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人臉辨識技術十大法律風險與應對|李章虎律師團隊

2024-02-21科技

人臉辨識技術是一種基於人的臉部特征資訊進行身份辨識的生物辨識技術。人臉辨識技術作為一種先進的人工智能套用,已廣泛套用於多個領域。然而,這項技術也引發了一系列法律和倫理問題。

在本文中,上海錦天城(重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李章虎律師團隊,透過分析大量國內外商業套用案例,整理和理解 人臉辨識技術商業套用的多種方式,最終得出 以下 人臉辨識 技術的十大法律風險及其應對方法:

1. 誤辨識

風險: 誤辨識是指人臉辨識技術錯誤地辨識個人身份的情況。這種錯誤可能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如無辜者被錯誤地辨識為犯罪嫌疑人,或者合法使用者被錯誤地拒絕存取服務。誤辨識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技術缺陷、影像質素不佳、或面部特征分析的不準確。

應對:

①提高技術準確性:不斷改進人臉辨識演算法,確保在各種條件下都能準確辨識個人。例如,透過使用高分辨率影像和更復雜的演算法來改進辨識質素。

②建立糾錯機制:提供有效的申訴和糾錯途徑,以便在發生誤辨識時迅速更正。這包括建立使用者友好的申訴程式和快速響應機制。

2 . 演算法偏見

風險: 演算法偏見發生在人臉辨識系統因為依賴有偏差的數據集或演算法設計而對特定群體產生不公正或歧視性行為。例如,如果一個系統主要使用某一種族或性別的臉部數據進行訓練,它可能在辨識其他種族的面部時準確率較低。

應對:

①使用多樣化數據集: 確保訓練數據涵蓋各種人口特征,如人種、性別、年齡等,以減少偏見。

②定期審查演算法:定期對人臉辨識演算法進行審查和測試,確保其決策過程公平且無歧視。

③透明度:對演算法的設計和套用保持透明,讓公眾和相關利益方了解其工作原理。

3. 監控濫用

風險: 監控濫用是指人臉辨識技術被用於無限制或不恰當的監控目的,可能侵犯個人私密和自由。例如,政府或私人組織可能使用人臉辨識進行廣泛監控,從而侵入個人生活和侵犯私密權。

應對:

①設立使用限制:制定嚴格的政策和法規,明確人臉辨識技術的使用範圍和條件。例如,只在特定環境和情況下允許使用,需具備合法理由和適當監管。

②監管和問責:實施嚴格的監督和問責機制,確保技術使用符合倫理和法律標準,防止其用於非法或不道德目的。

③公共意識:提升公眾對人臉辨識技術潛在濫用風險的認識,確保技術的透明和負責任的使用。

4. 倫理問題

風險: 人臉辨識技術的使用可能引發一系列倫理上的問題和爭議,包括侵犯個人私密,技術濫用帶來的潛在歧視、對特定群體的不公正待遇,以及其在執法中的使用可能對社會公平性造成的影響。

應對:

①建立倫理準則:制定明確的倫理指導原則,確保人臉辨識技術的套用符合道德標準和社會價值觀。

②進行倫理評估:在采用人臉辨識技術之前進行全面的倫理評估,考慮其對個人私密、自由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③公眾參與和透明度:在決策過程中包括公眾的意見,確保技術套用的透明度,以增強公眾對技術使用的信任。

④持續監控和審查:對現有系統進行持續的監控和審查,以確保它們的使用保持在倫理框架內。

5. 儲存限制

風險: 長期儲存人臉數據可能違反私密保護的法律規定。在沒有明確和合法的目的的情況下保留這些敏感數據,可能導致未經授權的存取和潛在的數據濫用風險。

應對:

①設定儲存時限:明確設定數據儲存的時間限制,只在必要時期保存數據。

②定期審查和清除:定期評估儲存的數據,刪除不再需要或過時的資訊。

③明確儲存目的:僅為明確且合法的目的儲存數據,並確保儲存期限與這些目的相符。

④加強數據安全:對儲存的數據實施嚴格的安全措施,以防止未經授權的存取和數據泄露。

6. 非法監控

風險: 人臉辨識技術可能被用於未經授權的監控活動,這種行為可能侵犯個人私密和自由。例如,私人企業或政府機構可能在公共場所或工作場所未經通知或未經同意就部署人臉辨識系統。

應對:

①合法性基礎:確保所有使用人臉辨識的監控活動都有明確和合法的基礎,如為了公共安全或在犯罪調查中使用。

②公眾透明度:向公眾明確監控的存在、目的和範圍。透明度可以增加公眾信任並減少誤解。

③遵循私密法規:嚴格遵守私密保護法律和規定,比如通知被監控者、處理收集到的數據的方式等。

④監督和問責:實施有效的監督機制,確保監控活動不超出法律允許的範圍,並對濫用行為負責。

7. 兒童保護

風險: 兒童面部數據的收集和使用涉及到特別的私密和保護問題。兒童的面部數據可能被用於不適當的目的,如廣告定位或線上追蹤,這可能對他們的安全和私密構成威脅。

應對:

①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在收集和使用兒童的面部數據之前,獲取其家長或法定監護人的明確同意。

②加強保護措施:為兒童數據實施更嚴格的安全和保護措施,如加密和存取控制。

③限制使用:限制兒童數據的使用範圍,確保僅用於保護兒童安全或其他合法且必要的目的。

④教育和意識:提高兒童和家長對數據保護的意識,教育他們關於數據私密和安全性的知識。

8. 生物辨識法規遵守

風險: 生物辨識技術,包括人臉辨識,受到各種法律和規章的約束。這些法規可能涉及數據收集、處理、儲存和共享的方式。不遵守這些規定可能導致法律責任,包括罰款和訴訟。

應對:

①法規遵守:充分了解並遵守適用的生物辨識相關法律和規章,包括但不限於私密法、數據保護法和特定於生物辨識的法規。

②合規性審計:定期進行合規性審計,以確保技術和操作始終符合法律要求。

③持續監控:隨著法律和技術的發展,持續監控和更新合規措施,確保始終遵守最新的法律要求。

④專業咨詢:在必要時尋求法律和合規專家的咨詢,確保正確解讀和套用相關法規。

9. 反競爭行為

風險: 人臉辨識技術市場可能會出現壟斷或反競爭行為,比如某些大公司可能利用其市場優勢來排擠小競爭者,透過專利壁壘、價格戰略或獨家協定來控制市場。

應對:

①遵守反壟斷法:企業應遵守相關國家的反壟斷法律,避免從事限制市場競爭的行為。

②市場監管:政府和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人臉辨識技術市場的監控,防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③公平競爭:鼓勵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支持小型和中型企業的發展,確保技術創新和多樣性。

④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確保消費者可以從競爭中受益,比如透過更好的服務、更低的價格或更多的選擇。

10. 國家安全

風險: 人臉辨識技術在提高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同時,也可能構成國家安全的風險。例如,這種技術如果被惡意利用,可以用於非法監控、間諜活動或辨識並跟蹤國家關鍵設施的工作人員,從而危害國家安全。

應對:

①加強監管:強化對人臉辨識技術使用的國家安全審查,確保所有套用都在嚴格的法律框架內進行。

②數據保護:對於處理和儲存的人臉數據,實施最高級別的加密和安全措施,以防止數據泄露或未經授權的存取。

③緊急應對計劃:準備應對數據泄露或其他安全事件的緊急計劃,以快速響應和緩解潛在的安全威脅。

④國際合作:在國際層面上合作,制定共同的安全標準和防禦措施,特別是針對跨國數據流動和技術合作。

人臉辨識技術雖然帶來便利和安全性的提升,但也伴隨著一系列的法律風險。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合作與努力。透過制定合理的法律框架、加強倫理審查和提高技術標準,可以在保護個人私密和權利的同時,發揮人臉辨識技術的積極作用。

………………………………………………

文章作者簡介:

李章虎 上海錦天城(重慶)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前沿技術產業化專項基金創始人

譚喬珍 李章虎團隊實習生,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