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無路可退!中國制造業抓住「彎道超車」的時機了嗎?

2024-10-15財經

全球制造業正經歷一場全新的「軍備競賽」,其焦點已從傳統制造轉向「零碳制造」。

確實,在「碳達峰碳中和」的全球潮流中,零碳制造的競爭力逐漸成為衡量城市乃至國際競爭的核心。

在這場無硝煙的競爭中,誰能夠率先取得領先?

天津意外地成為了電子資訊工業中「零碳制造」的先驅。

9月24日,聯想(天津)智慧創新服務產業園宣布正式開始運作,標誌著聯想在智能制造領域達到了新高度,並且這也是他們首個完全從頭開始建立的零碳工廠。

在此之前,聯想已在合肥、武漢建有兩大生產基地,並將很快在深圳啟動新的智能制造基地,實作了在全國東南西北中地區的全面布局。

這些生產基地基本上都獲得了國家級綠色工廠的認證,而天津產業園則開啟了全新的零碳制造嘗試,期望能為整個行業提供一個可復制的智能解決方案。

「零碳制造」無疑是當前最大的商機之一。那麽,為什麽天津能成為這場競賽的領跑者,聯想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天津,作為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產業結構老化、過度依賴化石能源、高能耗等問題的困擾,使其在城市競爭中處於劣勢。

然而,許多人可能未曾察覺,天津正在逐步轉型。傳統產業的重負使得達到碳峰的壓力更大,從而促進了轉型的緊迫性和動力。

就在上月,天津成為全國首個釋出碳達峰行動計劃的省份,透過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來全力淘汰落後產能,培養新的增長點。

聯想產業園的建立無疑加強了天津在新一代資訊科技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競爭力,增強了其在智能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對於依賴重工業的京津冀地區來說,這是及時的支援。

天津等城市急需低碳制造,而聯想則具備零碳制造的技術實力,並且是最早投身於低碳實踐和履行社會責任的科技企業之一。

早在2020年,聯想集團就成為國內首批設定科學碳目標的科技制造企業,今年初又明確提出了到2050年實作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願景,走在了眾多企業的前列。

他們不僅有目標,更有明確的行動。

2021年4月,聯想集團作為起草單位之一,與北京賽西認證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始制定ICT行業中首個零碳工廠標準。

緊接著,聯想依據這一標準,從零開始在天津建立產業園,致力於建立一個零碳工廠的標桿。

對中國「零碳制造」來說,必須探索適合國情的方案,而大型科技企業正是在執行這一使命。

零碳工廠的湧現,標誌著中國在低碳化為標誌的新一輪產業革命中走在了前列。

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全球工業經歷了蒸汽革命、電氣革命以及資訊革命,這些革命不僅改變了工業的實力分布,也推動了全球力量的轉移。

如今,在新技術的推動下,以低碳化、數碼化和智能化為特征的產業變革正在迅速發展。

在之前的工業革命中,中國一直是追隨者。透過利用後發優勢,在幾十年內完成了對先進國家的追趕,最終確立了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的地位。

然而,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跳躍,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許多階段需要跨越。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存在機會實作彎道超車?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改革開放前的四十多年中國制造業的演變說起。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工業起步階段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在短時間內建立了一個相對獨立且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

1978年以後,隨著開放政策的實施,制造業開始迅速崛起。

在這一階段,借助於勞動力、土地資源及體制改革帶來的優勢,沿海地區的優先開發成為重要的區域發展戰略。隨著加工制造業的興起,中國迅速成為「世界工廠」,確立了其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

進入2000年後,資訊革命的進一步深入,帶動了互聯網、軟件業及電子資訊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在資訊革命中,中國企業不再僅僅是國際產業鏈的從屬部份,開始展現出世界級的競爭力。從個人電腦到智能電話,再到電子商務,許多領頭企業開始引領全球趨勢。

2015年以來,中國加快了從中低端制造業向高新技術制造業的轉型。

此時,以新一代資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裝備、生物技術和環保技術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導,引來各大城市的密集投資。

中國制造的崛起打破了全球制造業的既有格局,使國際產業競爭愈發激烈——從碳排放到零部件出口,每一環都成為競爭的焦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首先提出碳中和與碳達峰的時間表:力爭在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

這個被稱為「3060」方案的政策,不僅體現了大國的責任,也是尋求國際共識的過程,更是對時代趨勢的超前布局。

當制造業升級與「3060」目標相碰撞,必將激發一場基於低碳化、數碼化和智能化的產業大轉型,「零碳制造」正是這一轉型的核心。

這場轉型關系到能源轉型和產業升級,同時也關系到中國制造能否在未來實作「彎道超車」的可能。

零碳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近年來日益動蕩的國際形勢下,大國之間的博弈頻繁出現,從貿易到科技,從能源到碳排放,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是競爭的焦點,稱之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一點也不為過。

在這種背景下,零碳制造一方面引領著能源革命的方向,另一方面確定了制造業升級的路徑,也塑造了國際競爭的未來。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廣闊的地域和豐富的資源,但同時也面臨能源供需的局部不平衡。依賴傳統能源的局面需求改變。

因此,推動雙碳轉型首先是確保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在此方面,中國已在光伏、風電和儲能等領域建立了領先優勢,為實作碳中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從產業變革的角度看,碳中和和碳達峰不僅是挑戰,也是推動高質素發展的機遇,它促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考慮到勞動力優勢的減弱、人口老齡化的沖擊、土地成本的持續上升,以及市場和資本改革紅利的枯竭,推動制造業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便是激發內生動力。

然而,內生動力的激發需要產業內部的技術創新,也需要行業外部的推動力。

在關鍵時刻,零碳制造扮演了這種推動力的角色。

從國際視角看,近年來,一些已開發國家透過碳排放來幹預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甚至以碳關稅的名義進行貿易保護,制造了不公平的競爭環境。

盡管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大多數產業仍位於價值鏈的中低端,相較於已開發國家,承擔了更多的汙染和碳排放。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主動設定「3060」目標,不僅有助於在碳排放話語權上獲得更大自主權,還能推動能源和產業的轉型,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壓力帶來動力。在過去幾輪工業革命中只能作為追趕者的中國,在雙碳革命中已經走向前列,成為新的領跑者。

這是一場刻不容緩的「硬仗」,同時也為制造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