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Cell Host & Microbe | 李巍/姚煦/董立新合作研究揭示痤瘡丙酸桿菌的基因和功能異質性

2024-06-28科學

引言

一提到痤瘡丙酸桿菌 ( Cutibacterium acnes , C. acnes ) ,人們習慣於把它跟痤瘡相聯系。實際上, C. acnes 是正常人皮膚表面豐度最高的共生菌,對於維持皮膚屏障功能以及免疫穩態至關重要;我們前期研究還發現, C. acnes 在痤瘡中的致病特點對於濕疹 (又稱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 恰好是保護機制, C. acnes 代謝產物丙酸抑制表皮角質形成細胞產生IL-33,還可以作用於神經細胞而抑制瘙癢。因此,深入探索 C. acnes 的特性及其與皮膚的相互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024年6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李巍 教授團隊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醫院 姚煦 教授團隊以及香港城市大學 董立新 教授合作在 Cell Host & Microbe 雜誌線上發表了題為 Multi-omics Signatures Reveal Genomic and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of Cutibacterium acnes in Normal and Diseased Skin 的研究論文, 利用從健康皮膚、AD和痤瘡患者皮膚分離的 C. acnes 菌株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轉錄組測序、代謝組測序以及功能研究,首次從單菌株層面揭示了 C. acnes 的基因和功能異質性。


該研究從健康人、AD和痤瘡患者的面部、肘窩、前臂和足底部位分離培養了1200余株 C. acnes 菌株並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健康皮膚和AD的 C. acnes 亞群多樣性更高,且分別具有優勢亞群;痤瘡的 C. acnes 亞群多樣性降低,其優勢亞群與既往報道的痤瘡毒力亞群一致。此外發現個體和皮膚部位是影響 C. acnes 基因組異質性的主要因素。 C. acnes 具有開放性泛基因組,能量代謝、胺基酸代謝通路在AD和痤瘡來源的 C. acnes 附屬基因組中差異富集。


C. acnes 基因組與 公共數據庫 中的 C. acnes 和表皮葡萄球菌 ( S. epidermidis ) 基因組的整合分析發現,脂肪酸合成及代謝基因在 C. acnes S. epidermidis 差異富集。 C. acnes 基因組的可移動遺傳元件、毒力因子和耐藥基因均明顯減少,提示 C. acnes 基因組更穩定,攜帶更少的 抗性基因 。


研究還發現基因組異質性低的個體中, C. acnes 水平基因轉移事件顯著減少,附屬基因組中代謝相關基因的水平轉移可能有助於 C. acnes 適應不同的 生態席位 。 C. acnes 附屬基因組與核心基因組相比,正向選擇 基因數量 顯著增加。正向選擇壓力在特定生態席位 (AD的肘窩和痤瘡的面部) 顯著增高,且具有與部位相適應的代謝基因差異富集。水平基因轉移和選擇壓力共同塑造了不同疾病、不同個體以及不同皮膚部位的基因組特征。


進一步透過 C. acnes 單菌水平的轉錄組、代謝組分析,揭示了疾病和皮膚部位對 C. acnes 基因表現的影響。脂質利用相關基因在AD來源 C. acnes 轉錄組中低表達,痤瘡患者來源的 C. acnes 具有更活躍的能量代謝途徑,並相對缺乏抗氧化應激相關基因的表達。高皮脂環境培養下的 C. acnes 具有獨特的轉錄組特征,高皮脂環境增加了 C. acnes 對角質形成細胞的毒性及促炎效應。此外,AD和痤瘡來源的 C. acnes 代謝組的比較揭示了 C. acnes 在不同皮膚狀態下脂質利用模式的差異;AD來源的 C. acnes 代謝組中肌肽水平顯著增高,並可以緩解AD模型小鼠的皮膚炎癥。


綜上所述, 本研究基於單菌株的全基因組、代謝組和轉錄組整合分析以及體內外實驗,揭示了基因多樣性和皮膚生態席位在塑造 C. acnes 種內菌株水平功能差異中的復雜相互作用,有助於理解 C. acnes 在炎癥性皮膚病中的作用,也為將來探索 C. acnes 的臨床套用奠定了基礎。

模式圖(Credit: Nature Cell Biology )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16/j.chom.2024.06.002

責編 |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文章來源|「BioAr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