投入來看的話,這的確是一個不低的成本。
但是對於一個芯片生產基地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投入多少,主要是對高級人才的需求上。
因此,雖然芯片在制造成本上並不高,但是很多人投入就少,憑本事掙錢的情況下,所需要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成本是很高的。
但在這個領域的人才就高昂的價格來說,如果一個公司想要雄起,就必須付出高一階的薪資待遇來對待自身的員工。
而這種思想剛好被中芯國際所忽略,因此在高一階層級的事情上,中芯國際就已經輸了。
更何況中芯國際現階段所主要面對的競爭對手台積電已經領先中芯國際十多年。
在這十多年中,台積電做了很多中芯國際沒有做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為自己的員工付出更多,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在中芯國際主要是看重「修行在個人」這一方面,然而台積電卻是做到了「師父領進門」這一方面。
而兩者之間的差距,正是薪資待遇上。
而現在這一塊,中芯國際也掄起了鍵子,但是顯然「用力不好」。
如果中芯國際想要靠這點錢將自己的人留住,那除了對現在的員工有一定的想要留住的目標,其他人的目標反而是失敗的。
所以要錢就要敢用,企業中要我覺得管理層的人應該往上放,而在中芯國際上顯然有些人是「執念過於堅定,懼怕失敗」,走不出去,而有些人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懼怕失敗」,走出去了。
近年來中芯國際的技術進步很大,希望中芯國際在未來能夠復盤,引領中國的技術發展。
中芯國際能從中得到什麽。
在中芯國際的這場人才「流失」中,核心的高管層中有楊德紅、梁孟松、吳金剛等一系列高管接連離職,而三星半導體的高管層之後也接連的離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汝京先生。
也正是在喧囂過後,中芯國際總部只剩兩位老中青三位男性,再多的位置也都是空的。
這次的高層人才的流失是中芯國際最為致命的傷害。
管理層的人才雕零後,就會導致很多工程和技術的人才隨之離職,從而使中芯國際成為一片荒蕪之地。
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芯國際的高層人才雕零,就會導致中芯國際的整個「航船」慢慢的變為一個「基層級」,管理層的人都是一些從事技術比較久的,但是從事管理方面並不是很擅長的人。
然而這就會導致中芯國際從上而下,都是這種思維的人在管理。
管理思維上的人才,一旦走低,很多人也就開始看不到明天的曙光。
結語
很多人都會有種「我幹不了」的心態,但是這也只會讓人越幹越沒勁,幹的越來越差。
他人的成功的路上,走的順風順水的,但也一定有他苦盡甘來的時候,可以拭目以待,只要我們肯努力,往前走,就一定能走的比中芯國際好,比台積電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