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洪中】
大眾汽車準備關閉德國本土工廠的風波還在繼續,根據9月11日報道,德國最大的產業工會IG Metall(德國金屬行業協會)已於當日開始集體談判,要求為該國汽車、電氣和金屬行業近400萬工人加薪7%。
這件事情帶給德國的經濟影響目前還無法有效估計,不過關註德國經濟的讀者都會註意到,「去工業化」這個詞在德國媒體和公眾場合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那麽,德國正在「去工業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嗎?
這還要從最新一屆德國政府的構成說起。
2021年12月,以朔爾茨為總理的德國新一屆聯邦政府上台。這屆聯邦政府由社會民主黨、綠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組成。在德國的政治版圖上,通常用紅色代表社會民主黨,綠色代表綠黨,黃色代表自由民主黨,所以這一屆聯邦政府得到了一個外號:交通燈政府。
交通燈政府。從左到右:經濟部長哈貝克,總理朔爾茨,財政部長林德納。圖片來源:德國【世界報】
社會民主黨是當今德國政治黨派中最年長的,起源於1864年成立的「國際工人協會」,即我們常說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第一國際」。社會民主黨經濟政策的重點始終在於保護工人階級的利益,簡言之以「均貧富」為己任。
綠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8年受到毛澤東思想影響的德國學生運動。1980年綠黨成立時的參與者,主要是環境保護者和反戰運動人士。最近幾十年,綠黨的經濟目標是大力推動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以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經濟政策的重點是「棄核能,去煤電」。
自由民主黨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一個奉行公民自由主義的政治黨派,堅持最大限度地限制國家權力。自由民主黨的經濟政策是減少國家幹預,反對國家無上限的舉債,力挺「穩健預算」。
基於這三個執政黨的政治理念,交通燈政府目前的經濟政策的焦點是擴大福利開支、補貼能源轉型和限制國債增長。由於這三者經常處於矛盾狀態,結果是執政三黨爭吵不斷,互為掣肘。
交通燈政府上台執政才三個月,俄烏戰爭就爆發了。朔爾茨總理在聯邦議會發表了高亢激昂的演說後,德國政府打破了不向沖突地區輸出武器的傳統,大規模軍援烏克蘭。由於財政預算限制,聯邦政府不得不削減基礎設施建設和科研教育等其他方面的開支。同時,俄烏戰爭初期,能源價格大幅上揚。盡管如此,綠黨經濟部長哈貝克仍然一意孤行加大推動能源結構轉型,轉嫁到德國企業身上的轉型成本與日俱增。
面對交通燈政府的經濟政策,德國工業界開始反彈,首先發難的是化工巨頭巴斯夫。董事會主席薄睦樂在2022年10月公開宣布,巴斯夫不會繼續在德國或歐洲投資。他聲稱巴斯夫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復雜繁瑣的環保政策和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他說他在德國和歐洲看不到有能賺錢的地方。巴斯夫登高一呼,同行紛紛響應,朗盛、科思創和贏創等化工大佬相繼作出了減少、推遲或完全停止在德國本土投資的決定。
德國企業邁上「去工業化」的長征之路。圖片來源:Kettner Edelmetalle
除了化工行業,如此「用腳投票」的還有汽車行業的一眾跨國企業。德國四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采埃孚、舍弗勒和大陸全部宣布將投資重心轉移到海外,主要目的地是美國和中國。
眾所周知的是,除了面臨和化工企業同樣的挑戰外,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還不得不接受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未來不在德國的事實。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在今年5月對下屬143家零部件供應和車輛改裝企業就其今後投資意向進行了一輪調查,只有1%的企業表示會繼續在德國投資。德國三大著名整車廠奔馳、寶馬和奧迪的策略則略有不同。他們在德國的投資明顯傾斜到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領域。但從整體上講,這三家整車廠在美國和中國的投資力度明顯超過了德國本土。
機械制造行業是德國工業的「三駕馬車」之一。與化工和汽車行業不同,機械制造行業企業眾多,產品覆蓋領域廣泛,因而展現的畫面不像化工和汽車行業如此單一。
德國普華永道在今年4月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中說:超過一半以上(56%)的被調查企業對德國經濟今年的發展持悲觀態度。這個百分比超過了新冠期間的悲觀程度,達到了普華永道以往歷年對機械制造行業調查結果的最高水平。
根據被調查企業對本企業今年銷售收入的預計,與去年相比,今年將平均下降5.1%,創造了近三年來的歷史新低。將近一半(47%)的被調查企業認為生產成本在今年下半年會進一步提高。德國聯邦統計局今年7月釋出的數碼表明,德國機械制造行業在2022年一共在全球投資了69億歐元,遠遠低於新冠前的2018年超過80億歐元的水平。德國機械裝備工業協會日前調低了對今年產值的預測,從-4%調低到了-8%。
企業調整其投資方向和力度是基於企業對未來的判斷。隨著德國營商環境沒有好轉,企業不得不采取進一步的措施以圖眼前的生存。巴斯夫2023年全球銷售額同比下降了21%,息稅前利潤和銷售額之比下降到5.5%。盡管巴斯夫從2022年就開始大力降低成本,董事會主席薄睦樂在今年4月的股東大會上承認減支的力度遠遠不足以使企業走出困境。巴斯夫只是德國眾多陷入困境的工業企業的代表。
德國企業減支的方法基本上只有兩種:削減銷售和管理費用以及裁員。削減費用的振幅是有限的,所以幾乎所有企業降低成本的方案中都包括裁員。德國【圖片報】近日發表了一張德國裁員地圖,記錄了2022年以來德國企業公布的裁員狀況,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在德國,企業只有對違法亂紀的員工才有解雇的權利,而且一般要在三次書面警告無效之後,所以德國企業裁員的主要方式是鼓勵員工提前「退休」。由於德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男女都一樣,企業必須出「重金」才能讓60歲上下的員工同意提前離開。用這種方式「裁出」的員工已接近退休年齡,對勞動市場不會造成沖擊,但也不能在短期內真正減輕企業的負擔。【圖片報】的這張裁員地圖上,大部份裁員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圖中標紅色),只有少數企業是因為倒閉而真正實作整體裁員的(圖中標黑色)。
當然,德國企業合法裁員還有一條道路,就是關廠停產。但是,大多數想裁員的大中型企業都對工會承諾不在德國本土關廠停產。化工企業贏創工業集團計劃在德國本土三年內裁員1500人,但早先承諾工會到2032年不關廠停產,所以還是只能鼓勵員工提前退休了事。
所以,當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奧博穆日前宣布要大規模削減德國的生產成本,不惜對工會背信棄義,計劃關閉一到兩個德國工廠時,才會在德國社會引發「地震」,因為奧博穆這次要的是整體裁員,即真正意義上的裁員。如果大眾汽車集團管理層這次陽謀得逞,肯定會有不少企業緊隨其後。企業可能因此得救,但整個德國社會必然更加動蕩不安。
大眾汽車集團的這次動作太大,以至於交通燈政府不能坐視不見。社會民主黨籍勞工和社會保障部長海爾呼籲管理層和工會共同擔起社會責任,務必避免關廠停產,政府願意伸出援手。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決定重新對購置電動汽車作為公務用車實行稅收優惠。唯有自由民主黨籍財政部長林德納堅持原則,反對政府幹預,企業的問題企業自己解決。顯然,交通燈政府的這些舉措不說是無濟於事,至少是杯水車薪。當然,交通燈政府三個黨派對大眾汽車公司危機也有看法一致的地方:歐盟是造成大眾汽車公司危機的罪魁禍首。
波士頓咨詢公司和德國經濟研究所受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委托撰寫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20%的德國工業產值受到威脅,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昂貴的能源價格,繁瑣官僚的合規要求,光纖電纜建設的滯後,教育水平糊基礎設施不足。專家們認為,政府對企業的微觀管理和缺乏市場經濟導向的改革意願,阻礙了德國工業企業的運作。
不管大眾汽車公司最後的結局是什麽,德國跨國公司投資重心移出德國本土是短期內不會改變的一個趨勢。不管大眾汽車公司最後的結局是什麽,德國企業在德國本土的裁員計劃會一浪高過一浪。不管大眾汽車公司最後的結局是什麽,德國中低端制造業在德國本土的產能會進一步萎縮。德國工業聯合會主席羅斯沃姆9月10日在柏林的一次演講中證實,德國企業的「用腳投票」已經導致了部份領域出現去工業化現象。
假如說,上世紀美國的去工業化是主動行為,是推動全球化的代價,那麽本世紀德國的去工業化則是被動行為,是交通燈政府政策錯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