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它孕育了農耕文明,更有諸多王朝在這片黃土地上建立都城。
【黃土高原】
到了近現代, 黃土高原又成為了孕育紅色的革命老區 ,為新中國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但這裏也是世界公認的生態重災區,聯合國一度在報告中稱黃土高坡無藥可救。
不過,中國永遠不可能放棄這塊孕育中華文明的土地,於是一代代治理人在這裏死磕70年。
如今,黃土高原怎麽樣了?
【黃土高原】
聯合國眼中的「難題」
上個世紀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和世界銀行 等國際組織對中國黃土高原進行過一系列的評估。
他們在調查了黃土高原的情況後表示,這裏的水土流失問題極為嚴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將會導致土地退化、農業生產力下降,甚至可能引發更為嚴重的生態災難。
最後,在他們的報告中,黃土高原的環境問題被描述為「難以逆轉」的挑戰。
【黃土高原】
這主要是因為該地區土壤松散,植被覆蓋率低,加之氣候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這才使得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加劇。
聯合國的評估也指出,如果能夠采取適當的措施,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仍有可能得到改善。
不過這 需要長期的、大規模的生態恢復工程,以及科學合理的土地管理策略 ,以當時中國的能力——不行。
【黃土高原】
但事實上,中國早在50年代 就開始大規模進行植樹造林運動,以減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
並且中國的生態恢復策略還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改善。
為何要治理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位於中國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沈積區。由於其特殊的地質結構和氣候條件,這裏長期面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因為土質疏松,呈粉末狀,所以每當雨季來臨, 大量的泥沙就會隨著雨水沖刷而下,從而導致土地越來越貧瘠,生態環境越來越脆弱。
【奔騰的黃河】
而黃河因為帶走了太多黃土高坡的泥沙,這些泥沙大概率會在下遊地區造成河床升高,進而導致水浸災害。
此外,黃土高原還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和礦產資源基地,其生態環境的穩定對國家的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所以,治理黃土高原,不僅是為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更是為了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
和黃土高原「死磕到底」
黃土高原作為中國文化的沃土,哪怕它的治理問題是世界級難題,中國也絕不會選擇退縮。
【黃土高原上的文化】
而70年來,國家和人民采取了一系列創新性的措施來治理黃土高原:
1. 植樹造林 :透過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增加植被覆蓋,減少水土流失。
2. 梯田建設 :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建設梯田,減緩水流速度,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黃土高原的梯田】
3. 水土保持工程 :興建水庫、塘壩等水利工程,調節水資源,減少泥沙流失。
4. 生態移民 :對於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實施生態移民政策,減輕土地壓力。
5. 科技支撐 :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監測、土壤改良技術等,提高治理效率。
但是說得容易,真正實施起來實在是困難重重。
【黃土高原的土質】
就拿最基礎的植樹造林來說,因為大部份需要治理的地區都 土質疏松,且風沙大,許多小樹苗種下去還沒來得及紮根,就會被風沙吹倒 ,陜西榆林就是典型的治理案例。
在50年代開始治理前,榆林的森林覆蓋率僅為0.9% ,每年有大量的泥沙被沖入黃河,導致河道淤積和洪水災害。
植樹造林時,狂風亂沙又給樹木的生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榆林人民經過的反復實驗,采用了多種方法來提高樹木的成活率,比如深挖坑、多澆水、選擇耐旱樹種 等,
還會根據風口等選擇不同的種植排列方式。
【曾經的陜西榆林】
就這樣,榆林的人們用雙手一點點在黃土高原上「扣」出了一條「綠色長城」。
現在,榆林的森林覆蓋率已經提高到了 34.8% (截至2020年數據)。
這裏種植了大量的楊樹、柳樹、沙棘等耐旱樹種,形成了一道道防風固沙的林帶。
而這些林帶不僅阻止了沙塵暴的侵襲,還改善了當地的氣候,增加了降雨量。
【黃土高原上的「綠色長城」】
如今,榆林的「綠色長城」已經成為中國北方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裏的 沙塵暴次數明顯減少,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
更重要的是,這片綠色屏障還為當地帶來了經濟效益,比如發展生態旅遊、林下經濟等。
總結
在黃土高原70余年的治理中,像陜西榆林這樣的地方還有很多。 而這些綠色奇跡的誕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
它們告訴世界,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黃土高原】
而黃土高原這片曾經被認為「無藥可救」的土地,如今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成為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典範。
參考資料:
【1】甘肅定西:織牢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網」·中國新聞網
【2】為「綠色長城」築牢科技根基·中國科學報
【3】(身邊的變化)從黃土高原變綠,看中國生態之變·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