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南魚北育」競躍萊州灣

2024-07-21三農

通體紅色的紅瓜子斑暢快遊動,體表9條紅褐色斜帶的三刀魚歡快覓食……很難想象,這些南方名貴海水魚類竟能安家萊州灣。

7月11日,「千裏海岸線 躍上新征程」采訪團行走萊州灣,揭開「南魚北育、北育南養」的漁業密碼。上午,在山東海洋明波水產,采訪團探訪20多個海水魚良種的繁育之道,解析「陸海接力」養殖模式;下午,采訪團走進泰湧水產,開啟海馬北育的突破之匙。

明波水產「藍鉆一號」大型生態圍欄。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攝

原本依賴進口的魚種,如今在萊州灣實作人工繁育,在迴圈水養殖池中孕育出新一代「魚寶寶」;原本偏愛溫暖海域的斑石鯛等魚種,如今可以自在地穿梭在萊州灣海域……萊州灣畔,山東海洋明波水產首次在國內突破赤石斑魚(紅玫瑰斑)、花尾鷹(三刀魚)人工繁育技術,又突破了紅九棘鱸(紅瓜子斑)規模化苗種繁育技術,共繁育紅九棘鱸苗種50.6萬尾、赤石斑魚苗種5.2萬尾、花尾鷹苗種1.1萬尾。

積極踐行大食物觀,「南魚北育」競躍萊州灣。

創新「陸海接力」模式

開創「南魚北育」先河

11日上午,在山東海洋明波水產迴圈水養殖車間,一條條魚苗活力十足,穿梭遊動,這就是俗稱紅瓜子斑的紅九棘鱸。

紅九棘鱸,頭部及背部前端有暗褐色網紋,尾鰭後緣呈圓形。魚通體紅色,鮮艷喜慶,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歡迎,為中國南海名貴海水魚類。

因紅九棘鱸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養殖前景,且中國野生族群只在南海西沙群島及海南島等地分布,為了緩解漁業優質種質資源匱乏的問題,山東海洋明波水產將目光瞄向了它。

今年5月,由山東海洋明波水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紅九棘鱸種質庫構建和苗種規模化繁育」等多項成果透過專家組現場驗收。

不僅是紅九棘鱸,去年,黃帶擬鲹苗種在明波成功繁育,實作了國內首次黃帶擬鲹人工繁育和規模化苗種培育。

黃帶擬鲹,又叫「皇帝鲹」,是一種深遠海名貴魚種,適宜深遠海大型裝備養殖。在國外,黃帶擬鲹是餐桌上的「刺身之王」,全世界產量僅有幾千噸。

「結果非常令人振奮,黃帶擬鲹本土人工繁殖的成功,就預示著我們國家的深遠海養殖,將會有一個新的養殖物件出現,就基本上可以解決黃帶擬鲹靠進口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說。

「這些品種取得人工繁育技術突破意義重大,為‘南魚北育’和產業化推廣奠定了重要的種質基礎,解決了紅九棘鱸、赤石斑魚、花尾鷹等名貴海水魚品種價高難求的難題,為漁業種業裝上‘中國芯’。」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文升說。

南魚北育,根在迴圈水養殖系統。

「實作南魚北育,如何高效利用有限水資源是第一要務。」李文升說,以往在養殖、繁育一些南方珍貴魚類時,煙台企業通常要采用對外海水升溫等方式保障養殖條件,這導致生產過程中能耗過大,成本過高,與南方生產模式相比沒有優勢。

2003年,隨著山東海洋明波水產在國內首家實作全迴圈水養魚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化生產,這一被動局面得到有效改變。

傳統養殖是流水式,魚池裏的水用完後直接排放掉,耗水量極大。山東海洋明波水產工廠化迴圈水養殖品種聚焦優質高附加值魚類,透過高效物理過濾、即時生物凈化、紫外線殺菌處理、液氧精準添加、自維護回流控制和物聯網資訊化監控等流程,真正實作養殖尾水的高效處理、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區域用水全迴圈。由於采用全封閉式設計,養殖水體在迴圈處理過程中的熱量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冬季低溫或夏季高溫時,可以透過少量添加補充水、蒸汽升溫等方式對養殖水體水溫進行調節,保證了全年適溫養殖,為縮短養殖品種生產周期、提高養殖密度創造了條件。

「迴圈水工廠化養殖給魚提供了最佳的養殖環境,水裏邊溶氧、水溫、水質等參數,都會按照魚最佳的環境需求量身打造。」李文升說,迴圈水養殖,可以提升單位水體的養殖產量,一立方水體可產出60—80公斤魚,是普通養殖模式的2—3倍。

南魚北育,關鍵在「陸海接力」養殖模式。陸基面積受限,深海養魚是保供保產的必然選擇。

不久前,山東海洋明波水產工人們對車間養殖的斑石鯛、黃帶擬鲹等魚進行捕撈,然後分批次轉移到活魚運輸船上,運輸到海上圍欄進行大水面立體生態模式養殖。

所謂陸海接力,簡單地說就是,在冬季外海水溫低時,斑石鯛等優質魚類被養殖在迴圈水車間裏,而在夏季海水溫度適宜時,則將其轉移到圍欄中養殖。

「這種養殖模式可以突破地理空間與自然環境的限制,實作南魚北養,為探索深遠海養殖和漁業高質素發展提供良好啟示和實作路徑。」李文升說。

夏日萊州灣,海風習習。乘船航行40分鐘,大型生態圍欄「藍鉆一號」出現在眼前。它周長400米,由172根鋼制管樁和PET網衣組成,配套2個大型多功能平台和6個小型平台,養殖水體16萬立方米,養著30萬尾魚。

李文升說,每年春天,他們會利用工廠化車間繁育、培養大規格苗種。6月份,把車間裏的苗種轉運到海上網箱和大型生態圍欄,利用海上的優質水質進行高效養殖。到了10月底,捕撈並出售達到商品魚規格的魚,其余的魚再倒運回陸地,透過工廠化迴圈水進行越冬養殖,實作活魚的全年供應。

「這種健康高效的‘陸海接力’,從上遊的種質創制、良種開發,到陸基工業化迴圈水養殖、海上深水網箱和大型圍欄等高效養殖,再到市場供給,形成海水魚‘苗種繁育—商品魚養成—食品加工—終端銷售’一體化營運,構建起完整的現代漁業產業鏈。」李文升說。

提前布局產業鏈延伸

掀起海馬北養新浪潮

11日下午,在山東泰湧水產科技有限公司養殖車間裏,大大小小的膨腹海馬按照大小不同分成3排。它們有的吃飽喝足後用尾巴纏在網子上休息,有的還在努力搶食。

動畫片【海綿寶寶】中,海綿寶寶和派大星在中世紀劇場騎著海馬決鬥的場景別有風趣,特別是兇猛、敏捷的海馬坐騎讓人印象頗深。但在現實裏,海馬的形象卻正好相反,一副慵懶、笨拙的樣子。有意思的是,海馬雖名為「馬」但其實是海水魚,而且是地球上唯一一種由雄性生育後代的動物。

海馬是中國傳統名貴中藥材之一,藥用價值極高,素有「北方人參、南方海馬」之說。

海馬包括三斑海馬、線紋海馬、膨腹海馬等超50個種類。多年來,由於過度捕撈、環境汙染等多種因素影響,全球野生海馬資源不斷減少甚至枯竭。目前,已有42種海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瀕危物種(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物種。2004年起,中國將海馬屬所有種列入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野外捕撈及交易。

海馬養殖業的發展,極大緩解了人類對野生海馬資源的依賴。自上世紀50年代,中國就開始海馬養殖。改革開放後,南方一些地區逐漸實作產業化。

由於海馬對水溫、水質等條件要求苛刻,多年來,北方一直沒能實作海馬繁育,只能從南方購苗養殖,直接影響了北方海馬養殖的規模化、產業化。

「我們與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研究所合作,成立了海馬繁育與健康養殖科研基地。透過一年多的技術攻關,摸索出一整套海馬培育、養殖等各個環節的技術經驗,形成一個可復制可操作的養殖模式。」山東泰湧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代靜飛說,目前泰湧水產實作每只海馬每年可生產4—5次,平均每尾每次產200余尾仔魚。

膨腹海馬引種於澳洲,具有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等優點。但是,隨著多代繁育、近親雜交,面臨種質退化問題。代靜飛表示,泰湧水產已掛牌海馬苗種繁育與健康養殖技術研發基地,將與黃海研究所一起選育生長速度快、抗病抗逆能力強等優良性狀的海馬良種。

除了南魚北育外,北苗南養、南北接力的模式也開始流行。

代靜飛說,目前公司除了在萊州有5萬多平方米的養殖水體外,在福建省還有2萬多平方米的養殖水體。

「因為福建省溫度高,所以我們選擇另外一個海馬品種——線紋海馬,透過在福建改良換代,不斷創新養殖條件,爭取在最短時間實作可以在北方氣候條件下養殖線紋海馬。」代靜飛說。

經過多年發展,中國海馬產業已成為橫跨水產養殖、中醫藥、大健康等多業態交織匯合的大產業,初具百億規模。

「近年來,國內海馬需求量與日俱增。目前,年需求量約為200噸,但供應量僅20噸,缺口達到90%,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也是海馬養殖的重要視窗期。」代靜飛說,目前泰湧水產正在擴大養殖規模,未來將帶動下遊的水產養殖、醫藥、餐飲等產業。

一條魚「遊」出一條鏈

沖刺中國海洋種業北繁基地

南魚北育,為北方漁業養殖增加了高質、高值、高端的新品種,有利於海洋養殖業多樣化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透過在北方地區養殖原產地南方的魚類,豐富養殖結構,提高漁業效益,增加漁民收入。「目前,這些南方魚種效益可觀,一斤魚要三四百塊錢,等於給市場提供了優質的商品魚,有效滿足市場需求。」李文升說。

種業是漁業發展的源頭,南魚北育,有利於南北聯動,提高種業效率。

「南方暖水性魚類苗種在北方規模化培育,然後運到海南、廣東、福建等地去養成,實作了南北聯動,完善了整個產業鏈條,促進漁業高質素發展。」李文升說。

一條魚的背後是「種子」的創新。「萊州在苗種繁育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我們透過聘用、人才合作和設立人才飛地等方式,全力支持種業創新平台建設。」萊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歧峰說。

山東海洋明波水產作為國家級半滑舌鰨原種場、全國現代漁業種業示範場、山東省海上糧倉遺傳育種中心、全國斑石鯛唯一繁育基地、全國最大的石斑魚繁育基地,種苗培育一直是企業實作不斷突破的核心競爭力。「公司重視科技創新與自主研發,依托山東省海上糧倉遺傳育種中心等科研創新平台,與10余家科研單位的專家及專家團隊建立了深入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常年有碩、博士研究生駐場開展東星斑、斑石鯛、石斑魚等海水魚的制種工作,將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大大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李文升表示,公司目前獲得半滑舌鰨「鰨優1號」、雲龍石斑魚、金虎雜交斑水產新品種證書3個,完善的人才團隊和豐富的種質研究經驗為海洋種業創新提供了技術保障。

秉承著「做最具創新力的水產企業」發展宗旨,山東海洋明波水產在種業科技創新中邁出堅實步伐:2002年全世界首家突破半滑舌鰨的人工繁育技術,依托該技術獲得首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國內首家突破斑石鯛的人工繁育技術,建成國內最大的斑石鯛苗種繁育基地;2023年首次突破黃帶擬鲹人工繁育,為深遠海養殖提供適養品種新選擇……

「萊州海岸線108公裏,海域面積1690平方公裏,在海洋牧場建設、工業化迴圈水養殖、深遠海養殖裝備、養殖品種創新等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王歧峰說,「我們在鞏固大菱鮃、石鰈、半滑舌鰨、海參等傳統養殖品種優勢的基礎上,努力發展石斑魚、斑石鯛等名優新品種養殖,積極探索建立全產業鏈健康養殖模式。」

良種選育、苗種生產、示範推廣、器材配套……眼下,山東海洋明波育種中心專案正在加緊建設,部份養殖車間已經投入使用。

山東海洋明波北繁基地作為萊州市現代漁業產業園先行入駐專案,按照國際頂尖標準,建設數碼型現代化育種車間,開展優質海水魚、海參、蛤蜊、海腸的育種、育苗和養殖,建成集良種選育、苗種生產、示範推廣、器材配套等功能為一體,三產高度融合的現代漁業示範基地,引領萊州市漁業高質素發展,打造中國海洋種業北繁基地。

據悉,萊州市現代漁業產業園是萊州市政府重點打造的集漁港建設開發、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冷鏈物流、海洋新興產業、休閑漁業、科研科普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漁業產業示範園區。示範園充分發揮萊州市金城鎮資源要素和專案周邊熱電廠余熱迴圈利用的優勢,重點發展陸基工業化養殖,利用工業余熱對養殖水源進行升溫,從而節省能耗成本,縮短養殖周期,減少養殖的碳排放。

「園區將突出種業核心,堅持把種業優先放在首要位置,全力打造深遠海養殖苗種供應基地,積極探索和套用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推動海洋種業設施化、智能化、生態化,引領現代漁業高質素發展。」王歧峰說。

陸基,海基,陸海接力;南魚北育,北育南養,南北聯動。

逐浪萊州灣,「藍色糧倉」漁歌嘹亮,更多南魚北育的故事還在發生。

YMG全媒體記者 苗春雷 姜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