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強綠色低碳產業——2024廣東高質素發展高峰論壇圓滿舉辦

2024-05-25財經

為深入研究和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服務國家、地方、行業、企業高質素發展大局,2024年5月23日,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和廣東省低碳發展促進會主辦、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廣州市碳達峰碳中和產業聯盟企業聯合會協辦的「2024廣東高質素發展高峰論壇:培育新質生產力,做強綠色低碳產業」圓滿舉辦。

論壇由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呂建成主持,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為論壇致辭。廣東省、廣州市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和多位院士、知名專家共聚一堂,探討能源轉型過程中新質生產力培育帶來的能源產業變革,為推動廣東高質素發展獻計獻策。

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致辭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呂建成所長主持論壇

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變革及綠色低碳產業變革

呂建成指出,現階段,廣東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素發展階段轉變,培育新質生產力,既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潛力,同時也將倒逼經濟社會體系全面轉型升級。在此關鍵時期,探討碳達峰碳中和行程中新質生產力培育帶來的能源變革以及綠色低碳產業變革,適逢其時。汪集暘在此基礎上將目光聚焦於廣東省較為特殊的氣候特征,指出若能將熱量分配不均帶來的能耗問題透過能源變革加以改善,將會在綠色低碳的道路上邁出重要的一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 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潘家華 教授做主旨報告

能源基金會行政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做主旨報告

零碳轉型急需技術創新,零碳可再生能源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潘家華教授做【零碳能源產業體系助推轉軌別離化石燃料】報告。報告中指出,農耕文明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基於生物質能源的,工業文明現代化產業體系則是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阿聯酋共識】中提出的「轉軌別離化石燃料」宣告了化石能源終結的開始,在人類能源變革和應對氣候變遷行程中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

現如今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從高碳的化石燃料軌域轉向零碳的可再生能源為動力基礎的軌域體系,包括零碳能源器材、儲能產業體系以及與之相匹配的終端能源消費產業體系,可以說是碾壓化石燃料產業體系,蘊含著巨大的潛力,且零碳能源的終端消費體系可使能源體系變軌更安全、更經濟,同時也能帶動更多的就業崗位。

能源基金會行政總裁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在【在碳中和趨勢下加速打造廣東新質生產力】報告中指出,全球零碳轉型急需技術創新,2020-2030年是清潔能源規模化發展的關鍵視窗期。清潔能源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2023年清潔能源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力為11.4億萬元,對GDP增長貢獻力為40%。中國清潔能源投資在全球占主導地位,本土規模化的市場需求,降低了關鍵技術的成本,加速了技術叠代,助力全球零碳轉型。

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組成的中國「新三樣」,成為拉動出口增長的新動能,廣東的「新三樣」出口同樣表現優異,2023年「新三樣」出口達1436.2億元。除此之外,廣東在積極打造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謀劃新型儲能發展等新賽道也正在跑出加速度。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做主旨報告

強化被動型生物質利用,收獲能源、環境、經濟、雙碳、社會多方效益

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在【強化被動型生物質利用】報告中從生產力的三大要素聯系到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解讀和辨析主動型生物質與被動型生物質,並指出當前生物質產業主要存在的三類問題:資源內容認識不清,缺少管理機制;利用技術水平低,缺乏行業標準;原料價格隨意波動,缺少相應的扶持政策。在此基礎上對應提出了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三點建議:賦予被動型生物質能戰略資源內容,納入自然資源管理;加強科技支撐,鼓勵高值利用模式創新;規範定價機制,保障高效及時無害處置。

新質生產力要發揮創新型人才的作用、使用創新的生產資料、創新著力於生產物件。生物質是傳統的物質,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重要來源,其剩余物(廢棄物或被動型生物質)量大面廣,具有環境和資源內容,透過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生物質的利用效率、質素、效益,高效、無害化綜合利用被動型生物質,可產生能源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雙碳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南方電網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做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伯明翰大學John Loughhead教授做主旨報告

節能降碳以實作「雙碳」目標,深度脫碳以實作溫室氣體凈零排放

南方電網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饒宏做【南方電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展望】主旨報告。報告指出,2024年新能源已成為南方區域第一大裝機電源,未來新能源將逐漸過渡到主力電源,發電量快速增長,體現出新能源的價值。報告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十五五」及中長期規劃的新能源規模、消納、滲透率以及常規電源規模、分布式光伏、新型儲能等方面,提出新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三性」帶來的平衡問題,需要長時儲能支撐實作電力系統多時間尺度下的動態平衡;煤電節能降碳是實作「雙碳」目標的重要一環,需加快煤電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伯明翰大學John Loughhead教授在【英國工業集群深度脫碳行動方案和前沿技術】報告中介紹了英國的工業脫碳路徑以及英國努力實作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方法。目前英國的工業脫碳總體方法是氫的利用,還有工業過程中的碳捕獲、利用、儲存以及電氣化,並在確定的產業集群中推進以實作多部門的規模效應和杠桿效應。

「推動和護航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圓桌論壇

聚焦廣東新質生產力,護航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蔡國田主持「推動和護航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圓桌論壇環節,國家應對氣候變遷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王謀、華南農業大學生物質工程研究院院長謝君教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鵬研究員、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羅燕萍院專業總工程師參與圓桌討論。

嘉賓圍繞從廣東新質生產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在全國的地位和優劣勢、面臨的綠色國際貿易壁壘的現狀與應對、廣東綠色低碳產業發展的機遇和行動三方面探討了如何推動和護航廣東省綠色低碳產業。專家指出數碼化技術在能源領域的運用成本依然較高,且數據的協調和交換機制還存在諸多問題。在「碳關稅」問題上需要高度關註國家層面的應對方案中有無明確訊號,企業自身也要做好碳計量相關的基礎工作並不斷尋求最適合的技術手段與方式。針對與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地鐵出行,專家指出未來會加強供電系統的迴圈利用,基於列車執行、地下照明和空調系統帶來的能耗問題,會在儲能和節能方面進一步研究。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林莉莉 見習記者姜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