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孫勝利:樂此不疲「跑」在「看得更遠」的科研征途上|院士風采

2024-01-19科學

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勝利 采訪物件供圖(下同)

旁人眼裏,他是「科研苦行僧」。經常是清晨六點到辦公室,深夜十點才離開,自律、勤勉。

孫勝利心中,自己是個「跑者」,無論是字面意義上,還是科研征途中,幸運、有勁。

博士畢業後的近9000個日夜,他「跑」得很專心,讓遙感衛星的「紅外慧眼」看得更多、更遠、更清晰,這事兒值得鉆研一輩子!

孫勝利是2023年中國科學院新晉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如何用紅外探測技術實作極小概率事件的早期發現。他謙虛道靠運氣,然而紅外領域最前沿的世界難題,可沒法交到運氣女神的手中啊!

圖說:孫勝利院士(中)開展專案測試數據分析

練就紅外「火眼金睛」

紅外波段,能看透一切。科學家眼裏,物質能量的變化蘊藏著資訊,而能量變化帶來資訊的最典型波段就在紅外。在時敏資訊獲取中,不同物體的溫度不同,它們所輻射出來的紅外線也會有所差異。

雲、大氣、地球等宏觀尺度的紅外輻射資訊,上海技物所和國內前輩同行已經攻關了半個多世紀,成果在天氣預報中得到廣泛套用。可孫勝利要挑戰的,是極小概率事件,也就是那些在一般統計意義上被認為不會出現的事件,一旦出現卻將造成極大影響和損失。

他領銜的團隊做到了。「打比方說,有人在廣場上扔下一個煙頭,無征兆,周圍環境雜,可我們造出的‘紅外慧眼’能馬上察覺,並精準定位。」

訊號弱、雜波強,這條造就紅外「火眼金睛」的路,可不好走。為了有效區分有用訊號和無用雜訊,孫勝利想到了解決之策:增加時間的觀察緯度。「尤其是訊號發生劇烈變化的瞬間。」他強調。

紅外科技前沿探索,國之所需,也不斷冒出新課題。最近,孫勝利領銜的團隊,將目光聚焦到智能體之間的微弱相互作用上,特別是人工智能系統產生的微弱訊號,「如果一群蜜蜂飛過來,要能辨別裏面是否混雜了AI蜜蜂」。

圖說:孫勝利院士開展相關實驗

做夢都在解難題

孫勝利的童年,在內蒙古度過,他依稀記得和小夥伴取下玻璃瓶底,組裝成簡陋的望遠鏡。他看到了成像模糊卻確實放大的景物,那一刻,再擡頭仰望星空,「看得更遠」就成了孫勝利的人生夢想。

科研生涯的起點,對他而言,天時地利人和。天時,他加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風雲二號掃描輻射計研制團隊;地利,那裏是紅外領域最肥沃的土壤;人和,他遇到了恩師陳桂林院士,跟隨裴雲天研究員、徐如新研究員等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徜徉在一個追求「看得更遠」的學科領域——紅外物理與探測技術。也恰是在這段歲月,他與「紅外」解下難解之緣,他說,利用人眼看不到的紅外線實作看得更遠的目標,很難卻令人興奮。

攀登科學高峰,需要解決的問題可太多太多了。復雜的探測儀器,在重力場下總有形變,老長時間裏都沒有突破。以至有回在紙板和衣睡去,夢到相機形變是由於安裝腳異常受力,驚醒卻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腳被壓在箱子下了。沒思緒,團隊養成了「習慣」,出實驗室吃碗面,「順一順」,回來接著幹……

為了實作廣角紅外成像,必須研發新型光學系統。春風得意時,老前輩潑了冷水,寫信給所裏,斷言不可行。孫勝利仔細一想,的確,前輩一針見血指出了關鍵問題——檢測工具。後來按部就班「補齊短板」,質疑成了點贊,前輩還為此專門出書,成了上海技物所的一段佳話。

並肩「跑」下去

長程無標度關聯,讀著拗口,屬於復雜系統的一個基本理論。舉例來說,鳥群沒有統一的指揮卻能如同一個整體自由變換形狀,依靠的是彼此之間的簡單相互作用,跨越山海,躲避阻礙。從中受到啟發,孫勝利攜手團隊內陳凡勝、林長青、饒鵬、於清華……團隊外長春光機所、矽酸鹽所、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清華大學的優秀科學家並肩前行,在「看得更遠」的科研路上,堅定「跑」下去。

「‘跑’也要有智慧啊!」他回憶說,馬拉松比賽,專業教練會在賽前建議如何分配體力,賽後指導拉伸緩解酸痛,只有科學的管理方法,才能讓更多人「跑」到終點。之前,作為專案負責人孫勝利曾經有一套被稱為「學霸」的做法,無論對自己抑或是對團隊成員,都挺嚴苛,在逐漸感悟管理也要「講科學」後,他慢慢做出改變,「流程不停人輪休」,整體效率反而提升了,找到能把個人興趣愛好與資訊科技前沿相一致的夥伴,是件幸事。「做科研不一定非得是苦的。」他笑著說。

2024年了,孫勝利院士和更年輕的技物所科研人接著並肩「沈浸式科研」。今年,他們還會攜手神經科學、數學、航天、資訊科技等多個領域的優秀科學家,「跑」向更多未知的科學之巔。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