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中國工程界大烏龍!本想沙漠種小麥增產量,卻無意間破解沙化難題

2024-10-30三農

塔克拉瑪幹沙漠,又被稱作「死亡之海」, 三十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被一片黃沙覆蓋,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的流動沙漠。在人們的印象中,這裏一直是寸草不生的無人區。

然而中國工程團隊化腐朽為神奇,在這片土地上種植小麥,本是想提高產量,捎帶手破解了沙化的難題。

荒漠化難題

土地荒漠化又稱為土地沙漠化,是土地逐漸退化的一種現象。

縱觀全球,中國是土地沙化最嚴重、受沙化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

1998年國家林業局防治荒漠化辦公室的普查結果顯示,中國沙化土地面積高達262.2萬平方公裏,占總體國土面積的27.4%,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土地的沙化造成頻繁的沙塵暴來襲,在西北地區, 從建國開始統計五十年中發生七十一次沙塵暴, 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

這些年國家一直在遏制土地沙化上發力,截止二零一九年,沙化土地面積已經在減少,沙化地區的植被面積逐年增長,沙化的趨勢得到減緩和遏制。

不過,每年治理沙化土地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環境的改善並不能直接產生經濟回報。

如果能夠在種植作物的同時還能改善沙化的土地,那可以說是兩全其美了,新 疆沙漠上隨風浮動的麥浪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早期嘗試

在沙漠上種小麥的想法很早就有,因為小麥的突出特性是耐寒、耐旱、耐鹽堿,對土壤的要求比較低,生長周期可長可短,在北方的沙漠之中氣溫較低,生長周期較長。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只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需求較高。

沙漠地區幹旱少雨多為鹽堿地,能適應環境的農作物少之又少,小麥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此,在沙漠裏種植小麥這事兒,人類很早就開始嘗試了。

早在一九七八年,飽受沙漠之苦的利比亞就曾經嘗試過沙漠中種植小麥,利比亞人民渴望實作糧食的自給自足,把沙漠建設成綠洲。

當時的利比亞政府在種植技術上依靠西班牙和法國,三個國家的技術團隊共同合作 ,在布爾格省哈利爾區開墾了四十五萬畝荒地種植小麥。

由於土地養分不足,在種植前使用了現代技術灌溉,改荒漠為沃土;

而後再播種小麥,實作了畝產小麥三四百斤,轟動全球,只不過這種種植的長久性和投入產出的性價比難以估量。

無獨有偶,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 地處沙漠之中的沙特阿拉伯也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改革

沙特政府想要擺脫進口糧食的現狀,大力倡導全民種植農作物以求糧食自給自足,財力雄厚加上大刀闊斧的改革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九八九年,沙特阿拉伯一躍成為全球第六大小麥出口國,在沙漠上種植麥田已經是沙特政府得心應手的事情。

不過好景不長,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水資源需求量非常大;

而沙特境內並沒有江河湖泊,所需水資源全部來源於地下水,有限的水資源在大肆使用之下漸漸走向枯竭, 沙特的生態環境也更加惡化。

沙特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從二零一六年開始全面禁止種植農作物。

沙漠裏的綠洲如同曇花一現,最終歸於一片金黃色的沙海,沙特政府在沙漠中種植小麥以失敗告終。

一九九五年,中國在和田地區觀測超大穗小麥在沙漠中的生長表現, 對這個在內地產量較高的品種寄予厚望。

早在一九九二年該地區已經實作了前茬冬小麥單產指標四百千克,為了追求更高、更穩定的產量,決定引進陜西農科所培育的超大穗冬小麥。

經過播種試驗發現, 該品種的小麥桿壯、抗倒伏、穗大粒大, 但在越冬性方面表現欠佳,死亡率達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適應力較差,生育期較長,最終結果是不適合在和田地區推廣種植。

技術成熟

科學家們沒有因為種種失敗而放棄,多年來一直在這片土地上反復引進品種進行試驗。

在2022年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和田地區策勒縣,成功培育了兩萬三千畝的小麥種植地,收獲糧食的同時起到了防風固沙的良好效果。

策勒縣在沙漠中種植小麥的技術研究越來越深入 ,到今年五月份,縣農業農村局和種子公司合作開展冬小麥種植示範田和提純扶壯技術的觀摩,把最先進的技術向農戶們推廣,提升全縣的小麥生產水平。

最新研發的種子,畝產已經達到接近六百千克,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還具備早熟、抗病的特性,受到當地廣大農戶的普遍歡迎。

坐落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西南邊的新疆喀什地區麥蓋提縣在小麥種植上也取得了巨大進展。

二零二三年在山東省日照市的援疆隊伍支持下, 利用最新研發的水肥管理及栽培模式,在沙漠中埋下冬小麥的種子。

今年六月份,在經過了寒冬、風沙、幹旱的考驗之後,麥田結出了豐收的果實、

六千余畝的純沙漠麥田產量十分可觀, 質素達到一級小麥標準,畝產量超過二百六十公斤,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爭取明年的產量進一步上提到四百公斤,

科研工作人員研發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極大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水肥控制向智能化、資訊化發展,全程透過手機軟件控制施加水肥,做到定時定量不浪費。

不僅是在國內,一些沙漠占地廣的國家也會謀求與中方的合作,借鑒中國技術在沙漠上種植農作物來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提高糧食產量。

今年九月份,巴基斯坦與中國合作開展沙漠農業。巴基斯坦有五塊大沙漠,曾經的綠植都已退化不見,巴方政府迫切希望改變現狀。

雙方合作專案中就包括沙漠中小麥的種植專案, 巴方大力引進中國的「中心支軸式噴灌系統」機械器材, 透過中國的先進技術共同開發沙漠創新專案,幫助巴方增強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

中國沙漠種植小麥的成功,離不開「沙漠土壤化」技術。科研隊伍嘔心瀝血十幾年,終於實作了「綠進沙退」科研目標。

該項技術從二零零八年提出,從植物中提取一種纖維粘合劑,在沙土中加入粘合劑與水攪拌,從而使沙子具備正常土壤的功能,只需一次註入,就能夠永久保持狀態並自動加強土壤特性。

在這種技術的支撐之下,烏蘭布和沙漠、塔卡拉瑪幹沙漠基地、若爾蓋草原沙化區和南海島礁、 撒哈拉沙漠等地超過20000畝的試驗田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改造後的土地能夠種植很多農作物,相較於普通土地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在荒漠植被區,只在最初種植的時候需要澆水,隨後四年時間裏僅僅依靠自然降雨就保障農作物長勢良好,防沙固沙效果十分顯著。

這項技術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從二零一六年至今, 「沙漠土壤化」技術在國內外10多個實驗點、各種各樣的惡劣條件條件下進行試驗,實驗面積超過3萬畝, 充分驗證了該項技術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二零二二年,「沙漠土壤化」專案被英國威廉王子授予「沙漠農業轉化」獎。

該獎項來源於其發起的「為地球奮鬥獎」中的「保護和恢復自然風貌」獎項,這項技術也是在沙漠中能夠順利種植小麥並量產的關鍵所在。

結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中國是一個具有幾千農耕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

在努力實作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過程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沙 漠種小麥將改善生態環境和提升糧食安全有機融合,在未來一定能夠結出更加燦爛的果實。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