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被兵馬俑改變的村莊

2024-04-01三農

來源:陜西農村報

1974年的春天,一束光照亮了驪山腳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地下軍團」,近8000個秦兵馬俑鮮衣怒馬、千人千面,驚艷世人。而這束光,不僅照亮了一段蕩氣回腸的輝煌歷史,也照亮了一個小鄉村的別樣未來。

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發現地,西安市臨潼區秦陵街道西楊村自此迎來「高光」時刻。也是從那時起,這個小鄉村和「兵馬俑」相互守望。50年來,關於兵馬俑的每一次「發現」都令人炫目;50年來,小鄉村的每一次變遷都與兵馬俑緊密相連;50年來,悠遠歷史與詩意煙火交融、碰撞,不斷創造著奇跡,續寫著精彩。

1

古與今碰撞

小鄉村有了不一樣的生活方式

3月12日,中午的日頭正好,曬得人暖洋洋的。坐在門口的長凳上,抽兩口旱煙再呷幾口茶,楊誌發舒服得直瞇眼。

「楊叔,又來人了!」一陣爽朗的招呼聲打斷了楊誌發的「好夢」。聽聲兒是熟人,他慢吞吞地起身,把煙袋鍋子在鞋底上磕了兩下,這才笑著迎了上去。

領著來人穿過那扇寫著「秦俑發現人文化館」牌匾的木門,聽著熟人介紹廳裏那些記載著自己「豐功偉績」的陳列櫃,直到在一個堆滿書籍的案幾前落了座,楊誌發始終淡淡地笑著。

作為兵馬俑發現人之一,88歲的楊誌發雖然記憶力大不如前,但那段50年前的往事卻深深地烙在他的心裏:「忘不了,永遠也忘不了!」

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春天。1974年3月29日,楊誌發和同伴在村西南的柿子林抗旱打井。他們怎麽也沒想到,一䦆頭挖下去,會讓「沈睡」2000多年的秦俑就此「蘇醒」。

更沒想到,這一䦆頭,不僅創造了考古史上的偉大奇跡,也改變了他們和整個西楊村。

隨後,在那片土地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兵馬俑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也陸續發掘開放,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至。西楊村的「春天」來了!

「這幾十年來,兵馬俑越來越火。咱村和兵馬俑只隔了一道墻,遊客只要來了,就會到村裏轉一轉。」慢慢地,西楊村開民宿、做陶俑、賣工藝品的人越來越多,楊誌發也有了新的營生:在景區簽名、在家裏辦文化館、和兒子成立直播團隊,把兵馬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千年之謎,永恒之美。歷經半個世紀,兵馬俑的神秘面紗被一點點揭開,不僅將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娓娓道來,也在古與今的碰撞中,為小小的西楊村創造了更多可能。在這裏,時代史詩與人間煙火相得益彰;處處可見的文化元素,催生了創業創新的熱潮;村裏村外遊客如織,每天都與世界「接軌」……先一步吃上「文旅飯」的西楊村,在一次次變革中美起來、富起來。

「靠山吃山、靠俑吃俑」。為了做大旅遊產業,2018年由幾個村合並而成的秦俑村應運而生。西楊村作為其中的一個組,全部並入秦俑新村,村民們依靠民宿、餐飲、兵馬俑工藝品制作銷售等,過上了富足和美的新生活。

送走一撥客人,楊誌發又坐在門口的長凳上打起了盹。而他的兒子楊建斌,也為當天的直播忙活起來。

2

新與舊交織

小產業闖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兵馬俑出土那年,楊曉娟才一歲多。在那之後的三四年,她只是懵懵懂懂地記得,父親、母親和姐姐都曾在當時的考古隊上過班。年幼時她一度以為,那些深埋在地底的「泥人人」沒啥用處,直到漸漸懂事她才意識到,自家村出了一件多麽了不起的事。

「聽老人說,1976年一號坑開始大開挖,來的都是北京的專家,場面壯觀得很!」時至今日,51歲的楊曉娟講起那段故事時依然神采飛揚,「我6歲那年的國慶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一毛錢一張門票,來的人那叫一個多。」

蜂擁而至的除了遊客,還有一個接一個的機遇。背靠兵馬俑,曾經的西楊村人人都做起了小生意。有的在景區兜售紀念品,有的在家門口推銷土特產,有的開農家樂牌招攬客人……楊曉娟也找到了一些「新門道」,並在之後的幾十年裏,始終圍著兵馬俑打轉兒。

「20年前我就在兵馬俑市場賣貨,後來又開了一家廠子,專做兵馬俑工藝品雕刻銷售,經常和外國人打交道。」楊曉娟性格潑辣、能說會道,在這期間結識了不少外國遊客,「他們來我這兒,最喜歡的就是體驗兵馬俑制作、品嘗農家飯菜。」

而這,也給了楊曉娟新的啟發。2017年,她和丈夫把自家的幾孔老窯洞翻新改造後,建起了一家名為「秦俑村窯洞庭院」的特色民宿。14間窯洞客房連帶餐飲,兩口子雇了十來位村民,還是忙不過來。

灑滿陽光的院子、點綴其間的花叢、掛在門前的燈籠,亭台間流水叮咚、魚群嬉戲、綠植環繞……楊曉娟的窯洞庭院古色古香、韻味十足,一到節假日經常「一房難求」。

為啥這麽受歡迎?楊曉娟說,她的窯洞庭院其實別有洞天:前院是精心裝修的新窯洞,木制大炕、帷幔流蘇,既典雅又新潮;後院則保留著兩孔年代久遠的老窯洞,青磚鋪地、泥巴糊墻,既古樸又簡單。遊客可以在新窯洞裏體驗純樸的民俗風情,也可以在老窯洞裏享受親手制作兵馬俑的樂趣。

在這新舊對比、新舊交織中,不光楊曉娟的小院越來越火,阿攀客棧、沐光小院、兵馬俑主題民宿等也成了網紅打卡點。

小庭院大經濟,小產業大空間。如今在秦俑村,獲得市級以上美麗庭院的民宿有96戶,70%的村民從事民宿、餐飲、工藝品制作銷售等,年人均純收入達五六萬元。家家有產業、人人有事幹的新局面正給秦俑村闖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

光與影重合

小視窗看見「未來式」美麗鄉村

跑了一上午,接待完來自廣西的遊客,秦俑村導遊李曉絨回到村裏的一處農家樂牌。隨便吃了兩口後她就守在門口,一邊背英語講解詞,一邊等著下一撥遊客到來。

在村裏當導遊,每天為遊客講解秦文化變遷、文物背後的故事及當地的風 土人情……這份「家門口」的工作,41歲的李曉絨已經幹了16年。在秦俑村200多名村民導遊中,她是「資深」一員。

「往年還有淡季,但這一兩年來兵馬俑旅遊的人爆滿,天天都是旺季。」盡管每天忙得團團轉,李曉絨卻越幹越有勁。用她的話說,如果沒有兵馬俑,自己會和村裏大多數婦女一樣,不是進地幹活,就是外出務工。

改變源於2007年。那時候,隨著兵馬俑景區日漸完善,中外遊客呈「井噴式」增長,景區導遊就算連軸轉也接待不過來。咋辦?開設導遊培訓班,吸納周邊符合條件的村民加入進來培訓上崗。李曉絨也成了其中一員。

「在村裏做導遊是份很好的工作。但要吸引遊客,除了要把和兵馬俑有關的歷史文化摸清吃透,還得講得生動、講得有趣才行。」這些年來,李曉絨每接一場解說就能掙100多元,旺季時一天能接三場。說話間,又來一個團,她趕緊拿上印有兵馬俑圖案的小旗子迎了上去。

午後的陽光照在古色古香的村道上,濃濃的煙火氣升騰起來。漫步村中,秦風漢瓦式的花園建築、隨處可見的兵馬俑工藝品,將古韻美和時尚感完美融合,成為這裏最具標識的「邀請函」。

聽著導遊講解,循著歷史的銘印一路探尋,仿佛開啟了一場延續千年的時空對話。而這種感覺,在到達兵馬俑一號坑旁的VR影院時更是達到頂峰。

只見大螢幕上,秦俑步兵、騎兵、長矛方陣、戰車隊於戰鼓中集結;畫面一轉,青銅水禽幻化成真、販夫走卒絡繹不絕、茶肆酒館幡旗掛起……光影流轉間,VR科技讓遊客瞬間穿越到兩千年前。身處其中,就像站在時光的路口,一邊是歷史深處,一邊是現代繁華,讓人震撼不已。

兵馬俑是一處活著的文物寶庫。在秦俑村黨支部書記楊臨潼看來,兵馬俑更是一個「視窗」,透過這個「視窗」,歷史文化的魅力被放大了,村裏最吸引人的地方被放大了,「未來式」的美麗鄉村也有了清晰雛形。

古今融合,交相輝映。千百年來,兵馬俑雖靜默無聲,卻蘊含著萬千語言,不斷向世人講述著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而秦俑村也在時光交錯中,一步步捕捉著自身獨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密碼……(記者 黃敏 賴雅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