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學

三峽水庫:蓄洪163.5米,歷史最高,「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未到

2024-07-16科學

綜述

由於全球暖化,厄爾尼諾次年,今年夏天,中國北方地區遭受到了極端高溫炙烤,而南方地區暴雨連連,多地水浸災害頻發。

三峽大壩,也遇到了有史以來同期最高蓄洪水位——163.5米 為了防洪調劑,三峽大壩也開啟了今年首次四孔泄洪。

三峽大壩如何抗洪

長江、黃河的水,就像兩匹難以馴服的野馬 ,一到汛期,就放蕩不羈。黃河更容易產生水災,是因為黃河泥沙較重,地上河懸而易決。 長江與黃河不同,80%的水量集於汛期,屬於雨洪河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修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三峽水利工程,雖然平時我們看到的都是三峽發電、疏航、旅遊,但 三峽大壩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洪抗旱

三峽大壩屬於 混凝土重力壩 ,主要依靠大壩自身的體重,來抵抗上遊水壓以及其他載荷量並保持大壩的穩定。這種大壩在江水中浸泡, 越泡越結實。2020年實測時,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經由原來25兆帕,升至43兆帕,遠遠超出了設計標準

三峽大壩的高度185米,最大蓄水位175米,枯水期落至155米,防洪限制水位是145米。因此, 這次蓄洪水位到達163.5米,有機會必須及時泄洪,以便為更大的洪峰做好準備。

這裏特別說明一下,正常蓄水位與防洪限制水位之間,水庫容積被稱為共用庫容,這部份庫容在汛期會被騰空,作為防洪庫容或調洪庫容使用,以應對可能的洪水。也就是說, 在汛期三峽大壩水位超過了145米,就應該開閘泄洪,不發電直接向下遊放水 。但具體情況,還要根據當時汛情作出判斷。

中國防洪抗災,已經開始使用現代資訊科技,如 GIS(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技術、氣象預報技術等 ,提高排程決策的精準性和時效性。並 與長江上遊的其他水庫進行聯網排程,實作梯級水庫群的聯合防洪。

三峽大壩如何泄洪

三峽大壩有 23個泄洪深孔和22個泄洪表孔 ,有超強泄洪能力 。大壩的泄洪口非常有講究, 你會發現 三峽大壩泄洪時,水會向上發射 ,為什麽會這樣呢?

1889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水壩決堤,導致庫水瞬間傾瀉而下,短短45分鐘內就向下遊排出了2千萬噸洪水,使得下遊小鎮瞬間被淹沒。研究發現,是洪水攜帶的能量沖擊大壩前面的地基,導致大壩向前傾斜解體。

因此,現在的水庫, 在泄洪口都會增加一個挑角,當洪水放出後,會因挑角形成勢角,消耗大部份水體能量,從而保證大壩地基的牢固

三峽大壩修建時,按照 萬年一遇大洪水標準建設 可以承受流量超過12.23萬立方米/秒的洪水沖擊 。科學家們不但對每一個結構,每一個排水孔都做了精細設計,還進行了無數的數據演算和實驗。目前長江流域降雨量多,但仍在大壩設計範圍之內。

「七下八上」防汛期未至

所謂「七下八上」,指的是每年 7月的下旬,到8月的上旬 。這一時期,由於 夏季風影響,中國多個流域,尤其是長江、黃河、淮河、海河以及遼河等主要河流,往往會出現集中且強烈的降雨過程,從而導致流域性洪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流經多個省份,其水系復雜,支流眾多,一旦發生洪水,影響範圍廣泛,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因此,這一時間段內,相關部門會加 強監測預警,密切觀察水位變化,加固堤壩,清理河道障礙物,以減少洪水風險,並做好應急準備,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汛情分析

根據最近的防汛形勢分析, 長江中下遊的洪水,將在7月中旬全線退至警戒水位以下 ,目前重慶段今年最大的洪峰正在過境。

但是 隨後的「七下八上」期間,包括長江在內的多個流域,仍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汛情 。這意味著,盡管目前某些地區水位有所下降,但仍需警惕後續的強降雨可能引發的新一輪洪水威脅。

結語

三峽水利工程,對中國長江流域乃至全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在不同的時期,發揮著不同的價值。

此次的長江流域極端天氣,正是有了三峽工程的保駕護航,才讓相關水域躲過了大的洪水的襲擊,並對未來的防洪抗澇,做出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