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4月28日電 題:耕地面積未大增,中國糧食產量為何能逐年上升?
作者 鄭風田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中國不僅做到了,還做得很好。在中國耕地面積沒有大幅增加甚至一度有所縮減的情況下,中國糧食產量卻能逐年上升。
中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在1.3萬億斤以上
糧食安全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存的最大民生問題。黨和國家一直都非常重視糧食生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總產量達69541萬噸(13908億斤),比2022年增加888萬噸(178億斤),增長1.3%。中國糧食產量已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產實作「二十連豐」。中國糧食增產背後有哪些關鍵因素?
筆者認為,首先,雖然中國的耕地面積近年來有所變動,但仍保持在18億畝紅線以上。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些非耕地現在也變成了耕地。例如,在黑龍江、內蒙古地區一些鹽堿地經過改良已經變成了可耕種的良田。新疆的一些土地原來因不能灌溉無法耕種,而現在透過套用滴灌技術也可以耕種了。
其次,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2009年,中國提出了「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明確到2020年全國糧食生產能力達到5500億公斤以上,但實際到2020年達到了1.34萬億斤,是原計劃的兩倍多。主要原因就是透過各種各樣的栽培工作技術來大面積提高單產,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包括土壤的改良、灌溉技術的改進等等。土壤改良讓一些原來的低產田變成了高產田,這個提升是非常驚人的。比如,20年前一畝地產2000斤就已經很好了,而現在可以達到3000斤。灌溉方面,以前技術落後,糧食生產是靠天吃飯,經過改良,旱的時候可以澆灌,澇的時候可以排水,這樣就大幅提高了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再次,良種和化肥的使用。耕地連續耕種多年後,土壤肥力會下降,因而影響糧食產量。自20世紀80 年代以來,化肥的普遍施用讓中國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提高。此外,良種的使用也非常重要,極端氣候會造成病蟲害、幹旱等多發,抗旱、抗蟲的良種則能大大減輕其對糧食產量的負面影響。
最後,多策並舉,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24年,中央一號檔提到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等,這非常有利於調動主產區的積極性。為了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的畝均補貼也普遍有所提高。
如何確保糧食安全?
下一步,為了確保中國糧食生產的穩定與安全,建議在以下幾方面繼續發力。
第一,嚴格保護耕地,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動搖,穩定糧食播種面積。耕地面積的穩定是保證糧食產量穩定增長的核心。除了保護好原有的耕地,也要繼續透過技術改進將鹽堿地等改造成可用的良田。
第二,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透過提單產挖掘糧食生產潛力。未來耕地面積上可增加的空間會越來越小,所以增產的核心還是要放在提單產上。此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而透過把中低產田變成高標準農田,提高單產,可以中和一下這部份影響。這方面中央一號檔以及給出了清晰的政策指引,只需貫徹落實好即可。中央財政近日也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畝均補助標準由1300元提高到2400元,並取消了地方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
第三,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透過各種政策鼓勵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發展,並積極推進重大品種的推廣套用。同時,要註意良種與當地氣候、土壤和抗病性強的適配性。此外,還可以積極利用新的技術,做好良種宣傳,讓農民更放心地選擇。
第四,繼續提高地方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這方面,國家已經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如提高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增加產糧大縣獎勵資金規模,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政策,關鍵就是繼續落實好,核心就是要讓農民有錢賺。此外,還要註意政策的靈活性,比如當農資價格大幅上漲時,適時提高收購價,補齊農民的這部份利潤損失。
第五,堅持糧食儲備制度。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當國際糧食價格非常低時,可以加大儲備。2023年底,中國已經透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建立中央、地方兩級的政府糧食儲備體系。從法律上為應對突發事件,確保中國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新經緯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