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的青山農場,李衛紅已經和沙漠戰鬥了半個世紀。他和農場裏的老人們揮舞著鋤頭,在戈壁灘上種樹,挖坑,填土,企圖用一棵棵樹苗阻擋風沙的侵蝕。可每次幹旱和風暴襲來,所有的努力都仿佛被一夜之間摧毀,樹苗枯萎,土地再次被沙塵吞噬。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農場的人越來越少,田地越來越荒涼,直到李衛紅帶回了一種從未見過的作物——貝貝南瓜。這真的能成為與沙漠搏鬥的終極武器嗎?
青山農場的起源與挑戰
1964年,李衛紅出生在甘肅的青山農場,這是一個僅六年前剛剛成立的國營農場。他的家鄉,青山農場,位於幹燥的戈壁邊緣,這裏的環境極為惡劣,周圍是連綿不斷的沙丘和礫石地,幾乎無法看到自然的綠色覆蓋。
面對持續的沙塵暴和土地退化,農場的管理層和居民們開始組織一場大規模的植樹運動。這一舉措旨在改善惡劣的土地條件,為農場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環境。整個農場的男女老少都被動員起來,他們手持鐵鍬和鎬,挖掘著堅硬的砂石地,準備給新的樹苗一個家。
植樹的過程是艱難的。由於地面堅硬,每挖開一個坑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體力。盡管有這些辛勤的努力,植樹專案面臨著極大的挑戰。每當幹旱季節到來,少量的降雨和強烈的日照幾乎讓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在特別幹旱的年份,新栽的樹木很難存活,大量樹苗會因缺水和高溫而枯萎死亡。
轉型困境與努力「自救」
進入21世紀,青山農場經歷了重大轉變,正式更名為甘肅農墾永昌農場有限公司。面對市場的不斷變化和農業生產的各種挑戰,農場開始嘗試透過引進新技術和管理方法來實作自我振興。管理層決定從全國各地的農業大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希望這些充滿活力和新思想的年輕人能為農場帶來創新的靈感和轉型的可能。
為了吸引這些年輕的才俊,農場在招聘廣告中強調了將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以及良好的成長環境。新員工一到崗,便被安排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內容包括農場的歷史、當前的運作模式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一開始,年輕人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們帶來了最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如智能灌溉系統、作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他們也嘗試引入資訊科技來改善農場的管理效率,比如使用農業管理軟件來跟蹤作物的生長狀態和資源的使用情況。
然而,技術和知識的引入初期看起來充滿希望,現實中的困難很快顯現出來。青山農場位於一個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地區,強風、沙塵暴和極端的溫差是常態。許多新引進的技術和作物種植方案在這樣的條件下難以順利實施,器材經常因為沙塵侵襲而出現故障,新種植技術也因為適應力問題而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更為嚴峻的是待遇問題。盡管農場提出了相對有競爭力的薪資,但與城市中的職業相比,這裏的生活條件依然顯得艱苦。基礎設施落後,生活娛樂資源稀缺,加之工作環境的艱難,使得許多年輕員工感到不適應。開始的幾個月,他們還能堅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又一個選擇離開,去往更為舒適或待遇更優厚的地方。
老一輩的堅守與困境
新一代的年輕人逐漸離開了青山農場,尋找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機會,老一輩的居民們依然堅守在這裏,繼續他們一生都在做的事情:種樹、種地,試圖抵擋沙漠的侵蝕。他們已經習慣了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每天早起,拿起鐵鍬、鋤頭,走向農田或樹林,進行辛勤的勞作。
農場的連隊裏,現在已經不到12戶人家,每一戶都和李衛紅的家一樣,都是堅守著這片土地的老農民。他們中有的年紀已經很大,彎著腰還在田裏忙碌。早晨,當太陽剛剛升起時,這些老人們會互相打著招呼,開始一天的勞作。他們會聊起農場過去的繁榮,記得當時幾十戶人家一起合作種樹、種莊稼,那時的農場充滿了生機,連孩子們也參與其中。
但是,如今的情況卻大不相同了。農場的居民越來越少,田地和樹林的照料也變得力不從心。李衛紅有時候會站在樹下,看著眼前那片不再那麽茂密的樹林,嘆氣道:「我們這幾個人守著這片地,也不知道還能守多久。」身邊的鄰居會附和地點點頭,「年輕人都走了,這活我們幹著也越來越吃力了。」他們的語氣裏沒有埋怨,只有現實的無奈。
每到春天,風沙總是更加猛烈。老人們會盡力去修復那些被風沙侵蝕的地方,他們會用木樁和石頭把一些脆弱的地方圍起來,防止風把土壤和樹苗再次帶走。即便這樣,很多時候一場大風過後,剛種下的樹苗就沒了蹤影。每年種下的新樹苗,能夠存活下來的總是少數。
再加上,農田的情況也不容樂觀。老一輩的居民們試圖繼續種玉米和小麥,但他們清楚這裏的自然條件不適合大規模農作物種植。青山農場的土地雖多,可耕種的成本實在太高,特別是在統購統銷的政策結束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遠不如外地。李衛紅曾和連隊的其他幾位老人一起商量過:「我們這兒種的麥子、玉米,根本賣不上價錢,種著也賠錢。」大家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土地丟在那裏不種,似乎心裏又舍不得,總覺得不能讓它荒廢。
李衛紅的兒子李斐為青山農場帶來了新的生機。多年觀察父輩們與沙漠的艱苦抗爭,李斐一直在思考能否找到一種更適合這片土地的作物。經過多方打聽和研究,他發現了一種源自日本的小型南瓜——貝貝南瓜。這種南瓜雖然個頭不大,只有成年人的手掌那麽大,但味道香甜,口感細膩,粉糯如板栗。
引進國內後,農科院的專家們對這種南瓜進行了適應力改良,使它更適合中國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像青山農場這樣的沙質土地。貝貝南瓜不僅耐旱,適合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還具有出色的防風固沙作用。它的根系可以有效固定沙土,阻止風沙的侵蝕。李斐看到了這種作物的潛力,決定在家鄉的土地上試種。
貝貝南瓜的引入與成功
2018年,李衛紅在兒子的勸說下,和親戚朋友商量了一下,大家決定先種個500畝,看看效果。畢竟,農場裏最不缺的就是土地。種下貝貝南瓜之後,李衛紅和幾個親戚幾乎每天都去地裏檢視南瓜的生長情況。初期,雖然氣候依然幹燥,但這些南瓜似乎長得還不錯。
在種植過程中,他們發現貝貝南瓜比傳統的作物更耐旱,雖然地裏的水分不多,但南瓜的藤蔓依舊頑強地向外伸展,葉片也始終保持青綠。李衛紅帶著幾個親戚一起照料這些南瓜,定期澆水、施肥,處理一些常見的蟲害。大家在地頭上相互打趣,「這小玩意兒能長成啥樣?」「等著吧,說不定今年就能有個好收成!」
幾個月後,收獲季節到了。讓李衛紅和他的家人們驚喜的是,500畝的貝貝南瓜長勢良好,每個南瓜都飽滿圓潤,帶著一層金黃色的外皮。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有些擔心這些南瓜能不能賣出去,但事實證明他們的擔憂是多余的。南瓜一收獲下來,就被當地的經銷商和一些外地商販一搶而空。不到50天,500畝的貝貝南瓜就全部售罄,這讓李衛紅和其他農戶都大為振奮。
大家原本對這種新作物還有些懷疑,但看到李衛紅的成功後,很多人都紛紛過來詢問他種植的細節。「衛紅,這南瓜真有這麽好種?」「這南瓜賣得挺快,明年咱們也試試。」李衛紅耐心地跟他們講解了種植方法,還邀請他們到自家的地裏實地看看種植情況。村裏的幾位老農民看著滿地的南瓜,一個個都點著頭,覺得這個新作物確實適合青山農場的土壤條件。
第二年,農場裏有更多的農戶加入了種植貝貝南瓜的行列。南瓜種植面積從最初的500畝一下子擴大到了2450畝。每到收獲季節,田間地頭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景象。農戶們在地裏忙著采摘南瓜,滿載的卡車一輛接著一輛,把新鮮的貝貝南瓜運往全國各地。
現代農業模式的全面推廣
到了2022年,永昌農場迎來了新的變化。過去,農民們各自為戰,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一套耕種方式,有時互相幫助,但大部份時間各顧各的田地。如今,農場將所有的耕種工作統一起來,分工明確。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職責,負責不同的環節,比如有專門的人負責耕種,有的人負責施肥,還有人專門防治病蟲害。
除此之外,農場還引入了統一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以前,田間地頭經常有農戶抱怨自家的莊稼被蟲害毀掉了,甚至會連累鄰居家的田地。而現在,農場安排了專門的技術人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巡查各片田地,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在種植技術方面,農場也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無論是老農民,還是年輕一代,都可以隨時向技術人員咨詢種植問題。農場還會定期組織技術培訓,讓大家學習最新的農業知識和技術。
除此之外,農場的灌溉系統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過去,灌溉水源一直是個大問題。因為農場位於幹旱的戈壁地區,水資源非常稀缺。每到灌溉季節,農戶們都要爭搶有限的水源。為了應對這個問題,農場在2022年新建了8個高位水池。這些水池能夠蓄積雨水和地表水,到了幹旱季節,水池裏的水就會透過管道輸送到田間地頭。
參考資料:[1]王希和.永昌農場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J].中國農墾,2018,0(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