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一些專案管理的方法

2024-07-23科技

專案管理是確保任務按時、高效完成的關鍵技能。在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傳統的管理方法可能已不再適用。本文深入探討了專案思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透過現代工具和方法論來提升專案管理的效率。從明確專案定義到運用協同管理工具,再到細化任務分配,為中層管理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專案管理策略、

請問:你有從頭到尾,統籌過整個專案嗎?

比如,負責一場大會。

包括活動策劃、物料準備、和嘉賓邀約等。前一段時間,和一個部門leader聊天,對方說:「一般拿到任務後,召集夥伴們開個會,任務分配下去,不斷對齊」。

例如,告訴團隊下周有一個活動,小張,你負責梳理整個流程;小王,你整理嘉賓名單;小劉,你來管理物料。

不過,這種方法也會出現問題,事前看似一切準備妥當,但總會有一些細節被遺漏。就像上次大會上,活動開始前,忘記制作主持人手卡和提醒嘉賓的倒計時牌。

哎,為什麽會這樣呢?

我發現,是方法論出了問題。大部份中層管理者,還依賴傳統經驗管理法,像團伙作戰一樣,開個會逐個落實。

現在情況不同,新時代要善用工具,具備專案思維。

01

什麽是專案思維?首先,我們來聊聊:什麽是專案。

舉個例子:

你覺得我要創業、我要辦活動、我要過好這一生,這三點是專案嗎?是不是有點難以界定?別著急。還有一個例子。

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一開始創業時有個想法,想在節日銷售期間,不僅賣書,還要賣玩具。你覺得算是一個專案嗎?

這些聽起來都很重要,但它們並不是專案。因為沒有明確交付日期,也不清楚具體什麽時候能做完。所以,要把一個模糊的想法變成具體的「專案」,前置條件是,把夢想轉化為實際可操作的計劃。

一般來說,專案具備三個特征:

  • 臨時性
  • 要完善
  • 慢慢清晰
  • 所謂「臨時」,意味著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時間。我們要先立項,確保有足夠的人力和資金,確定開始工作的時間,還要設一個具體的完成日期。

    獨特,即專案當中之前有人做過,之前沒人做過,每次遇到情況都不一樣。

    比如說:部門組織年度客戶大會,雖然每年都做一次,但是每次地點、場面都不同,組織方式也和公司平時的工作完全不一樣,這些都要重新梳理。

    因此,它不是常規反復的工作,得根據每一次具體目標,給每個人工作做具體安排,重新來過,這是一種創造性工作。

    再者,不管你做多少次,專案中總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一些新問題,這就意味著專案肯定有風險,有時,可能做到一半才發現,這件事比想象中還要難。

    好比:

    SaaS公司給客戶交付產品,看似一套方法、工具打天下,可每次遇到的客戶和溝通的團隊都不同,這種基因直接決定專案負責人要付出巨大精力。

    既然對專案有了基礎認識,那麽,什麽是專案管理呢?

    維基百科說: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ment)是運用各種相關技能、方法與工具,來滿足或超越相關各方對專案的要求和期望,包括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活動。

    註意,這裏強調「運用各種相關技能、方法與工具」。也就說:作為一名在管理者,做好專案管理,只有方法論還不行,還得使用高效的管理工具。

    以前,大部份中層管理者重在方法論、經驗上,忽略了工具的重要性,所以,未來為了更好的效率和效果,要充分利用專案管理工具。

    02

    有兩個被專案混淆的認知:一,專案管理和部門管理是兩回事;二,專案管理和日常營運不一樣。

    什麽意思?

    部門管理像給不同類別的人分類,放進不同資料夾,比如技術部、新媒體部、產品部。這種管理是縱向的,每個部門有自己的任務和責任。但專案管理,更像橫向合作。

    舉個例子:

    新媒體部要在網上發一篇文章,這就涉及到好幾個步驟,比如,收集資料、寫稿子、設計圖片、排版稽核等。這些步驟像零部件,必須一起協作,才能最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產品。

    你也許會說,這些活兒以前都是我一個人完成的。

    確實。小公司裏,一個人身兼數職很常見。但在更大一點的公司,特別是B輪+的,不同部門之間互相配合的情況很多。

    我之前服務過一個客戶,他們新媒體部門,每天都要從其他部門收集資料,放在共享表格中,供市場部和客服部使用。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跨部門協作專案。想想,你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其實很常見。比如,制作公司品牌手冊,你覺得是市場部的任務,實際需要文案策劃制作內容,設計團隊UI,有時還得和產品部溝通專業術語。

    所以,我們不能用管理部門的方式,來處理專案管理。理解這一點,能從中得到什麽啟發呢?大部份人每天重復的工作,那是營運,不是專案。

    營運很重要,有它自己的價值,但和做專案完全不同。

    你現在所做的單一任務,是有人之前做過一個專案,開發了一整套流程,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把一個想法變成實際可行的方案。他們建立框架,找到方法,設立了崗位,才有現在所做的事情。

    想想看,你現在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你喜歡這種穩定,可能沒意識到,這種穩定是別人透過專案創造出來的,正因為之前的不穩定,你今天才能擁有現在的穩定。

    所以,單一迴圈任務,是專案成熟後產生的結果。

    管理專案和日常做事,是兩種不同的活動,它們塑造兩種不同的人;專案管理和部門管理也是不同的概念,也需要不同的方法;現代的管理者應該學會管理「事項」,而非管理人。

    為什麽這麽說呢?

    我認為,人已經被公司制度管理,人的行為不容易量化,管理人還會產生矛盾,效果不那麽直接,而事情可以量化,有據可循。

    前段時間,一位管理者跟我抱怨說,專案推不動。

    他發現:一,一些同事工作態度不好,白天經常摸魚(跑出去抽煙)二,每次問到別人進展情況,對方總埋怨需求沒說清楚,或者對方對目標有自己的解釋,這導致專案進度經常拖延。

    他覺得,程式設計師經常出去抽煙是工作態度問題。但公司員工手冊上,沒有規定不能在工作時間抽煙,也沒有明確抽煙的時間限制。

    如果就問題去找程式設計師理論,可能會讓對方覺得不舒服,甚至覺得你在找茬,這樣只會使合作更加困難,程式設計師雖然不是靠靈感的職業,但,也需要靈活的思維和高度的理解能力。

    人的思維一旦活躍起來,個性也會變得多樣化,有的程式設計師工作效率高,整天埋頭敲程式碼;有的程式設計師白天效率低,晚上效率高,白天摸魚晚上加班。

    你不能單看表面就判斷誰是好程式設計師,有些看起來不那麽勤快的程式設計師,在攻克難題、接受新技術方面更加出色。

    程式設計師多樣性很考驗專案經理的管理方式,一味嚴格、寬松都不合適,所以,人不容易量化,難以量化的事情很難設定標準,沒有標準就很難管理,費時費力不說,還不一定有效。

    而做專案不同,完全不用考慮別人幹什麽去了,只關註對方產出了什麽、交付什麽就夠了。

    因此,應該以工作成果為管理目標,將管理重點放在「事情」上,而不是人上。明白這些,就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某人的工作沒有做好,不怪對方,是專案負責人,對「事情」的拆解和量化不足。

    03

    那麽,怎麽管事?我的方法有六點:

    第一,帶工具。

    什麽是帶工具?

    作為一個中層管理者(或者部門負責人),當老板給你安排一個任務,第一件事不應該是開會,而是找一個合適的協同管理工具。

    市面上這類工具很多,比如企業微信、飛書多維表格、Tapd、禪道、PingCode等等。有的工具在處理大型專案上比較擅長,有的則更適合輕量級的場景。

    你也許不信,4年前協同工具沒有流行,我做小型專案管理都用Excle表格搞定,現在工具做的相對自動化,一鍵可以@責任人,比原來好用多了。

    不過,工具功能比較多,有時反而限制易用性。

    昨天一位朋友還說,一款軟件光介紹手冊、模版都有一大堆,感覺學都學不完。有一個重要原則叫做「勿增實體」,我選擇工具原則是:圍繞某個目標去選,如果工具不能快速上手,那我寧願不用。

    這讓我想起軟件行業的一個笑話:5個工程師一年能搞定的工作,10個工程師要兩年;這和凱文·凱利的觀點不謀而合:所有財物都需要維護和保養,最終你擁有的東西也會擁有你。所以,選擇時一定要慎重。

    顯然,上戰場之前最好自備工具,別指望公司從上而下給你配備軟件系統,老板往往不懂執行過程,也不知道哪個工具最適合部門使用。

    第二步,收需求。剛開始沒工具,你可以用TODO list(代辦列表)記錄需求。比如:一場大會,領導說,打算什麽時候辦,要請誰,預算共計多少錢等等。

    需求收集是專案管理開頭,不要急著分配任務,要帶領團隊一起深入討論任務,這樣能準確挖掘出所有相關需求。

    這個過程中,我們可能用到問卷調查,進行一對一訪談,甚至要和領導再次溝通確認細節。

    值得一提的是,需求收集並非一次性,今天任務完成後,明天根據今天產出的內容,拉著大家一起開會,還能細化出更多東西來。

    第三步,拆任務。怎麽拆呢?

    工作分解結構 (Work Breakdown Structure, WBS) 是一種將專案分解為更小、更易管理的方法。需求收集後,會形成幾個大任務,大任務要進一步拆分成許多小任務。

    這種分解的方法像樹幹分出許多枝條,我會在Excel表格中建立一個清單來管理小任務,按不同類別分好類。

    記得,建立WBS時,把主要任務細分成次級任務,次級任務再細分,直到每個任務都夠小,能單獨分配、執行和監控,這一點很重要。

    04

    接下來,要把任務具體到「事效」,這是第四點。

    所謂「事效」,是根據任務本身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的,而不是,看做這件事的「人」,他們工作多快。

    比如:行銷團隊要設計一張圖片,用來廣告投放,我們分析任務大小、難度後認為,完整這張圖的標準時間為2小時,這就是事效。

    事效根據任務復雜難度,包括影像的設計元素、品牌要求和技術細節,給出的標準答案,它可以精準到0.5人/天,1人/天等。

    很多專案管理者,會根據每個人的工作速度來分配任務,這就有問題了;他們會問設計師,「這個圖你一天能畫完嗎,或者半天夠嗎?」這樣做的話,人們往往會故意把時間往後拖,結果專案總是在最後一刻才趕完,連檢查的時間都沒有。

    還有一點很重要,分配任務時,一定要指定誰來完成任務,一項工作讓兩個或更多的人來做,到頭來,大家可能都互相推諉,問題沒人解決。

    每分配出去一個任務,都要和做任務的人明確一下,任務具體要達到什麽目標?要多長時間完成,然後,根據之前大家都同意的目標,定期來檢查進度。

    如果作為專案負責人不能逐一確認目標,那專案進度會不明確,因為你不知道1天後,會做到什麽程度,最後檢查時很容易無從下手。

    把任務分配下去,要有「交付物」思維,這是第五點。

    什麽是交付物呢?

    簡單說,任務完成後,你需要送出的具體成果。可能是一份文件、一個報告、一張設計圖,或者是一個產品原型,具體要看你的任務是什麽。

    拿調研來說:

    交付物可能包括,一份問卷、一些調研物件的資訊、記錄下來的調研訪談內容,還有最後的建議和結論分析;這些不僅是證明完成工作的證據,也是,給團隊提供真正有用的反饋。

    我的經驗是,細節做得足夠顆粒,效率會提高2-3倍。

    所以,簡單來說就是:明確任務、評估每項任務需要的時間、指定責任人、設定具體的交付物。你還可以用5W2H的方法來幫評估這一切。

    當然,作為一名專案管理者,除管任務外,還要對整個專案進展負責,這就涉及到第六點:管總表。

    總表,簡單說是一個大表格。裏面會包括很多東西,比如表格樣式、任務依賴關系,排版、責任分配、專案組聯絡方式等。

    核心幫助大家,一目了然地看到專案進行到哪個階段,還有哪些工作要完成,如此一來,就能更好地協同工作,推動專案向前發展,如果實在不會做,就在網上下載幾個多學學整體結構。

    05 總結

    專案管理,並不復雜。

    我建議你試著培養專案思維,而不僅只是一名管理者。狹義上來說,管理者不一定是最好的專案負責人;但一個優秀的專案負責人,一定會成為優秀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