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當你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一個朋友時,說明你進入了「低配的人生」

2024-03-31科學

1920年,位於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東北的一座名叫米德納波爾(Midnapore)的小城附近的森林裏,出現了一種「神秘生物」。

目擊者表示,這些神秘生物成群結隊,其中有兩個用四肢走路,形態很像人類。

後來人們發現,這其實是一個狼群,而令人驚訝的是,狼群之中居然有兩個人類女孩(一個約7歲,一個約2歲)。

她們長期赤身裸體追隨狼群捕獵,並且完全適應了狼群的生活。

後來,她們被帶回人類社會。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兩年時間內,兩位「狼孩」陸續死去。

對此,很多人類學家的推測是, 「狼孩」心理層面早已無法適應人類社會。

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她們只能跟狼群共同生存,也就無法習得人類的語言,思維認知也無法得到發展,

即使生理上發育得跟同齡孩子差不多,心理層面也根本不能跟同年齡階段的孩子相比。

雖然回到了人類社會, 由於沒有人際關系、沒有豐富的情感需求,她們最基本的生存欲求也就垮塌了。

人類之所以被稱為高級動物,正是因為我們具備社會內容,

我們與社會的緊密聯系維持了我們的生存欲望,由此可見, 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指的是個人在不同社交場合中的適應能力和處理自我情感問題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的朋友圈子似乎變大了,但真正交心的朋友反倒變少了。

每當遇到困難、心情郁悶,想要向人傾訴的時候,

你會發現,搜遍整個朋友圈或者通訊錄也找不到一個可以互訴衷腸的人,

最後,你不得不默默地把委屈又咽了下去。

也許在你素日無事的時候,發了一條無關緊要的動態,會引來很多「好朋友」的點贊和評論,

你也確實在這些點贊和評論中獲得了肯定和快感,以及一種自己交際廣泛的錯覺,

但是,當你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這些朋友又不見了。

這可能是個訊號,說明你所認為的朋友,根本不是朋友,只是「觀眾「罷了。

朋友角色

在人生的旅途中,朋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有朋友的陪伴。

真誠的朋友會激勵你,支持你,關照你,同時尊重你的選擇,你們之間的友情不會因你社會地位的波動而改變

關於友誼的價值,人們持有不同的觀點。

一些人覺得獨自一人也挺好,認為友情非必需;而另一些人則視友情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從知識層面來看,健康的人際關系能夠促進你與他人的心靈交流,獲得新的見解並從中受益。

從心理層面看,良好的友誼能讓你與他人和諧相處,減少親密關系中的摩擦。

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友情是維系生活情感的基礎,朋友的品質直接反映了你的人格和社交能力。

當你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可以視為一種失敗,是人生的低谷,你進入了「低配的人生」。

很多時候,我們身邊是觀眾多於朋友。

觀眾可能僅僅帶給你短暫的滿足,而真實的朋友則能觸動你的心靈 。

那些與你三觀相合的朋友,會在精神上支持你,關心你,並在你犯錯時幫助你改正,鼓勵你前行。

只有表面的人,才會追求觀眾的註意,而真正追求進步的人,需要的是真正的"朋友"。

嵌入性社會理論

在社會學中,社會關系的研究是一個傳統且深遠的領域。

過去,人們對朋友、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關註,特別是其定義和操作化的精細化,導致對不同社會關系概念的忽視。

史丹福大學的馬克·格蘭諾維特教授曾在其 "嵌入性"理論 中提出, 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是嵌入於廣泛社會結構中的。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其著作【鄉土中國】 中提及"差序格局",強調社群之間自然存在界限,

但社群內部的關系卻具有一致性,這種社會關系的特征應被視為"群體模式"。

盡管人與朋友之間的關系是圍繞個人建立的,但只有親密的友誼才能相互促進成長。

在當前社會,人際關系往往較為薄弱,通常只有在利益相關時才維持聯系。

真正的朋友之間存在一種保護關系,這包括了物質和非物質的支持,也反映了人們在社會中采取的生存策略。

真正的友誼,不同於其他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是與朋友建立聯系,還應與更廣泛的社會成員建立多元和全面的關系,否則容易導致心理不平衡。

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是維持心理平衡的關鍵。

若一個人沒有朋友,他可能會失去溝通能力,感受到孤獨,過上一種低配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