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復活」親人,清明節的新選擇?

2024-04-03科技
25歲的李潔最近把離世7年的父親「復活」了。
她的手機裏多了一個影片——影片裏的父親可以眨眼、微笑、開口說話。
「小潔,無論你的人生遇到什麽困難,爸爸永遠在你身邊,永遠愛你。」
自從她的父親因生產安全事故去世,李潔就沈浸在對父親的思念中,父親的離世成為她心裏永遠的痛。
一些電商平台AI「復活」產品下的評論
「看到離開我們那麽多年的父親,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湧出來了。」
李潔說:「我很感激AI,我覺得這可能就是科技發展的意義。」
不止李潔父親,一些公眾人物也被網友利用AI「復活」。
但很快,明星家屬就表示了不滿和譴責。
AI發展突飛猛進,在今年,又拋給我們有關生與死的話題。
AI「復活」親人,有多簡單?
清明時節,人們對離世親友的思念之情最重。
記者在某電商平台搜尋「AI復活」,可以找到大量相關商品。商家表示,利用AI「復活」的辦法很簡單——只需要一張正臉的照片和一段10秒鐘以上的音訊。
價格也並不算貴,只讓人物動起來20元,動起來+說話50元,動起來+原聲說話90元。而至於說話的內容,完全可以自定。
記者和電商平台賣家的對話
「當時和商家談的時候很順利,制作也很快。」李潔表示,從下單到影片做完,沒有超過24小時。商家很好溝通,也沒有多問。
盡管今年A「復活」親人似乎剛剛「萌芽」,但已經吸引了如李潔這樣思念親人的受眾關註。記者觀察,電商平台較為便宜的AI「復活」產品的銷量,從幾十到幾百不等,且在不斷增加,已經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產業鏈。
僅僅是讓逝者「說話」已經不算新鮮,現在還能透過AI和逝者「對話」。這種「高級復活」要價不菲,且需要更多人力和演算法的投入,「客製親人」的「復活」時間也相對較長。
「其實可以理解成現在那些聊天AI,套上你親友的照片和聲音而已。目前這樣是比較快的,但如果你想真的還原逝者本人,包括他的神態和說話邏輯,需要更多的資料‘餵養’(AI)。」網絡上的一位AI「客製親人」的商家向記者透露。
記者和另一家「客製親人」賣家的微信溝通記錄
AI「復活」親人,小心法律風險
「(AI‘復活’親人)最核心的風險,就是對死者肖像權的侵犯。」西南政法大學人工智能法學院教授馮子軒指出。
根據民法典第990條規定,死者也享有包括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私密權等權利在內的人格權利。
「AI‘復活’親人是否侵權,主要就要看是否進入了公共場域。」馮子軒指出,「如果只是家屬自己拿AI‘復活’來緬懷親人,沒問題。但一旦AI‘復活’的產品被商家拿來宣傳、或者以其他手段進入到公共視野,用作牟利的工具,那麽就涉及侵權了。」
江歌媽媽發文痛斥AI「復活」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討論:那就是逝者有多個親屬的情況下,其中一人選擇AI‘復活’逝者,對於其他親屬而言,是否是一種侵權。」馮子軒說。
「AI‘復活’親人,還涉及到‘數碼遺產’的問題。」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梁正教授表示,「逝者生前的照片、微信聊天記錄等等,究竟是否可以像物質遺產一樣能夠一代代繼承,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在民法典中已經引入了數據權的概念,未來可能會針對‘數碼遺產’的問題予以規定。」
而對於數碼遺產,誰有權使用、如何避免不當獲取、使用時應當遵循什麽樣的規範,都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因此,利用AI技術「復活」親人,目前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中。
法律要跟上嗎?
當下,全球針對AI的競爭已經漸漸浮出水面。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也在緊鑼密鼓地針對AI立法。前幾日,歐盟出台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法案】。美國的人工智能法也在制定中。
2024年3月13日,歐洲議會議員就【人工智能法案】進行投票。圖源:財新網
中國針對AI特別是生成式AI也有一些相關規定。比如中央網信辦出台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及一些地方法規,例如深圳市出台人工智能產業條例,對生成式AI生成內容要符合公序良俗等方面進行了規定。
至於我們是否要像歐盟、美國一樣出台專門的AI法,學界仍有爭議。
「一些專家主張出台一套針對AI的系統性的法律檔,但也有專家表示,AI目前帶來的一些問題,透過現行法律就可以規制。」馮子軒說,「比如AI詐騙,就可以用刑法的詐騙罪來規制,也就是說盡管AI發展迅速,我們只要在現行法律上完善即可,不需要大費周章地出台一部新法,耗費時間和人力。」
圖源:司法部官網
「人工智能涉及的領域太大、太多,而且變化太快。很難針對它出台一部特別詳盡、包羅萬象的法律。」梁正教授說,「一部法律,不可能將AI技術未來可能出現的套用場景窮盡地規定。立法只能兜底,解決基礎性的問題。」
而對於還在萌芽發展階段的AI產業,立法也顯得相當謹慎。
「當下人工智能的發展還遠達不到充分,發展前景還不算明朗。如果這個時候著急上法,可能會對產業發展造成限制和傷害。」馮子軒表示。
AI,始終是工具
除了法律,我們當下其實也在面對著AI帶來的倫理問題。當AI生成的圖片、影片混雜在龐雜的資訊流中沖淡「真實性」,可以「復活」死去的故人,甚至可以客製出一個「無所不知」的專家。
那麽人類,究竟應該如何與AI相處,理性且有尊嚴地邁入AI時代?
AI看上去再強大,也是用人已有的知識「餵養」出來的。人是可以直接感知世界的,AI做不到。
沒有人,AI是無法成長改變的。在未來的AI時代,我們要有一個觀念:AI是工具,我們要利用AI更好地服務於我們自己,讓我們變得更強大。
就像電腦當年出現的時候也引起了人們的恐慌,覺得人都會被電腦替代掉。但實際上並沒有,我們現在反而把電腦當做重要的工具來使用。
從教育端開始,讓小孩子們認識人工智能,了解它,學會運用它,培養使用和甄別的能力等。而人工智能的企業,更應該有社會責任感,不能一味地只想著利潤。
「所謂的AI替代人,更多地指的是替代人的弱項,例如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要學會怎麽使用它,未來淘汰的可能是拒絕像AI這樣的技術進步的人。」梁正說。
「它(AI)就是一個工具,它是要輔助我們的個人的成長,社會的發展,我們應該辯證理性地去看待這件事。不必慌張,也不用焦慮。」馮子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