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到從城裏來的親戚,特別羨慕。
他們帶來包裝精美的禮物,還談起城裏的工作,打扮也體面一些。
尤其是開小車來的親戚,去了誰家,誰家就蓬蓽生輝。
作為農村出生的70後,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城裏,混出名堂了,衣錦還鄉。
確實,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村裏很多年輕人,打工賺錢了,把老家的土房子,改成了紅磚房,光宗耀祖。
買一台二手車,回家過年,那也是風光無限,引來村民的嘖嘖稱贊。
可是現在呢?很多70後在外頭發財了,但是他們卻特別低調,怕村裏人知道自己混得好,甚至都好多年不回來了,銷聲匿跡了一般。
在變老的路上,我們終於搞懂了:窮不走親,富不還鄉。
01
小農意識,搞怕了。
我的老家,在湘南的某山區。
那裏風光旖旎,但凡下雨的日子,白霧繞著山頭,如夢如幻。
夕陽把雲朵染紅了,又把綠油油的田野,染成了金色。
溪水從村前流過,特別幹凈,一眼就可以看到水底的鵝卵石。
可是這裏並不富裕,祖祖輩輩都依靠幾畝薄地。養幾頭豬,幾只雞鴨,就是副業了。
農閑的時候,男人們去山裏伐木;在端午節,大家去山裏采集粽葉;夏天,采摘山胡椒。
從來都沒有閑下來,但也沒有見誰家特別富有。能夠成為萬元戶的家庭,都是鳳毛麟角。
當然,大家也在想辦法,看如何致富。把荒地變成果園,是我的母親最想幹的事情。
到了春天,母親背著鋤頭,去開荒。還沒整理好一塊土,就有人跑來,氣勢洶洶地質問:「誰讓你幹的?這是我家的。我在三年前,在這裏種了西瓜......」
母親只能收起鋤頭,調整策略,把家裏的菜地弄好一點。一不小心,母親把一些泥土,散到了鄰居家的池塘裏。鄰居跑過來,開口就罵:「壞心眼,這是要讓我們的魚都死光?」
母親還想找村裏的大嬸,一起做包子油條,挑到集市去賣。大嬸嘲諷了一句:「你是想從我這裏學技術吧?打什麽主意哦。」
俗話說:「荒土無人耕,一耕有人爭。」這是小農意識的最佳體現了。
反正村裏人,表面上和氣,一旦遇到了芝麻大小的利益,和氣的氛圍就不見了,個個露出了獠牙。
沒有人希望你家過得更好,只是會笑你窮。
若你在外頭發財了,要到老家種點什麽,那麽你動工的時候,不希望你繼續發財的人,就找麻煩來了。
你就是租用了誰的地,說好了價錢。一旦你做大了,就有個別人坐地起價。
你要是去村裏幫忙修水泥路,錢是你來出,但是你要知道,路稍微寬一點點,就觸及到了人家的地,這好事還真的辦不成。
富有的人,終於看明白了,毅然放棄了村莊,即便那是他的老家,他的根。
02
長期在外,習慣了。
很多70後,從初中畢業就外出求學,打工。
一晃就過了二十多年。
剛剛開始,離開老家,確實很難受,也很思念老家。
總想,自己發財了,就到老家過日子,再也不出門打工,看人臉色了。
漂泊的人,內心不是滋味啊。古代有告老還鄉,現在也有落葉歸根。
但是你到了四五十歲,再看老家,發現一個紮心的事實——老家開始落敗,除了幾個留守老人,孩子,就沒有看到幾個年輕人。
每一次回家,都是心酸的樣子。讓你有了逃離老家的想法。
關於養老,你也有了新的定義——此心安處是吾鄉;哪裏的黃土不埋人。
在老家生活了十幾年,在外面混了二十多年,你對哪裏的感情更深?多半是外頭的定居之地。
外頭定居了,有自己的事業,也有自己的圈子。若是一家人都在外頭,那每天都是其樂融融的。
你甚至有一種慶幸的感覺——終於不要和那群熟悉的村民,纏結不清了。
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只要你習慣了一個地方,紮根了,那就很舒服了。就像一棵農村的樹,被遷移到了城裏的公園裏,一開始要小心呵護,但是後來樹照樣會茁壯成長,成為一道風景。
03
子孫發展,更遠了。
70後,出生在老家,也在老家讀書,幹了很多農活。
但是70後的子孫呢?他們多半不會出生在老家。
兒女,多半是90後,00後,在縣城出生的居多;對於農村,沒有太大的概念。
孫輩,那就是10後,20後,也許是在市裏,省城出生,除了籍貫上有老家的地理名字,就沒有任何痕跡,證明是老家的人。
我們說起老家的事情,子孫是不理解的,也覺得你太啰嗦了。你最喜歡的一片山,子孫也毫無興趣。
我們的老家,是我們的,到底不是子孫的。
也有一些子孫,回到農村發展,去鄉裏當幹部,在村裏做村官,在衛生院工作等,但是他們不一定在「祖輩的老家」。
過些年,子孫還是要離開農村的,他們只是在農村過渡。
土生土長的子孫,越來越少,70後的你還去老家折騰,無疑是很難得到子孫的支持的。
其實,我們的子孫,從縣城作為出發點,以後會去大城市混日子,這也是符合家庭發展期待的。
終於,我們變成了漂泊的浮萍,以後跟隨子孫走四方的可能性,很大,很現實。
04
當然,富不還鄉,也不是絕對的選擇,總有一些人,還會在老家紮根,甚至子孫都在老家發展產業。
比方說,一些農村家庭,靠種果樹,年收入過十萬,就能吸子孫回家繼續投資興業。
只是從大部份的70後的人生來看,在外頭發財了,那就繼續走遠,不再念及老家。尤其是父母過世之後,老家已經了無牽掛。
看看70後的自己,頭發白了,皺紋多了,一臉的滄桑,少折騰,隨遇而安吧。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