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顯微鏡下研究組織、細胞和蛋白質對於預防和治療疾病至關重要。這項研究需要精確測量這些生物結構的尺寸。然而,透過光學顯微鏡觀察這些樣本時,有時會發現它們比真實形態更扁平。
Daan Boltje 和 Ernest van der Wee 的實驗裝置。光學顯微鏡的鏡頭(右下角)被空氣包圍,透過玻璃板觀察小球。在玻璃板頂部,樣品被置於一滴水中。玻璃板和小球之間的距離可以調節,這樣研究人員就可以改變深度。資料來源: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現在首次證明,這種扭曲並不是恒定的,這與許多科學家幾十年來的假設相反。這一突破發表在【光學】(Optica)雜誌上,證實了諾貝爾獎得主斯特凡-海爾(Stefan Hell)在上世紀 90 年代的預測。透過線上計算工具和軟件,每位研究人員現在都能確定生物樣本的正確深度。
用顯微鏡觀察生物樣本時,如果物鏡透鏡所處的介質與樣本不同,光束就會受到幹擾。例如,當使用被空氣包圍的透鏡觀察水樣時,光線在透鏡周圍的空氣中比在水中彎曲得更厲害。這種幹擾會導致測量的樣品深度小於實際深度。
"因此,樣品看起來會變平。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從上世紀 80 年代開始,人們就提出了一些理論來確定一個用於確定深度的校正系數。然而,所有這些理論都假定這一系數是恒定的,與樣品的深度無關。盡管後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史帝芬-海爾(Stefan Hell)在上世紀 90 年代指出,這種比例可能與深度有關,但還是出現了這種情況",雅各布-霍根布姆(Jacob Hoogenboom)副教授解釋道。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前博士後謝爾蓋-洛格諾夫(Sergey Loginov)透過計算和數學模型證明,樣品在靠近透鏡的地方確實比遠離透鏡的地方顯得更加扁平。博士生 Daan Boltje 和博士後 Ernest van der Wee 隨後在實驗室證實,矯正因子與深度有關。
Van der Wee:"我們已將結果組譯成網絡工具和軟件,隨文章一起提供。有了這些工具,任何人都可以為自己的實驗確定精確的校正因子"。
"部份得益於我們的計算工具,我們現在可以非常精確地從生物系統中切出蛋白質及其周圍環境,用電子顯微鏡確定其結構。這種顯微鏡非常復雜、耗時,而且價格昂貴。因此,確保觀察到正確的結構非常重要,"Boltje 說。"有了我們更精確的深度測定,我們在錯過生物目標的樣本上所需花費的時間和金錢就會大大減少。最終,我們可以研究更多相關的蛋白質和生物結構。而確定生物系統中蛋白質的精確結構,對於了解並最終防治異常和疾病至關重要。"
在他們制作的網絡工具中,您可以填寫實驗的相關細節,如折射率、物鏡孔徑角和所用光線的波長:
https://axialscaling.pythonanywhere.com/
然後,該工具會顯示與深度相關的縮放因子曲線。您還可以匯出這些數據供自己使用。此外,您還可以將結果與現有理論的結果結合起來繪制。
編譯來源: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