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3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畢業院校全統計,誰將成為2023年得主

2024-04-24科學

每一屆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都堪稱科技界的「饕餮盛宴」,總能引起舉國上下的關註。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迄今為止,共有35名科學家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是對他們畢生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為國家建設作出不朽貢獻的集中肯定。

今天,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是從哪些院校畢業的,以及他們主要從事哪些領域的研究。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勛章

國內科學界個人最高榮譽

20世紀末,國家對科學技術獎勵制度進行改革,新增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最具含金量的獎項之一,也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個獎項中等級最高的,是國內給予科學家的最高榮譽。

自2000年正式設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之後,除了2004年、2015年空缺之外,每年有1名或2名科學家獲得該榮譽。 截止到2020年,共有35位科學家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其中就包括「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核潛艇之父」黃旭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誌等。

20多年來,我們對「最高獎」得主給予絕對的敬重和榮譽,獎金也從最初的500萬(其中50萬歸獲獎者個人所得,450萬由獲獎者選定專案用於研究),提升至800萬(全部由獲獎者自主支配)。

35位國家最高獎得主

每一位最高獎得主,都是在學術上卓有建樹、在業界德高望重的科學家,他們不管從成才經歷、學術成就、科學精神等方面,都堪稱楷模。

(1)本科畢業院校

從「最高級」得主的畢業院校看,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中國的高校自主培養的頂尖人才,並且,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國內一流高校培養的人才最多。

由於每位得主的學歷水平不同,且本科、研究生所就讀院校不同,這裏僅以本科畢業院校作為統計標準。不過,由於歷史的原因,部份院校已經停止辦學或並入其他院校。

① 北京大學(5位):王選、王忠誠、於敏、屠呦呦、曾慶存

②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5位):吳文俊、徐光憲、黃旭華、顧誦芬、王振義

③清華大學(4位元):金怡濂、吳征鎰、鄭哲敏、王大中

④西南聯合大學(2位):劉東生、葉篤正

⑤燕京大學(2位):黃昆、謝家麟

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醫學院)(2位):吳孟超、侯德雲

⑦南京大學(國立中央大學)(2位):閔恩澤、吳良鏞

⑧浙江大學(2位):谷超豪、程開甲

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2位):王澤山、錢七虎

此外,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今西南大學),王永誌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李振聲畢業於山東農學院(今山東農業大學),張存浩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今南京工業大學),孫家棟畢業於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師昌緒畢業於西北工學院(今西北工業大學),趙忠賢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小謨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劉永坦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

大部份本科畢業於國內的一流大學,僅有孫家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完預科後,便前往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求學,攻讀飛機發動機專業。

(2)研究生畢業院校

這35位獲獎者中,有多達17位沒有留學經驗,不管是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均是在國內高校完成。可見,我們的高校同樣能夠提供高質素教學,培養出能獨當一面的高層次人才。

這其中,就包括「中國氫彈之父」於敏。這位從北京大學畢業的科學家,在氫彈研發的過程中,頂住了眾多從世界名校畢業的專家的質疑,堅持自己的正確理論,最終主導了氫彈的成功研發。

(3)研究領域

被授予「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科學家,除了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有極高的造詣之外,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必定極大地推動了國家科技、經濟建設的發展。就這一點而言,我並不需要列舉誰的事跡,因為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最佳表率。

從研究內容所屬的學科門類看, 15位得主的研究領域主要在理學,13位在工學,5位在醫學,2位在農學 ,有些是在國防科技領域為我們築就安全的堡壘,有的幫助我們牢牢握住了自己的飯碗,有的一直在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總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突出貢獻,才讓我們有了今天的安居樂業。

誰將問鼎2023年度最高獎?

如今,等待3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強勢回歸,各項評審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已經進入初審公示階段,13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候選人也已經早早公示,最終的結果也將很快揭曉。

202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提名

那麽,你覺得,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將花落誰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