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5G多因次計費的「未來」在哪?

2024-07-26科技

5G網絡的發展在經歷了業務高速增長帶來的拉動之後,又因服務同質化而面臨使用者感知價值下降的局面。能否透過產品差異化打破服務同質化、透過場景的合理設計找出產品的內在差異,從而實作使用者對產品價值的差異認知,成為5G網絡下一階段發展面臨的挑戰。

5G套用加速滲透

差異化定價條件成熟

01

盡管營運商能夠利用資訊科技準確地記錄消費者的購買資訊,並透過數據分析處理的方式為使用者提供量身定做的產品和服務,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者需求;但5G的差異化與傳統上基於購買歷史的「價格歧視」(根據消費者過往購買資訊對新老顧客制定的差異化價格)並不相同。

5G網絡的多因次計費,是同質化產品構建「價格歧視」的方式。從成本轉移角度來分析,網絡同質化帶來的困境如下:兩家企業提供同質化的網絡服務,使用者第二期如果轉網將承受轉移成本。轉移成本的存在使得企業可以細分市場並對新老使用者按不同的價格收取費用。到第二期,企業透過優惠價格吸引競爭對手的使用者向其轉移,而且也會為爭取第一期的市場份額進行激烈的競爭。低水平競爭導致企業利潤減少、社會總福利遭受損失,更為糟糕的是,消費者的福利也不會必然增加。

牌照發放5年多來,5G網絡與實體經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碼技術加速向各行業、各領域滲透。當前盡管5G尚不能完全適應工業制造對大上行頻寬、確定性時延、高可靠與精準定位等的要求,並且5G融合套用有效市場需求也略顯不足,但5G在工業制造、先進制造、電子制造、采礦、電力、港口、鋼鐵等領域的套用開始復制推廣,在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的試點不斷深入,5G工廠加快發展,5G行業套用創新標桿案例層出不窮,為營運商的差異化設計提供了諸多可能。就個人使用者的傳統使用場景而言,5G網絡的使用體驗並沒有太大提升;然而在行業使用者市場,5G網絡特性可以協助使用者營造出不同的網絡體驗——這就是實施「價格歧視」的重要基礎。也就是說,除了4G網絡中基於流量、時長等的單一因次計費模式外,5G網絡具備多因次、多維度、多模式計費的基礎。傳統的計費因次主要指流量、時長、短訊條數等,而多因次計費是指在傳統使用量之外,根據速率、時延、連線密度、連線頻次、服務等級等新因次以及多種因次相結合進行計費的新模式。

以共享單車市場為例,電訊供應商可以將SIM卡啟用數量、單車成功連線網絡次數及總流量等作為計費依據,這樣的使用方式能夠幫助共享單車企業設計靈活的服務和資費套餐,共享單車企業也非常願意為豐富的場景支付費用。例如,從每次開啟數據開關到關閉數據開關之間產生的流量計費一次,計費差異化基於服務質素,而不是流量;當數據業務使用超過一定時限,則自動重新計費一次,並啟動使用者數據業務計費保護功能,確保使用者不至於被收取高額費用;當使用者超長時間未使用但又未關閉流量時,自動重新計費一次,同時效仿梯度電價模式,按基準費率上浮一定比例計費,並做好使用者的流量消費及時告知工作。

差異化定價

讓SLA成為可能

02

一直以來業界對流量的關註集中在容量(volume)方面,營運商針對使用者所提供的速率、時延等指標,基本上與互聯網采用的「盡力而為」(best effort)原則相一致。也就是說,在4G網絡覆蓋情況下,使用者的速率與所有同時消費的使用者類似,時延也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進行保障,在資源得不到保障時,使用者體驗就會變得較差,使用者沒有得到真正的SLA(服務等級協定)。在一些行業套用場景中,優先保障、按約定質素提供服務是重要的考量基礎。如果能夠營造出服務差異,行業使用者非常願意接受較高的資費標準。時延與網絡速率相結合,在未來或將成為營運商設計不同SLA的重要因素,其前提是:在同一時刻、相同的外部環境中,存在著不同價值的業務,使用者能夠透過支付不同的費用選擇不同的服務等級。

例如在會展中心場景,存在非週期性的大量人流,流量的峰谷值差異很大。從流量來看,消防資訊、指揮排程資訊等雖然對流量要求不大,但對時延要求很高,且指揮資訊傳遞的可靠性也非常關鍵;參展商的工作人員在午休期間會產生娛樂性或新聞瀏覽的流量需求,但並不願意為高速的良好體驗支付額外費用;參展商為了展現良好的形象,在展台連線到後端系統進行演示時,非常樂意支付額外的服務費用,以確保流暢的展示效果。在這樣的場景中,流量的頻寬、時延、優先級以及配套的增值服務,都可以成為構建「價格歧視」的手段。這樣的異質化競爭為使用者帶來了福利,為服務企業帶來了利潤的提升,為整個社會帶來了總福利增加,5G網絡的價值也得以充分體現。

此外,使用者能夠在對資訊獲取時效性的容忍度與願意為資訊獲取支付的額外費用之間找到平衡點,也是營運商將5G網絡特性設計為因次的可行路徑之一。

歐洲營運商的

經驗參考

03

歐洲營運商在5G多因次計費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可供參考。

例如,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專案在5G研發初始階段就提出了虛擬現實辦公、超密集城區、流動終端遠端計算、傳感器大規模部署和智能電網等12個典型的5G套用場景,並分析了每個典型場景下的使用者分布、業務特點和相應的系統關鍵能力需求。基於5G網絡效能,該專案提出六大關鍵效能指標,包括使用者體驗速率、連線數密度、端到端時延、流量密度、移動性和使用者峰值速率等。這些效能指標既可以作為營運商為行業使用者設計場景的參考因素,也可以成為商業模式中定價的可能參考因素。

荷蘭營運商KPN在5G網絡中引入了速率計費,一個季度新增3萬後付費使用者,使用者ARPU年均增長5%;保加利亞營運商在2020年5G商用之後也采用了速率計費,2020—2023年ARPU年均增長率達到8%,DOU(使用者月均流量消費)增幅在40%左右;而最早在5G網絡中采用速率計費的芬蘭營運商Elisa,改變5G計費策略後使用者離網率顯著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電信推出的不限量流量包將網絡速率而非網絡容量作為差異定價的依據,瑞士電信提供了介於59瑞士法郎和169瑞士法郎之間的資費政策,對應1M~100M不限容量、不同網速的服務。瑞士電信把「場景定義權」透過「自由選擇所需場景對應網速」的方式交還給使用者,把標準化的網絡服務變成了客製化的選擇,使用者可以在比較中體會到網絡的價值所在。

5G對數碼化轉型的作用在行業套用場景的不斷拓展中得到檢驗,各種豐富的套用場景又向5G網絡提出了新的效能需求。5G-A的產生為場景拓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能力。5G-A將網絡速率提升10倍、時延降低到十分之一、連線密度提升10倍,定位精度也從5G的亞米級提升至厘米級。大上行、大頻寬、低時延和通感一體等前沿技術能力,為更廣泛、更深入的連線創造了很多可能性,也為營運商結合場景開展計費因次設計提供了更多施展空間。

在「網絡先行」的理念下,業界有太多針對供給能力的討論。這導致營運商進行套用場景設計時,常常忽視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找不到使用者追求的價值。因此遊戲的關鍵仍然是要了解使用者所需。透過豐富的因次引導他們認識到「追求可接受速率下的上下行容量」「追求最快速率」,以及「同一時刻網絡使用相對的優先級」,抑或是「確保某一個核心敏感套用的絕對可靠保障」。同樣也需要引導使用者思考,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夠帶來多少價值、規避多少可能的損失,以及使用者願意從這些獲取的價值或者避免的損失中拿出多少支付給服務提供商。在5G網絡的多因次計費設計中,上述幾點依然是核心問題。

*本文刊載於【通訊世界】

總第948期 2024年7月25日 第14期

原文標 題:5G多因次計費與商業模式拓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