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發動機已經卡不住中國的脖子!C919絕不只是造了個殼子!

2024-10-24科技

去年5月28日,C919大型噴射式民用客機實作了從上海虹橋機場到北京首都機場的首航,搭載130多名旅客,在13時10分平穩降落於首都機場。這次首航不僅象征著中國在民用航空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同時也標誌著國產大飛機專案進入新的階段。

但社交媒體上卻依然充斥著負面聲音,質疑其發動機被卡脖子、中國只造殼子的說法相伴而生。事實如何,本文將帶你揭開謎底。

C919的背後,是長達16年的艱辛歷程。2007年,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正式立項,標誌著中國在這一領域開啟了自主研發的大幕。2008年,全國範圍行內合設計,集結了13個省市的47家單位,匯聚了468位元專家,全面攻克大飛機專案的技術難題。

在2009年,C919完成了國家級評審,明確了總體技術方案,其中包括超臨界機翼設計和控制率等163項關鍵技術。這些技術的突破,為C919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C919的型號合格證申請獲得民航局受理,正式進入適航審查階段。

面對技術上的「卡脖子」問題,C919專案團隊並未停滯不前,而是迎難而上。2017年5月5日,C919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大飛機在技術上的巨大突破。在隨後的幾年裏,C919進行了一系列嚴苛的測試。

包括2.5g極限載荷靜力試驗、最大垂直力著陸試驗、最低離速試驗等一系列嚴苛的測試,對於保證飛機的安全與效能至關重要。例如,2.5g極限載荷靜力試驗驗證了C919機體結構在極限載荷情況下的強度表現。這種極限測試確保飛機在任何苛刻的飛行條件下都能保持結構完整性,保證乘客的安全。

在專案推進過程中,C919並非完全孤立於國際科技潮流之外。而是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例如,C919的發動機雖然確實是由國際供應商提供,但飛機的設計、制造和系統整合均由中國自主完成。透過這種國際合作方式,中國不僅獲取了關鍵技術,還培養了一大批航空領域的頂尖人才,為以後的國產化行程奠定了基礎。

C919雖然在誕生之初面臨諸多質疑,但其實際效能表現和技術突破逐步打破了這些質疑聲,歷經16年,從無到有的偉大歷程不僅是中國航空工業的巨大成就,也是未來繼續發展的重要起點。

隨著首架C919的穩定飛行,未來的量產和新型號的開發也已經提上日程。比如,C929、C939等更大型號的研發也在有序進行中,預示著中國大飛機的輝煌未來。

C919的成功不僅象征著中國在民用航空制造業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從航空大國向航空強國的邁進。在全球民用航空市場中,中國的地位將日益重要,國產飛機的身影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世界的各個機場。

C919的成功不僅僅是一款飛機的成功,還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上下遊的發展。透過C919專案的實施,催生了一大批國內航空零部件及材料供應商,提升了中國相關高端制造及材料工業的整體水平。多個關鍵零部件實作了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壟斷,提升了自主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面向未來,中國商飛將繼續推動國產大飛機的國際化行程。除了國內市場的穩步增長,國際市場的開拓同樣是重要的戰略方向。中國商飛透過積極參與全球航空展和洽談會,展示C919的技術優勢和商業潛力,逐步建立起穩固的國際市場信任。未來C919不僅將服務於國內航線,也將飛往更多的國際機場,滿足全球航空市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