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科技黔行 創新有我丨小地塊養出高產量!貴州探索山地漁業養殖新模式

2024-03-15三農

貴州漁業曾流行這樣一句話:「有水的地方沒有地,有地的地方沒有水,有水有地的地方是基本農田。」有限的養殖空間制約著產業的發展。貴州科技小院創新漁業養殖模式,有效地拓展了養殖空間,提高了單產,讓漁業得到迅速發展。

在息烽縣老窩村的大山中,有著貴陽市產量最大的養魚廠。在80畝的養殖區域內,同時發展著冷流水養殖、高位池養殖等四種模式,正在申請國家級水產養殖健康示範場。而在幾年前,廠子的經營卻困難重重。

貴州水之源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義忠

貴州水之源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義忠告訴記者,2020年建廠初期,整個廠都處於虧損狀態,前期年產量只達到200噸。廠子能夠轉虧為盈,得益於科技小院的技術支持。黃義忠說:「科技小院來以後,2023年年產量500噸,整個廠凈利潤達到240萬左右,大大提高了經濟收入。」

效益提升的「秘訣」是養殖模式的改進,科技小院團隊根據地形地貌探索出了一套「山地陸基圓池養殖模式」。

貴州鱸魚科技小院負責人、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 姚俊傑

貴州鱸魚科技小院負責人、貴州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姚俊傑告訴記者陸基圓池養殖就是在山地中間透過路基的圓池進行養殖,具有占地非常少,水的需求量不大的特點。立方米水體直徑8米的養殖缸,年產量可達5000斤左右,相當於傳統池塘養殖年產量的12倍。這樣一來,以前不能養魚的地方,現在可以養了。

科學的設計和布局,有效地拓展了養殖空間,解決了山地養殖水面小、養殖單產低等難題。姚俊傑說:「陸基圓池養殖模式能夠讓水交換量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每天能夠迴圈到六七次,保證了水體的溶氧。」

「水質改善以後,養的魚不僅品質非常好,而且也不生病了,存活率從30%提到90%以上。」黃義忠表示。

為了實作生態養殖,姚俊傑的團隊還擴建了過濾壩和凈化池,透過物理吸附降解、植物凈化等多種方式,確保了養魚池尾水的達標排放。

據了解,息烽縣已成為全省設施漁業發展重點縣。全縣漁業養殖面積超3000畝。過去一年,息烽縣水產品產量達2139噸,同比增長12.46%。

息烽縣畜牧水產技術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熊偉表示:「到‘十四五’期末,預計生態漁業的總量達到3000噸以上,漁業產值達到一個億。」

目前,像鱸魚科技小院這樣為貴州農業產業提供智力支撐的科技小院共有11個,由全省各級科協、高校等單位組成,目前惠及農業生產人員近3萬人次,將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

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楊泳濱

貴州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楊泳濱告訴記者,七星關刺梨科技小院榮獲2022年全國「最美科技小院」稱號;關嶺肉牛科技小院的「醬酒酒糟飼餵黃牛肉」——「關嶺牛」品牌產品榮獲第106屆美國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金獎。最近貴州有14家科技小院獲得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批復。下一步,貴州將成立中國農技聯科技小院貴州聯盟,把科技小院的模式在省內進一步的推廣。

(記者: 楊民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