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三農

焦點訪談:魚從山中來

2024-03-29三農

央視網訊息(焦點訪談):一說到魚,大家首先就會想到江河湖海。現在您看到的魚是在大山裏的一個村莊裏養殖的,您意外嗎?我還要告訴您,現在這個村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三文魚養殖基地,驚奇嗎?再來說魚子醬,這可是餐桌上的高品質食材,而四川一個內陸縣養殖的鱘魚所產的魚子醬,已經搶占了14%的國際市場。小地方能幹出大名堂,而且幹的還是全新的從未有過的養殖業。這樣的地方當初為什麽要選擇養魚,又是如何做到如此規模的呢?

三文魚是一種制作西餐的優質食材,在中國市場需求也很大,但中國的三文魚一直以來主要依賴進口,每年進口量10萬噸左右,是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進口國之一。

不過近年來這種情況有了很大改觀。在新疆、山東、山西等地,養殖三文魚都已經獲得成功,國內供應總量能達到2萬噸左右。而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在山西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村子,竟然有著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三文魚養殖基地,年貢獻產量能達到800噸。大山深處是怎樣養三文魚的呢?

這裏是太行山深處的山西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村民們正在忙著餵魚、分魚池。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山西省水資源並不豐富,張峰村又身處太行山深處,怎麽想到要養殖三文魚呢?原來,三文魚養殖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必須是活水。張峰村養三文魚的水域屬於大山深處的沁河,水質清澈、富氧,水溫適宜,正是三文魚養殖的理想之地。

養三文魚的這片80畝河灘地屬於村集體用地。村裏此前沒有什麽產業,村民基本都靠種地和外出打工為生,因此村裏一直想發展一項支柱產業。

山西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張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郭和強:「我們村就是平均每人不到兩畝地,我們就是拿水做文章,因為咱們水源是沁河的主幹流,所以就引進企業,從產業方面帶動農民致富。」

胡進富是現在三文魚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當時他得知這塊地有前三年免租的優惠政策,便想與村裏合作搞養殖。不過養什麽好呢?胡進富沒有頭緒。於是,當地政府給他介紹了漁業協會的專家和他一起考察調研。

山西沁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進富:「經過實地調查,專家說三文魚是世界名貴魚類,但三文魚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高,(我們的)的水溫、水量都符合養殖三文魚的需求,養殖條件特別難遇。透過專家分析,我更有信心了。」

建漁場的各項環保和技術指標都很嚴格,一期就需要資金2100萬元。胡進富籌集了1500萬元,又從銀行貸款300萬元,還有300萬元缺口,縣裏給了扶持政策,資金問題終於解決了。

而技術問題也是一個坎。三文魚對養殖環境要求非常嚴苛,必須保持溫度穩定適宜。此前很多地方嘗試養殖都失敗了。沒有經驗,又不懂技術,投入這麽大,胡進富心裏很沒底。

胡進富:「沁水從來沒有養過三文魚,山西也沒有,當時真是找這個技術很難。當時村裏知道了這個事以後,就和我一起找到了縣裏的有關部門,給我在黑龍江研究所找到了一名技術人員。」

有了技術人員的幫助,養殖很順利。三文魚從魚苗到養成上市需要三年時間,胡進富帶著員工日夜小心看護。2020年,首批20萬尾三文魚終於可以上市,檢驗這太行山裏的三文魚能否得到市場認可的時刻到了。

胡進富:「我就到上海去跑市場,找到了一個做國產三文魚的經銷商,他說你山西還能養三文魚?我說山西就養出了三文魚,你先看品質,沒有品質等於白說,你再說得好聽也沒有用。人家就說你發過魚來,我們來看。一看魚品質很好,慢慢山西的三文魚就打出去了。」

張峰村的三文魚在市場上一炮打響,行業內都知道太行山裏也養出了高品質的三文魚。這批三文魚賣出後,胡進富回本了1000多萬元。在這期間,養殖基地分4次跟張峰村及周邊村子簽訂了脫貧幫扶協定,透過招工、專案分紅等方式帶動了253戶共516人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不過,就在基地發展勢頭正旺的時候,2021年秋的一場強降雨卻讓養殖基地遭遇了滅頂之災,43個魚池全部被沖毀,70多萬斤魚被沖走。在最艱難的時候,縣裏拿出了300萬元災後重建專款幫扶基地,並幫助協調了1000萬元的貼息貸款。

山西晉城市沁水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蘇哲:「對我們政府和部門來說,培育一個企業和養育一個孩子是一樣的,當一個企業經過3年多精心呵護走到今天,確實不易。而在這時候,遭受到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企業心疼,我們政府更加難過。這時候,企業要想重建,需要政府的幫助和支持。」

在各方的精心呵護下,張峰村這個新的養殖產業堅韌地生存下來。當地以此為基礎,大力發展全產業鏈,逐步形成集養殖、加工、冷鏈運輸為一體的三文魚產業。從養殖基地出發12小時內,新鮮的食材就能端上北京、上海、太原、南京、鄭州等城市消費者的餐桌。

如今張峰村的三文魚供不應求,許多經銷商都會提前預訂,三文魚也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中國農業大學領軍教授、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首席專家韓一軍:「山西的這個案例,啟示最大的就是要因地制宜,有什麽樣的山、什麽樣的水,在這上面要做突破性的產業。這個灘塗地80多畝,水質很好,如果養其他傳統水產品可能發展潛力不是很大。引進最先進的三文魚淡水養殖技術,把我們這80畝水質很優的灘塗地給盤活了。這個產業我們過去消費主要依賴進口,現在我們蹚出來了自己的一條路,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點贊的模式和案例。」

因地制宜、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新型農業生產,這是許多地方都在探索的路徑。魚子醬是一種多用於西餐的高端食材,由鱘魚的魚卵加工做成。以前魚子醬大都產自法國、比利時等國家,但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魚子醬生產國和出口國,每年產約260噸,供應著全球60%的市場。

在四川雅安天全縣的這家魚子醬生產企業,這些天,這裏的工作人員正忙著為成年鱘魚進行B超檢測。現在,這家魚子醬生產企業的規模已經躍居全國第二,2023年生產了60噸魚子醬,占全國產量的23%。

不過,此前天全縣當地並沒有水產養殖的傳統,更沒有企業做魚子醬,甚至「魚子醬」這個詞對當地人來說都很陌生。那麽,魚子醬產業是怎樣在當地落地並行展到如今這樣大規模的呢?

四川雅安市天全縣副縣長徐良:「我們也嘗試過很多產業,從養殖的、種植的,包括家禽,包括養兔這些都嘗試過,但是它的特色不強,沒體現出我們的資源優勢來。」

天全縣一直是一個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的農業縣,但沒有形成產業鏈,也沒有附加值高的產品,經濟發展很受限。當地政府一直想找到一個能利用資源優勢的特色產業。而這時,一家漁業企業的老板李軍正在規劃養殖鱘魚。

生產魚子醬的附加值很高,是單純養殖利潤的十幾倍。不過,一個養殖周期要8到15年,而且取卵技術也是個壁壘,這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李軍的團隊都是學水產養殖出身,在技術上具有優勢,但怎麽能找到一個擁有優質資源的養殖基地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四川某魚子醬企業董事長李軍:「為什麽選擇雅安天全(縣)?它剛好在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交界這個地方,山區流下來的水水溫非常適合鱘魚,高溫的時候它會死掉,低溫的時候不生長,剛好在這個位置最適合它生長,最好。」

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需求相契合,雙方於2012年開啟了合作。不過企業剛起步就遭遇了困難。當時的鱘魚魚苗都得靠進口,輾轉萬裏,一個環節控制不好,魚苗就會死光,幾十萬元就打了水漂。企業在不斷試錯中積累經驗,當地也拿出資源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雌性鱘魚在漫長的生長期限裏,需要更大的空間生長,所以企業還需要擴建養殖基地,把村裏部份河灘地流轉出來,但當時企業發展跟當地村民沒有太多關聯,大家的工作並不好做。怎麽才能讓產業發展惠及當地群眾、讓大家能有參與的積極性?當地政府也在思考。

四川雅安市天全縣農業農村發展中心主任彭繼林:「經過與園區企業的協商,共同探討出了「共享魚池」的發展模式。「共享魚池」主要是村集體經濟組織籌集資金,按照企業的標準修建魚池,將魚池返租給企業使用,村集體經濟組織每年可以從企業中取得投入資金8%左右比例的分紅。」

這樣,企業和村集體都得到發展,這極大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如今,「共享魚池」每年帶動村集體增收100多萬元。天全縣以此為基礎建成水產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孵化了7家企業,打造鱘魚苗種繁育和養殖、魚子醬加工和銷售等全產業鏈條,去年出口創匯1368萬美元,惠及百姓近300戶,走出了「一條大魚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特色發展之路。

韓一軍:「雅安抓住了魚子醬這個全球非常優秀的一個高端水產品,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要處理好生產關系。當地政府還有我們這些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還有我們的農民,形成一盤棋,能把這些經濟、社會、生態各方面都考慮了,而且大家都是全贏和共贏的一個狀態,實際上就是高質素發展。」

無論是四川天全縣的魚子醬,還是山西張峰村的三文魚,都是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真抓實幹做起來的。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發展的重點難點也就不盡相同,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同時,還需要政策聚焦發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齊心協力,才能走好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

來源:央視網