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農民交公糧:不該被遺忘的時代記憶!

2024-05-30三農

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不知道你們對糧站這個地方還有沒有印象。以前每個鎮上都會有一個糧站,每年到糧食豐收的季節,十裏八村的農民就會排著隊推著自家的糧食到糧站。不過現在糧站基本上都荒廢了,伴隨著糧站一起消失的,還有那對於老一輩農民來說十分深刻的經歷:交公糧。

什麽是公糧呢?簡單來說就是上交給國家的糧食。這裏的上交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農業稅征收,一種是糧食統購。從字面意思中也可以看出,「征」是無償的,「購」是有償的,不過即便有償,價格也很低。交公糧,說到底就是農民將自己辛苦勞作一年收獲的糧食幾乎無償交給國家,支援國家建設。

自古以來,不管歷史朝代如何更叠,糧食都是治國頭等大事。交公糧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統治階層對農民加收稅收的方式就是糧食,之後歷代一直沿用這個方式。

等到新中國成立後,農民翻身做主,從給地主打工,到可以自己使用土地。不過剛建國時國內百廢待興,為了加快生產搞建設,國家在農村基層成立了糧站,繼續沿用了征收公糧這一政策。

六七十年代,中國實行的是集體生產,交公糧是以各生產隊為單位的。到了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集體生產被個體生產替代,交公糧也變成一家一戶為單位。但不管是哪種方式,農民們任勞任怨,一年四季努力耕耘,將自己種出的最好的糧食上交國家,以支持國家建設為榮。

而且那時候農村大多都沒有公路,交通不便,農民們大多是靠著人力,推著小推車,或者挑著扁擔,艱難地將一袋袋糧食運往糧站。網上有很多相關的影像資料,記錄下了農民辛苦排隊交公糧的畫面。路遠的天不亮就要動身,經過幾個小時的路程將提前晾曬好的糧食運到糧站等待驗收、過磅。

運氣好的折騰一趟就沒事了,運氣不好驗收不合格的,還要把糧食帶回去接著晾曬,直到達到標準了再送過來。不誇張地說,交公糧也是個不輸種地的辛苦活。要說苦那必然是苦的,很多家庭將糧食交上去之後,剩下的糧食都不夠自家吃。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裏辛辛苦苦勞作一年,最終落下的糧食連自己都餵不飽,想想都是淚。可是在那個年代,交公糧是國家交給農民的任務和使命,國家生產建設需要農業的支持,需要廣大農民的支持,他們必須勒緊自身褲腰帶以國家為先。

隨著中國經濟建設得越來越好,農民身上的擔子沒有那麽重了。2006年,中國正式廢除了農業稅,農民從此不用再交公糧了,收獲的每一顆糧食都可以自由支配了,交公糧也就此結束了歷史舞台。到現在,農民的生活比以前好過許多,國家出台了各種糧食補貼政策,鼓勵農民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但是,歷史不應該被遺忘,曾經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默默付出的農民也不應該被遺忘。

一定程度上,沒有他們之前的付出,就沒有如今各位的美好生活。農民群體值得更多的尊重和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