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一人能耕千畝地,礦坑也能變良田,太湖之畔這個村,數碼化程度超高!

2024-03-26三農

【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系列

播出內容:【東衡——數碼鄉村 現代江南】

播出時間:2024年3月12日(周二) 20:00

播出頻道:CCTV-4

江南水鄉 智慧農業

追肥的時間到了,開啟手機,點進小程式,預約一下,無人機和無人機操作手就會根據合適的時間前來作業,其間完全不需要農戶親自到場,人家分分鐘就給搞定。

這是浙江德清縣東衡村農田裏的景象。在這裏,施肥、播種、翻耕、收割等重要農事生產環節,都可以透過當地打造的數碼化智慧農業系統來完成。不僅如此,連什麽時候需要施肥,什麽時候開始播種,災害天氣如何應對,病蟲害怎麽防治等問題,系統也都會給出提示。

位於太湖南岸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東衡村,距離杭州不到60公裏,距離莫幹山風景區僅30公裏。在這裏,不僅可以看到傳統江南水鄉風光,還能領略到現代化數碼鄉村的魅力,無論種田還是養魚,一部手機都可以解決大部份問題。

如今,東衡村所在的德清縣,建有11個數碼農業示範園,4100個物聯網套用示範點,在種植、養殖等多領域都實作了數碼化。

化劣勢為優勢 變礦坑為良田

東衡村擁有7000多畝耕地,和別的村莊不同,這些耕地裏超過一半都是2016年經由礦坑填埋後改造出來的。而礦坑變農田的故事,還得從30多年前說起。

20世紀90年代,東衡村附近的上海、杭州等地先後開展大規模城市建設。東衡村擁有幾座石山,且水路通達,可以運送石子到周邊城市,由此村裏人便開始了開山采石的營生。這營生能帶來豐厚利潤,所以幾乎家家參與開礦。錢越賺越多,然而村莊環境卻一日不如一日,挖采出來的礦坑連草都長不出來。

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不能長久。2009年,東衡村關掉了所有的礦坑。關是關掉了,但是幾十米深的礦坑安全隱患可不小,然而2100多立方米的體量填埋起來代價也很大,那時的村集體根本負擔不起這筆費用。

直到有一年,有人主動找上門來,說自己有一批泥漿可以免費拉到村裏填埋礦坑。後來又有人找來,說是可以貼錢傾倒泥漿來填坑。經過一系列考察之後,人們發現村裏的礦坑可以作為泥漿的消納場所,而且可以透過公開招標,把礦坑的利益最大化,以此來發展村集體經濟。

思想一轉變,劣勢就變成了優勢。2011年,透過招標,東衡村進賬1.08億元,後續參考這個價格,東衡村靠礦坑填埋總共獲得了1.6億元的收入。這筆收入的一部份,以分紅的形式平均分配給了每一位村民,另一部份則用作了村莊發展資金。

勞動力有去處 村民多收入

如今,德清縣數碼農業系統的支撐,讓東衡村的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大大減少,而富余出來的勞動力該如何就業,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2016年,東衡村依托村裏原有的湖州鋼琴廠建起工業園,從木材加工到零件生產,到鋼琴整體組裝,都可以在園區內完成。工業園的建設,不僅解決了村裏人的就業問題,也讓村集體資產從2013年的200多萬元,增加到2023年的3億多元,村集體年收入超過3500萬元。

今晚20:00,釘選CCTV4,【記住鄉愁】#鄉村振興系列#,走進杭嘉湖平原上的江南水鄉,看一座數碼化程度超高的現代鄉村!

編輯 | 王琳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