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財經

供給側改革困難重重,問題到底出在了哪?

2024-10-28財經

前些年吶,咱聊得最多的一個經濟學名詞得算供給側改革啦,那布局可老宏大了,聽著也賊高大上呢,內容還不少嘞,像促進資源整合呀、把投融資結構給最佳化嘍、實作產業升級啥的,可實際操作起來就這麽幾樣:

推動資源進行整合呀,就像是把那些民營的煤礦以及鋼鐵廠再關停一批,那這些資產該咋辦呢?讓它們並入國企,進行統一管理,這就是所謂的重組最佳化啦。

把投融資結構最佳化一下哈,更清楚點兒說呢,房地產方面銀行不再繼續貸款啦,那多出來的錢就拿去搞實體啦,給民營經濟扶持扶持。

實作產業升級,這是我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事兒,要解決「卡脖子」技術,得優先扶持芯片、生物醫藥、新型裝備制造業這類的。

這幾招呀,都針對著生產發展過程中碰到的實際難題呢。落後的產能被淘汰啦,新型的產業能發展起來啦,資源也能整合到一塊兒啦,生產效率也跟著提高啦。

可實際上執行的時候,出現了好多問題呢,簡直就是理想那叫一個豐滿呀,可現實卻太骨感啦。

先來講第一個問題哈,得促進資源的整合呢。那啥叫整合呀?說白了就是把大的和小的合並在一起,強的和弱的合並到一塊兒。

不過到底誰大誰強呢?顯然是國企更大,民企更小;國字頭的更強,民字頭的更弱。

咋整合呀?行政方面能用各種名頭呢,像環保之類的,把一批廠給關了;資本層面呢,能直接去收購,或者進行資產重組。

之前一直有說法說國進民退,盡管官方已經出來表明不是這麽回事啦,但在一些傳統領域,實際情況就是這樣的,而且傳統領域吸納的就業人群是最多的呢。

這麽一來問題就出現啦,不但得淘汰那些落後的生產能力,還得削減固定資產以及人員呢,你得進行精兵簡政,讓自己輕裝上陣呀,可老百姓得養家糊口,得靠吃飯過日子呢。

要是大規模地把原來的職工給辭退了,那就跟上個世紀搞工人下崗那情況差不多唄。工人沒了活兒幹,從體制內安穩的職工變成社會上閑閑散散的人啦,還沒啥多余的本事,有些人或許一輩子都得到處去打零工呢。

不是誰都有創業的本事,也不是誰都能在之後找到更棒的工作。

這些被從體制裏趕出來的人該咋辦呢?唯一的法子就是盼著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再往後的下一代能回到體制內。

要是一兩代人趕不上趟,那產生的結果就是跟體制內的人差距越來越大,到頭來不管是在職的還是退休的,貧富差距都變得越發厲害啦。

那民間在這個時候會怎樣進行自救呢?要是薪金性的收入已經沒辦法改變生活狀況啦,那就只能拿出自己存的錢去賭一把啦。

有去賭銀行理財的,有去賭股市的,有去賭 P2P 的,有的人賺了錢,也有的人輸得傾家蕩產,最後淪落到社會最底層,不過大多數人會把資金投向房地產。

這就來到了第二個問題啦,那就是怎樣去最佳化投融資的結構呢?

以前社會上的主要投資方向就是房地產啦,為啥房地產能脫穎而出,還能在很多年裏一直很火呢,其實說到底還是跟錢有關系呀。

所謂最佳化投融資的目的呢,其實就是得讓錢有個去處呀,這裏有個前提條件呢,那就是錢到底是從哪兒來的?

我們用的錢呀,本質上來說就是國家欠我們的呢。大家把錢存到銀行,那銀行就欠著大家的錢啦。你從銀行貸款去買房,這時候你又反過來成了欠銀行錢的啦。

這前後左右啊,都躲不開一個債的事兒,是債那就得還唄,那怎麽還呢?要麽就用以後的收入去還,要麽就等著財產升值,很明顯,後面這種方法來得更簡單些。

那啥投資品最好呢?就是房子呀,房子跟老百姓住的需求最貼近,這是一方面呢。關鍵在於它和地方政府緊緊綁在一起,房子要是賣不出去,那自然就不好賣啦,地賣不出去,就沒財政收入啦,沒收入拿啥搞基建呀,拿啥還債呀,企業資金鏈能斷,政府資金鏈要是斷了,出現大規模債務違約,那事兒可就麻煩嘍。

樓市能「房住不炒」,還能限購限貸呢,不過到該托底的時候就得托底呀。重點是這個底最後還是得花錢去買房子。

不過前面已經講過啦,普通老百姓買房一方面是為了居住,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透過投資賺些錢呢。要是說靠薪金性收入來還房貸,即便能還得上,那也沒多余的錢可以用來消費啦。

別指望有錢人來給你兜底啦,他們就知道割窮人的韭菜呢。要是割不到韭菜,他們早就跑得沒影啦,還能給你兜底?別做夢啦!

要是經濟一直穩定地向前發展呢,或許就能有把房地產慢慢從國民經濟支柱的位置給替換掉的空間啦。可偏偏來了一場新冠疫情,各行各業都雕零衰敗了,大家兜裏都沒錢啦!

沒錢的時候,要是再去替換房地產、轉換投資方向,然後猛地抽出資金,那只會導致更多家庭破產,銀行出現一堆壞賬。所以呢,還是得繼續保持穩定,得讓原先的資金體量保持不變。

所以呀,把投融資結構給最佳化到最後就又成了穩定房地產這事兒啦。

不過緊接著碰到第三個難題啦,錢依舊被困在房地產裏出不來,那該怎麽達成產業升級呢?

實際上,我們真的做到了,還解決了一批關鍵難題呢。無論是載人航天,還是芯片制造,又或者是國產大飛機以及新型戰鬥機,這幾年我們的進步都特別大,簡直是突飛猛進的。

不過得留意哈,雖說這是企業弄出來的,可都頂著國字號的名頭呢,裏頭全是央企,幾乎沒民企啥事兒,把全國的力量集中起來辦事,要是能辦成一兩項,其實不算太難。

不過要達成整個產業的升級呀,僅僅依靠一兩個國有企業肯定是不行的呢,得有好多像華為那樣的民營企業才行呀,得有能和蘋果、特斯拉相媲美的那種很厲害的企業呀,我們到底有沒有呢?

有呀,不過數量挺少的,規模也不大,那可咋辦呢?有個法子,利用資本市場讓優秀的企業能顯現出來。但這招在美國歷經幾百年都管用,拿到我們這兒,就得打個問號啦。

有了科創板後,大家肯定不會想著去爭取上主機板啦,因為主機板要求高、標準還多呢;能走註冊制的話,絕對不會去走稽核制找那死路,總而言之,只要能進入資本市場就行,不管是真有本事還是就靠幾張 PPT 忽悠。

等進去以後就容易辦啦,要是能把企業搞好就接著幹,要是搞不好就把股價擡得高高的,到時候直接把錢套出來就走人。說到解決「卡脖子」技術呀,那只是順帶的事兒,搞好了自己臉上有光,股民也能跟著沾光,要是搞不好,拿著錢就走,反正股市裏不缺韭菜呢。

反過來看哈,如果真的都跟華為似的那種很厲害的企業,上市就是公司剛開始那會兒融資的一種辦法唄,等後面開始盈利了,就應該一直回購股票,或者給股民分分紅啥的,再不然就琢磨著去主機板上市,把公司繼續做大做強。可問題是,有幾個企業能這麽幹呢?

我們瞧見的都是企業成天喊著缺資金,技術老是在搞攻關,高管一直都在套現,可就是沒法看到成果,也看不到盈利。

這樣的民營企業,那肯定是指望不上啦。

問了三個問題後,結果是國家在前方沖鋒,地方政府卻在觀望,房地產依舊是產業支柱,老百姓在股市裏依然像韭菜一樣。經濟總量雖然提升了,但產業結構並未發生本質性的改變。

當然啦,這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像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啦,新冠那樣的疫情啦,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內部原因,就好比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稅方面的問題呀,國企跟民企的效率方面的問題啦,還有那麽多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呢。

這可不是一場單靠供給側改革就能定下來的事兒啦,得在需求側開始搞改革啦,具體該咋做呢,咱就留到下一篇再講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