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吞噬的物質哪裏去了?另一個宇宙?也許並不是!
每當提及黑洞時,人們都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吞噬萬物,甚至吞噬光線都無法逃脫的破壞性力量,仿佛一旦有物質掉進黑洞中,就再也不可能出來。
而在黑洞的吞噬範圍內,也會有許許多多星星的屍骨,這些都是被黑洞吞噬的物質。
那麽這些被黑洞吞噬的物質,到底是什麽呢?
又到底是什麽去了黑洞之後?
什麽叫黑洞。
黑洞是由在一定條件下一些恒星塌縮形成的一種極其密度的物質。
由於黑洞的表面是一層黑的,從外看上去就是只有一塊黑色的東西,所以叫黑洞。
黑洞的直徑可以小到1km,也可以大到幾千十億公裏。
不同的黑洞半徑不一樣,密度就不一樣。
密度的高低,也決定了黑洞的能力強弱,能吞噬更多的物質。
黑洞之所以被稱之為「吞噬」就是因為,當恒星塌縮的時候,就會開辟出一個空間,而這個空間之所以成為空間,就是因為這個空間之內絕大部份的重力會直接作用在這空間內的物質上。
同時黑洞的重力又比較大,這時候就形成一個「吸引」力,這「吸引」力就是可以吸引一切物體的東西,這就是黑洞能夠吸引萬物的「重力」。
當有物體進入黑洞時,就會落入黑洞的吞噬範圍,然後就會被黑洞直接吞噬。
但是也有一些會逃離黑洞的物質,但是不管有沒有物質出來,這個物質自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巨大的變化也是天文學家們研究黑洞的動力學的原因之一。
黑洞的吞噬範圍。
那麽黑洞的吞噬範圍又是多大呢?
通常情況下,黑洞的吞噬範圍大概就在50-100千米左右,這種情況的黑洞數量是最多的,可以說這種類別的黑洞是最普遍的。
同時在這個範圍內,距離黑洞中心的地方,黑洞的重力會隨著距離的減少而增大,所以這個範圍內,很容易就會有星星掉進去,而這裏的地方恰恰又是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恒星又最容易爆炸,因此黑洞的吞噬範圍就這樣緩緩的擴大。
黑洞的吞噬範圍其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和白矮星和中子星一樣,都會逐漸變大。
通常白矮星的吞噬範圍會變大是因為裏面氫氣被燒光了,而中子星的吞噬範圍會變大,是因為中子星內部會裂變,這樣就會使黑洞的質素增大,從而影響到黑洞的吞噬範圍。
因此黑洞的吞噬範圍其實是在不斷的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黑洞能夠吞噬一切物質的能力,得益於黑洞內部的空間比較的大,可以說是比較的空曠。
在黑洞內部,幾乎沒有什麽物質,所以黑洞的空間可以說是非常寬廣的。
能量無法消失嗎?
能量無法從黑洞中消失,Gamma射線暴的形成,是由黑洞吞噬物質時所釋放出來的。
當恒星爆炸時,會形成一個黑洞,黑洞的表面本來就是透明的,所以也不會有任何東西碰撞到黑洞上,黑洞對外界來說也就是只有一個黑點。
但是也正是由於黑洞吞噬一切物質的能力很強,所以當有星星和黑洞之間有「約定」的時候,恒星就會一直圍繞著黑洞,直到這個恒星被黑洞吞噬為止。
恒星被黑洞吞噬的時候,恒星內部的雜質就會被黑洞吞噬,這些雜質本身可以說是不穩定的,所以在恒星被黑洞吞噬的時候,這些不穩定的物質就會發生一些輻射,就形成了大家通常看到的「Gamma射線暴」。
可以說Gamma射線暴就是想告訴大家,在宇宙之中,能量是無法消失的,而是在不斷的轉化,甚至都能夠造成Gamma射線這麽強烈的能量。
所以黑洞的能量當然也是不可能從黑洞消失的,而很可能就是這些能量不斷的轉化成Gamma射線暴。
黑洞吞噬的物質。
黑洞中那些不會被吞噬的物質,很有可能就是氣體,當然還有一些光,它們是不會被黑洞吞噬的,因為氣體不可能一下子就被黑洞吞噬掉,還會有一些氣體漂浮在這裏那裏,這樣就會形成一道「光」,這道光就是光。
所以大家也不用擔心黑洞吞噬物質的時候,其他物質也會直接被吞噬掉,還是會有物質逃離黑洞的吞噬範圍,而且也會形成其他的物質。
在黑洞的吞噬範圍之外的,有一大部份就是氣體,由於黑洞的重力比較小,能夠容易的吞噬氣體,所以黑洞的吞噬範圍之內也會有部份氣體。
這些氣體大都來源於恒星的殘余物,並且由於在黑洞的吞噬範圍之內,氣體濃度比較大,加上黑洞的溫度也是比較的高,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生產氣體的重要場所,也是氣體的倉庫。
當恒星爆炸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強大吞噬能力的黑洞,一些氣體就會被吸附進黑洞之內,但是這些氣體都是非常的稀薄的,所以黑洞內部不會有太多的氣體。
同時也有一些氣體就是從黑洞內部飛掠而過的氣體,這些氣體溫度也是非常的高的,所以黑洞的溫度也是非常的高的,因此這些氣體都會被黑洞吸引到黑洞之內,然後就會直接被黑洞吞噬。
結語
通常情況下黑洞就是吞噬星星的屍骸,可以說黑洞的吞噬能力和恒星的爆炸能力是一樣強大的,這也正是黑洞能吞噬恒星的原因。
其吞噬的物質也正是恒星的屍骸,由於黑洞的吞噬能力強大,所以一些氣體、光什麽的都會被吞噬掉。
當然黑洞吞噬的物質也有一些可能是Gamma射線暴,它能夠釋放能量,但是能量無法消失,所以很有可能有的物質就是轉化成了Gamma射線。
不過又或者是黑洞內的全是Gamma射線,這種可能性和玄學一樣,從來都沒有被科學界證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